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县庆祝第41个教师节表彰大会召开

2025-09-13 16:36: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大宁县庆祝第41个教师节表彰大会召开

  临汾新闻网讯 9月8日,大宁县庆祝第41个教师节表彰大会召开。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志华等县四大班子领导出席会议。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负责人,受表彰教师,各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参加会议。

  大会回顾总结了2024至2025学年教育工作,安排部署了下一学年工作。与会领导先后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以及一年来大宁县教育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模范个人进行颁奖。受表彰的优秀校长、中高考贡献奖获得者代表先后进行了发言。王志华在会上代表县委、县政府向默默努力、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大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指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改革,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公平得到切实保障,推动全县教育事业一年一个新台阶。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布局规划,加快项目建设,提升设施水平,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大宁的办学条件从本质上得到改善,迈进山区县一流行列。要提升教学水平,学校层面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教师层面要促进专业发展,强化师德修养,加强能力培训,激发队伍活力,推动全县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整体提升。要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做到德育为先,懂得感恩社会,促进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才兼备、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要大力支持教育发展,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投入到位,优化部门协同,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服务教育的良好格局。

  会议指出,全县教育工作者要坚守育人初心,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任务,培养更多心怀家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要提升教学质量,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满足群众优质教育需求。要狠抓减负增效,严格落实“双减”要求,切实减轻家长学生负担,突破“唯分数”导向,将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日常,实现“减负”与“提质”双向赋能。

  会议强调,全县教师要坚守教育初心,以德立身、潜心育人,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勤修教学内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做教育改革的实践者;要心怀大爱、甘于奉献,以深厚的教育情怀和扎实的工作,共同书写大宁教育更加辉煌的篇章。(张振东)


政府搭建平台 促进群众就业

  近日,大宁县2025年就业攻坚服务行动脱贫劳动力专场夜市招聘会在府前广场举办。

  本次招聘会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方式进行,在统一安排下,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县妇联和来自我省及省外的各类企业,有序设立宣传咨询台进行企业宣传招聘和职位推荐。同时,相关部门也在现场为求职者提供了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求职者马芳爱说:“我听说咱政府广场有一个招聘会,我看了一下,还有适合我的几份工作,把信息全部留下,希望最后有一份合适的工作让我干。”

  据了解,此次招聘会由县人社局和昕水镇联合主办,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承办,共有55家企业入场参与招聘,提供就业岗位580个,岗位涉及工业、农业、销售、文秘、电子科技等行业,受到大宁县求职者的一致好评。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张丽萍说:“民生工作是第一要务,就业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征集更多更优就业岗位,为有招聘需求的单位和有就业意愿的人群,积极搭建桥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全面发力,为全县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人社力量。”(刘浩杰 张红建)


割麦首站扩容工程竣工在即 能源输送再添“强引擎”

  山西晋西南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割麦首站扩容工程是大宁县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也是提升区域能源输送能力、保障供应安全的关键举措。目前,该工程已完成关键节点建设,即将投入生产。

  割麦首站作为大宁县区域能源管网枢纽,承担着重要的接收、转运及分配功能。随着大宁区块煤层气增产,并依据上游企业增量计划,该公司启动割麦首站扩容工程。山西晋西南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割麦首站扩容工程项目负责人徐韧飞说:“项目主要新建1台往复式压缩机组,1套三甘醇脱水装置,提高了100万方/天的处理量。目前,该项目主体已建设完成,正在进行路面的硬化恢复和工艺区花砖的铺设。9月份进行试运行,保障大宁县燃气冬供需求。”

  山西晋西南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割麦首站位于大宁县太古镇割麦村,站内主要接收中石油煤层气公司永宁1集气站来气,并对接收来气进行过滤、增压、脱水等一系列工艺处理,最终输送至我省天然气管网。今年以来,该公司投资3970万元启动扩容项目。项目建成后,割麦首站日最大处理能力将达300万方/天,年处理能力将达10亿方/年。届时不仅可以满足大宁县居民及工业用户的用气需求,也将为大宁区域煤层气转输利用、基础设施配套发展、能源供应结构优化等提供有力保障。徐韧飞说:“在项目施工和生产运行过程中,我公司始终践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及军事化训练管理,打造了一支坚强可靠的生产运行管理团队。我们将充分依托大宁区域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增强管网输送能力和当地燃气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宁县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及煤层气产能建设作出贡献。”(张 帅)


  9月8日,在大宁县道教村卫道缘品农产品加工帮扶车间,村民在展示特色农产品。近年来,大宁县道教村加大在外人才回引力度,先后有一批在外经商务工青年回村,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支持返乡青年创业,将扶贫加工车间租赁给他们,共同注册“卫道缘品”品牌,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发展。

