杏雨躬耕润桃李 丁陶奋进兴栋梁
——襄汾县庆祝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大会侧记
大会现场
先进工作者、襄汾高级中学教师张楠
“模范集体”代表、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宓利红
“先进工作者”代表、大邓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张芳芳
“模范集体”代表、县职教中心主任王俊亮
“模范集体”代表、襄汾高级中学校长姚芳
“先进工作者”代表、襄汾县第二中学教师王苗苗
大会掠影
振奋瞬间
临汾新闻网讯 这里,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杏坛春秋;这里,有点亮万千心灵的薪火相传;这里,更有“教育强县”的时代强音……9月8日上午,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在襄汾县丁陶广场科技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县教育系统的模范集体、优秀教师代表以及全县各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属于全体教师的节日。
大会现场,掌声,为坚守而鸣!证书,为奉献而颁!目光,向楷模聚焦。全县25个模范集体、30名优秀班主任、40名优秀教师代表接受表彰。5位模范集体代表、优秀教师依次上台发言,用他们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故事,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这次表彰,凝聚了全县人民给予教育工作者的崇高敬意,蕴含着一个民族尊师重教的深厚情感,也将成为全县教育工作者久久铭记的光辉时刻。
楷模领航启新程
上午9时,大会拉开帷幕。在热烈庄重的氛围中,身披鲜红绶带的模范集体、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模范教师成为全场焦点。他们依次走上主席台,接过承载着敬意与肯定的奖牌和证书。每一次掌声响起,都是对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的崇高礼赞,更是对全县尊师重教风尚的真切诠释。
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评选坚持面向基层、倾斜一线,重点关注各学校的教学骨干,在教学与管理双线奉献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长期扎根乡村学校的普通教师。评选突出“实绩导向”,将“双减”落实、家访制度践行、思政育人成效等作为关键指标,真正让辛勤付出、学生爱戴、家长认可的优秀教师走向台前。每一位受表彰教师背后,都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他们的故事,映照出襄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足迹。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杏坛之路或许平凡,但每一步都意义非凡。”来自大邓乡联合学校的张芳芳老师的声音温和却有力。二十五年来,她坚守乡村讲台,成为寄宿制学校里无数留守儿童的“老师妈妈”。她讲述的那个关于小惠的故事,让在场许多人湿润了眼眶——一次及时的帮助、一场温暖的陪伴,不仅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困境,更推动学校建立起“特殊生帮扶会”,让关怀制度化、持续化。张老师的话语中没有豪言壮语,却让每一个人读到教育最本真的模样:用生命影响生命,以心灵点亮心灵。
同样令人振奋的,是来自教学改革前沿的声音。襄汾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宓利红表示,工作室以“凝聚团队智慧、引领教研方向”为宗旨,持续开展“线上示范课堂”“送教下乡”等活动,努力在“双减”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她说:“我们要做一簇火种,不是独燃,而是共亮。”这一理念,正与全县推动教育协同发展、促进优质资源流动的政策同频共振。
青年教师王苗苗的发言则让人看到教育事业的接续与传承。“荣誉是肯定,更是责任。”她表示,将不断锤炼教学能力,用爱陪伴成长,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领路人。从她坚定而清澈的目光中,可以看到襄汾教育更加明亮的未来。
这些模范教师的故事,不仅书写了讲台上的精彩,更映射出襄汾教育的深度变革:从“育分”到“育人”,从“教书”到“铸魂”,从“个体的努力”到“体系的推动”。
如今,随着“名师工作室”辐射带动、“特殊生帮扶”机制逐步完善、“双减”政策走向深化,襄汾的教育图景正在重构。下一步,如何让一位模范带动一群教师?如何让一个好机制惠及更多学生?如何让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县域未来?这既是荣誉之后的新课题,更是襄汾教育人携手前行的新方向。
师者如光,虽微致远。庆祝大会,既是一次对卓越的表彰,更是一次向未来的出发。
强师筑梦绽芳华
从高考本科上线率持续攀升,到职业教育屡获国家级奖项,教育的成绩单愈发亮眼。那么,襄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是什么?答案,正写在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日与夜中,写在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的战略布局中,更写在多年来持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扎实步履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是襄汾教育人真抓实干的准则。“十四五”以来,全县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方式,累计招聘教师942人,持续为教育事业注入活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县教体局积极走出去,对接省内外高校,大力开展校园招聘,先后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213人。“这批高学历青年教师,不仅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年龄梯队,更带来了前沿的教育理念和科研方法。”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县域普通高中的排头兵,襄汾高级中学在这场“人才引进”中收获颇丰,共引进硕士研究生55人。校长姚芳在这次大会发言中感慨:“教师是立教之本,我们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不仅要引进人,更要留住人、发展人。”她表示,学校始终坚持“育人育心”的理念,引导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们要点燃孩子内心的光,守护他们成为真正有力量、有温度、有担当的人。
