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槐乡大地新“丰”景

2025-09-27 11:42: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八届洪洞红薯文化节开幕现场

品尝特色

金融宣传

非遗展示

薯香四溢

农特产品

锣鼓震天

现场直播

特产展销

  临汾新闻网讯 秋雨欢歌,擂响产业振兴的金鼓;丰收盛景,绘就乡村振兴的画卷;政策赋能,托起农民增收的希望;舌尖滋味,飘散文旅融合的芬芳……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八届洪洞红薯文化节在淹底乡杨岳村红薯文化广场盛大启幕。

  洪洞以薯为媒,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将昔日田间“土疙瘩”,点化成助力增收、牵引文旅的“金疙瘩”。在省委“特”“优”战略引领下,当地持续深化“4315”产业体系,推动政策精准赋能、产业链条增效,走出了一条以“土特产”撬动大发展的振兴路径。

  节庆现场,一筐筐鲜薯采收归仓,直播间秒杀破万单;15个乡镇特色产品联展,电商曝光超2600万次;24家企业携800个岗位,叩响人才与企业的“双向之门”;百种风味小吃、非遗文创汇聚人气,折射出四大板块融合发展的蓬勃动能。这场集农产品展销、文旅体验、就业对接、电商推广于一体的庆典,不仅是对丰收的礼赞,更是洪洞县推动农民增收与产业升级良性循环的坚实步履。

  数字赋能

  小红薯撬动云端大市场

  9月23日上午9时许,杨岳村红薯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来自十里八乡的群众纷纷赶来,共庆以“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八届洪洞红薯文化节。广场中央,锣鼓队奋力敲击,鼓点穿透雨幕;展区前,烤红薯的香气夹杂着欢声笑语,烘托出浓浓的丰收喜悦。

  本届活动由洪洞县委、县政府主办,现场特别设置了“老家洪洞优选”品牌精品展示区和农耕文化(红薯文化)体验区。在品牌精品展示区内,洪洞红薯、古法粉条、富硒杂粮等百余种农特产品整齐陈列,吸引众多客商驻足洽谈。

  “红薯出炉啦!”随着一声吆喝,广场中央的微型烤炉旁瞬间聚拢了一群人。刚出炉的红薯冒着腾腾热气,网络主播洪洞老秦接过烫手的红薯,咬了一口后连连称赞:“软糯香甜,咱淹底的红薯就是好!”展区内,紫罗兰、济薯25、心香等十个品种的红薯琳琅满目,引得群众驻足细看。一旁的红薯粉条、非遗葫芦、中药香珠等特产展位也人气十足,不少外地客商冒雨前来采购。

  淹底乡党委书记郭小栋站在广场中央,向群众介绍红薯产业的发展成果。“咱淹底有‘薯乡’之称,种红薯的历史能追溯到1898年!”他激动地说,近年来,全乡红薯种植面积已达1.3万余亩,年产鲜薯6500万斤,更实现了从育苗、耕种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产业化。国家甘薯体系的技术支持让红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杨岳村示范基地的现代化窖藏和淀粉加工厂更是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雨中,这场丰收节为淹底乡的红薯带来更好收益。线上线下销售同步火热。

  当地网络主播苏忠忠在直播镜头前举起一颗硕大的紫罗兰红薯,向网友热情推介:“看看这色泽,蒸着吃、烤着吃都香!”半小时内,仅他直播间的线上订单就突破700单。广场另一侧,现场烹制的红薯酸辣粉摊位前排起长队,这份热气驱散了秋雨的凉意。

  77岁的村民董合心看着热闹场景,脸上笑开了花。“我家种了15亩红薯,现在有技术指导,销路也不愁,心里踏实得很!”他告诉记者,乡里推行的“四品战略”让红薯品种更优、品质更稳,品牌越打越响。如今,淹底红薯不仅走进周边市场,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这场秋雨中的庆典,既是丰收的答卷,也是乡村振兴的序章。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乔强在丰收节上表示,全县正按照“4315”产业振兴体系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协同发展。从淹底的红薯小镇,到辛村的富硒产业,再到龙马的中药材培育,洪洞的田野上正悄然铺开一幅各具特色、活力迸发的现代农业新画卷。辛村富硒小镇新增了养殖设施并开发了文创产品,龙马中药材小镇则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并探索多元增收模式。此外,广胜寺、兴唐寺等乡镇也立足自身优势,拓展创建了旅游、康养等特色小镇。这金色的丰收喜悦,共同勾勒出全县乡村振兴更加广阔的明天。

  美食为媒

  老味道飘香文旅新赛道

  一个个装满富硒面粉、万安咸菜、羊肚菌系列产品的购物袋,承载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和乡村振兴的硕果。

  紧随丰收节开幕式的喜庆氛围,9月23日至25日,“我为老乡卖农特”2025年洪洞县农特产品展销活动在洪洞小吃城15个农特产品集成店全面展开。全县15个乡镇各设展厅,集中展示地域特色农副产品与文创产品,营造出城乡互动、共享丰收的节日气氛。

  9月23日下午,记者走进明姜镇展厅,洪洞县钰荣种养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强强介绍,他们的富硒大米已全部预售。他特别提到孔家崖村的“稻花香二号”水稻,依托当地泉水资源,坚持全生命周期“零施肥”的种植方式,虽然亩产仅200余公斤,却以优良品质赢得市场认可。

  万安镇展厅的万安咸菜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自晋城的李守顺感叹:“早就听说万安咸菜有名,今天才知道它不仅是明清贡品,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家垣镇展馆内,羊肚菌系列产品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大古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相关负责人刘凌春向参观者详细介绍,“我们现在已经研发出羊肚菌茶、羊肚菌挂面、羊肚菌汤包等系列产品,真正实现了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展台上,分类分级摆放的羊肚菌如同精致的艺术品,展现着现代农业的匠心精神。