  记者 闫锐鹏


法律服务“零距离” 惠企纾困解难题

——大宁县司法局开展“法律服务惠企”专项行动纪实

  “张律师,您来得正好,帮我们把把关,看看这份采购合同有没有法律风险。这方面的法律规定我们不太懂,心里没底。”信亿达新能源公司负责人把一份合同递到律师面前,指尖摩挲着纸页,略显紧张。

  “您看,这里的‘验收标准’描述过于笼统,需要补充具体的参数,否则容易产生纠纷。”律师耐心地解释着合同条款,信亿达新能源公司负责人一边认真聆听,一边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要点,并对合同进行修改补充。这正是大宁县司法局开展“法律服务惠企”活动,深入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服务的生动一幕。

  为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宁县司法局聚焦企业需求,组织律师团队深入信亿达新能源、宁扬能源、昕宗酒业等多家企业,开展“法律服务惠企行 纾困解难促发展”主题活动。他们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职工代表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合同管理、用工风险、知识产权保护、安全生产等法律难点,以及职工普遍关心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安全保护等切身利益问题。针对企业提出的法律需求,建立“企业法律需求清单”,提供“定制式”“零距离”的法律服务。

  “这些法律知识太实用了。”信亿达新能源公司员工侯强认真翻阅着县司法局发放的《民法典》《民营企业法律合规风险提示》《民营经济促进法》等宣传资料,并将律师的联系方式存进了手机通讯录。“早上我还嘀咕,这种宣传活动和我没多大关系,没想到律师讲的都是我们平时工作中能用到的。比如,律师讲到上下班途中发生意外也算工伤,这个我以前还真不知道。”侯强翻开笔记本,上面记录着“签合同要查社保条款”“特种作业必须持证上岗”等要点。他感慨地说:“公司组织的岗前培训和证书考核,原来都是法律规定的,这下心里踏实多了。”

  午饭时分,厂区食堂里,大家津津乐道地讨论着“司法局进企业讲法律”的话题。一位管理人员笑着说:“今天律师说了,劳动合同越规范,大家干得越安心,就不会总是想着换工作。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

  “那可不。”侯强接过话茬,“上次签合同的时候,特意给我们念了工资发放时间和加班规定,当时还觉得挺麻烦,现在才知道,这都是在保障我们的权益。”

  为构建常态化的法律服务机制,大宁县司法局积极探索“一对一”法律服务模式,建立了法律服务结对机制,定期安排经验丰富的律师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提供合同审查、制度完善、风险评估等法律建议,并为职工解答劳动合同签订、工伤认定、劳动报酬支付等具体问题,让企业和职工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专业、便捷的法律帮助,切实感受到法治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

  “感谢大宁县司法局对我们企业的关心和支持。这种‘法律服务惠企’专项行动让我们倍感暖心,也让我们投资更放心、发展更安心。”信亿达新能源公司负责人感激地说:“希望司法局以后能多开展此类活动,进一步提高我们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为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学法、守法、用法氛围。”

  除了开展“法律服务惠企”专项行动以外,大宁县司法局还组建了法律服务托管团队,为新设立6个月内的民营企业,免费提供为期6个月的经营管理、劳动用工、风险防范等6个方面的“法律托管”服务。截至目前,已签订“法律托管”服务协议35份,切实帮助民营企业有效防范法律风险,依法规范经营。

  车子缓缓驶出厂区,后视镜里,信亿达新能源公司厂区的蓝色厂房在阳光下格外明亮。法治的温暖,体现在合同里清晰的条款,体现在工资条上准时的日期,更体现在职工提起“法律”二字时,眼中那份踏实的目光。大宁县司法局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侯耀强 张丽荣)


大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持续推进专项检查 筑牢校园食品安全

  近日,大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执法人员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切实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守护广大师生饮食健康。

  检查中,执法人员先后深入大宁一中、大宁二中、幸福学校等地,围绕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食材采购与储存、加工制作、环境卫生与“三防”设施、食品留样制度执行等方面对学校食堂进行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明确整改时限与要求,并通过“回头看”跟踪督办,实现隐患源头清零、动态消除,坚决守住校园食品安全底线。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冯会明说:“接下来,我局将持续深入推进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工作,进一步压实校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与监管责任,构建‘日常检查、随机抽查、专项督查’的立体长效化机制,切实织密校园食品安全防护网,为校园食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张红建)


三多乡

推进粮食单产提升项目 实现“藏粮于技”增产密码

  金秋时节,在三多乡的粮食单产提升示范基地里,采用新模式种植的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在三多乡粮食单产提升示范基地,绿油油的玉米植株挺拔整齐,硕大的玉米棒颗粒渐满。农技人员深入垄间,一边仔细查看玉米的长势、籽粒灌浆程度,一边向种植户详细讲解田间管理要点。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马红宁说:“这个阶段,咱重点要做好后期病害的防治工作,主要防治玉米的穗腐病、茎基腐病、青枯病,一旦发生病害,要及时使用无人机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做到增产增收。”