如何让教师从“新兵”成长为“强将”,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襄汾县还探索出了一条以“名师引领、团队共进”为特色的发展路径。通过择优选聘省、市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全县先后成立26个名师工作室,覆盖从小学到高中全学段、全学科,实现了“学科有带头人、校校有骨干教师”的良好生态。这些工作室不仅成为教学研究的平台、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更成为襄汾教育一张响亮的名片。
同样,全县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可圈可点。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主任王俊亮作为模范集体代表站在大会发言席前,语气坚定:“职中教师不仅要懂理论,更要懂技术、强实操。”近年来,该中心紧扣产业需求,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师在全省、全国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2024年,学校成功入选全省首批综合高中试点,成为可同步开展普高与职高教育的创新阵地,这背后,正是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强力支撑。
从“招得进”到“教得好”,从“个体优秀”到“群体卓越”,襄汾教师队伍建设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它不在于一朝一夕,而源于长年累月的制度保障、资金投入与人文关怀。县教体局在下半年的工作计划中这样表述,将继续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努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
夯基固本筑杏坛
在表彰大会上,当聚光灯一次次投向受表彰的模范教师时,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而支撑起这些精彩故事的,正是近年来襄汾县倾力打造、日新月异的教育基础设施。
“2021年至今,累计投入2.5亿元!”县委书记刘春林用一组扎实的数据,拉开了基础教育建设的成绩单。这背后,是县委县政府“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坚定决心。
这组数据也已转化为全县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第四小学校园更加宽敞,孩子们奔跑的操场扩大了;崭新的第五小学拔地而起,有效缓解了“大班额”的焦虑;高考标准化考场内,环境更公平、设施更先进,守护着每一位学子的前程梦想;中职学校实训楼里,仪器设备的声音与学生专注的眼神相融,为襄汾未来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铺就实践之路。
放眼全县,5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历经维修改造,从县城到乡村,校舍更安全了,功能室更齐全了,校园环境更美了。这一切,正诠释着“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的承诺,让县城学校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更让乡村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
据了解,全县已投入780万元为中小学配置数字化教学设备,所有学校100%接通宽带网络,85%的教室完成了智慧化改造。这些变化让农村孩子也能通过智慧黑板,与城里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如今,现代化的教学楼、智慧化的教室、标准化的场馆——这些硬件设施的改善,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基础。正是有了这些硬件,“乡村教育坚守者”张建基、梁韶辉才能把砖瓦房变成书香校园;“一线教学奉献者”张芳芳、张海红才能用智慧黑板书写未来;“教育公平践行者”赵荣才能打破资源壁垒;“特殊教育守护者”杜丽丽才能用爱温暖生命。
然而,成绩斐然并未让全县的教育工作者们停下脚步。刘春林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乡办学条件差异依然存在,校际教学质量不均衡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坚决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全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回顾全县教育事业奋斗历程的同时,大会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蓝图。谈及未来,县委副书记、县长杜斌满怀信心地表示:“襄汾是一片文脉久远、底蕴深厚的沃土,自古就是书香之地、治学之所。我们要以打造‘出人才、出名师、出名校’的教育高地为目标,让‘襄汾教育’的品牌不仅在三晋大地熠熠生辉,更要在全国范围内绽放光彩!”
掌声渐歇,荣光永驻。这场属于全县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庆典,在无数感动与希冀中落下帷幕。台上受表彰的身影与台下热烈的掌声交织成一幅动人的教育画卷。我们有理由相信,二十五年扎根一线的坚守正在催生更多的“老师妈妈”,教学改革的点点星火已然成为燎原之势,还有更多的青春之师正在接力传承。今日的襄汾教育,正以坚实的步伐从“育分”走向“育人”,从“个体优秀”迈向“群体卓越”。这份荣光必将照亮更多课堂,这些故事必将激励更多师者,在丁陶大地上共同书写襄汾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篇章。
记者 祁 欣 文/图
统筹策划:田青松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