  今年以来,大宁县重点围绕玉米、高粱等作物实施单产提升项目,推广高产稳产、抗病性抗逆性强、抗倒伏、宜机收的优良品种,采用地膜覆盖种植、节水灌溉+高密度种植、一喷多促等技术,通过集成创新、精准投入和科学管理,有效带动大面积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迈进。三多乡南堡村党支部书记冯福华说:“相对于传统模式,亩保苗多1000多株、产量多800余斤。相对于今年的极端天气来说,咱这种种植模式更有优势,预计亩产在2000斤左右。”

  入秋以来,大宁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紧抓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促弱转壮、防灾减损、增穗增重”为目标,全面组织发动,强化科技支撑,迅速掀起了秋季田间管护热潮,力保秋粮丰产丰收。马红宁说:“我们将按照‘一网四到位’的工作要求,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秋粮管护技术服务,落实防灾减灾关键技术措施,及时调配农机开展收获,确保作物颗粒归仓。”(张 帅 靳博宇)


太古镇

“窑洞养殖”农户忙 乡村振兴添活力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太古镇深挖地域资源优势,创新利用废旧土窑洞资源发展“黄河滩羊”养殖,拓展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渠道,让沉寂的黄土窑洞焕发出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在太古镇岭上村“窑洞”养殖场,洁白的羊群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养殖户马瑞富正忙着添草加料。他告诉笔者,他养了60多只羊,羊圈是政府利用废弃土窑洞改造而成,村里现在有10多户村民发展“黄河滩羊”养殖,大家对这个产业很有信心。马瑞富说:“窑洞改造好了,羊绒卖了1.6万元,羊估计还能卖两三万元。”

  近年来,太古镇统一规划,启动废弃土窑洞改造羊圈项目工程及配套扶持,先后投资619万元为全镇107户村民砖砌土窑洞259孔。在完成羊圈修缮加固后,还为每户配备蓄水桶和太阳能路灯,实现了从养殖场地到设施设备、饲草种植的全链条保障,全面激发了村民参与“黄河滩羊”圈养产业的积极性。太古镇副镇长马路路说:“太古镇推广土窑洞圈养‘黄河滩羊’不到一年,养羊户增收20%,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发展产业的劲头越来越足。预计到今年年底,全镇圈养羊的规模将突破23000余只,有效带动产业壮大和农民增收。”(张振东 冯 铮)


昕水镇

特色中药材种植开出乡村振兴致富“良方”

  昕水镇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力培育发展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在昕水镇秀岩村黄芩种植现场,机械设备在田间有序作业,一粒粒黄芩种子精准地播撒在土壤中,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昕水镇秀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瑜鹏说:“今年村里计划种植中药材300亩,村委主动对接中药材技术人员,对村民在播种、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环节出现问题都能及时解决。下一步,我们打算依托中药材育种育苗基地,探索深加工,把产业链做长,让村民在产业链上赚到更多钱。”

  近年来,昕水镇依托生态优势,将中药材种植作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大力推广黄芩、连翘等中药材种植,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的新路径,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昕水镇到村任职大学生冯超说:“今年,我镇共种植中药材3300亩,涉及秀岩村、安古村、坡角村等11个村,采取农户自行种植的方式,验收完毕后,每亩补贴400元,可以显著带动农户增收,拓宽他们的收入渠道,还可以形成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张振东)


曲峨镇

“智慧大棚”孕育瓜菜产业新前景

  曲峨镇北风村的昕甜甜瓜智能温室大棚,实现了瓜菜种植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曲峨镇北风村的智能温室大棚,一株株绿油油的辣椒、西红柿、甜瓜秧苗长势正旺,焕发着勃勃生机。相比以前的传统蔬菜大棚,“智慧大棚”引入了自动通风系统、卷帘机以及各式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对棚内的温度、湿度、水肥、光照、通风等实现自动监测控制,从而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助力设施大棚提质增效。曲峨镇村民贺纪兰说:“我种了四五年大棚,感觉收入不错,今年村里搭了智能温室大棚,我承包了3个,种的甜瓜、蔬菜。智能大棚有掌握温度湿度的,有拉甜瓜的车,还有搅拌机、水泵,一切都是自动化的,全部用遥控来掌管,减轻了我们种地的负担。”

  据了解,昕甜甜瓜智能温室大棚项目占地约129亩,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曲峨镇温室大棚规模,提升温室智慧化水平,有力推动设施农业、智慧农业、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曲峨镇到村任职大学生贺凯说:“‘智慧大棚’的投入使用,为我们村集体经济增收和大棚瓜菜产业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将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产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全村农业向智能化、精细化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同时,我们将继续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张红建)

  统筹策划:赵俊堂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