  来自太原的游客张天红在各个展台间穿梭,手中的购物清单上列满了赵城头肉、羊獬烧鸡、蒸饭、熏醋和醋糕等特色产品。“这些都是朋友圈里点名要回购的美食。”张天红笑着说,“之前我在太原山姆超市购物时,偶然发现了‘洪洞印象’旗舰店,从此就对洪洞美食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次特地趁着旅游来采购,果然不虚此行。”

  这场展销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洪洞县对农特产品品牌建设的高度重视。据乔强介绍,全县范围内已遴选出15家企业,包装设计22款文创、农特产品品牌,持续提升“老家洪洞”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新成立的“洪洞老家好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在推进“老家好物”销售平台的内测工作,目前已发展“老家洪洞优选”推广员1.5万余名。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9月份以来,洪洞县先后3次组织县域农特产品及“临汾优选”产品参加省市组织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参展范围涵盖临汾、太原、北京等地。前不久,还积极参加了“创新引领潮流、创意点亮生活”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25“数商赋能 电商惠企”对接交流会暨晋城第八届网络购物节,集中展示了华人老家醋、老家煎饼、玉堂春酒、万安咸菜、羊肚菌和手工工艺品等30余款产品,有效推广了洪洞文化、农特产品、电商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

  在电商直播领域,洪洞县组织8家农特产品企业参加第112届全国春季糖酒会,签约意向客户超过150家。同时,举办了首届“百名网红”网络直播带货暨短视频大赛,培育本土网红人才150余名,开展直播600余场,全网累计观看量达500万人次,“洪洞特产”全网话题播放量突破2600万次。

  通过这些创新举措,洪洞县不仅拓展了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还培育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设计开发文创产品390余款,通过乡镇集成店和文创产品销售点,形成了成熟的销售网络。

  这场为期三天的丰收节展销活动,不仅为当地农民搭建了产销对接的平台,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了解洪洞特色农产品的窗口。洪洞县的农特产品正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出山西,走向全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人才回巢

  家门口编织就业幸福网

  秋收时节,丰收的喜悦不仅洋溢在田间地头,更涌动在洪洞小吃城广场的人潮中。9月23日,继丰收节盛大启幕与特色农产品集中亮相的同时,洪洞县“政策暖人心、就业创未来”2025年就业政策宣传月活动将丰收的内涵从农业延伸至民生,为丰收的果实增添了坚实的就业保障。

  活动现场,政策宣传区、招聘专区、直播带岗区有序分布,人流如织。24家来自文化传媒、新能源、低空经济等领域的企业,带来了800余个就业岗位,为求职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此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招聘、政策宣传、就业服务等多维度联动,旨在为企业和就业重点群体搭建全方位就业帮扶服务平台。

  从田间地头的丰收成果到人才市场的供需两旺,洪洞县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另一重意义上的“丰收篇章”。在政策宣传专区,工作人员围绕一次性求职补贴、就业创业扶持等高频政策,与企业和高校毕业生进行“面对面”宣讲。还有高级职业指导师的详细解读,为求职者拨开了“就业迷雾”。

  “我刚才咨询了好几家企业,薪资待遇都挺不错,如果能够顺利入职,我不但可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还能够就近照顾家里。”求职者王雅琛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

  与此同时,线上直播带岗区也气氛热烈。据县人社局就业培训股负责人史军军介绍,此次招聘会线上直播观看人数突破了3万人次,效果显著。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就业服务触达更广泛的人群,成为今年洪洞县系列招聘活动的一大亮点。这场在丰收节期间举办的招聘会,让惠民政策如春风化雨,温暖了千家万户。

  今年以来,该县已成功举办了40多场次线上线下招聘会,将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从年初“春风行动”提供的5300余个岗位,到此次金秋时节的精准对接,洪洞县持续优化着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活动虽已落幕,但就业服务永不收官。下一步,县人社局将持续推进“金秋招聘月”活动,深化“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推出更多形式的就业服务,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更高效的对接平台。

  创新融合

  小市集涌动产业新浪潮

  当丰收的五谷杂粮化为一道道精致美食,当乡土至味成为吸引各地来客的金字招牌,洪洞县文旅融合与产业振兴的画卷,便在“舌尖上的盛宴”中徐徐展开。

  9月24日至26日,见贤里牛站前街人声鼎沸,香气四溢。由县文旅局承办的“洪洞小吃”比拼大赛在此火热登场,将丰收节的欢乐气氛推向了又一个高潮。羊獬烧鸡、洪洞饽糕、洪洞蒸饭、赵城羊汤等十二大品类、百余种地方特色美食集中亮相,邀请广大游客免费试吃品鉴,共赴一场“洪洞味道”的盛宴。

  比赛现场,堪称一场感官的狂欢。各个摊位前,厨师们亮出看家本领,炒、炸、煎、煮、蒸,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只见一口大锅内,汤汁翻滚,浓郁的药料香气与羊肉的鲜香交织扑鼻,那是赵城羊汤的师傅正在精心熬制底汤;当蒸笼揭开,热气腾空,露出晶莹软糯的洪洞蒸饭,枣香与米香瞬间弥漫开来,引得排队等候的游客翘首以盼。一位老师傅娴熟地翻动着煎锅上的饽糕,面皮逐渐变得金黄酥脆,内馅的蔬菜若隐若现,当地群众刘万里笑着说:“这可是咱洪洞的宝贝,今天也能现场尝鲜!”

  游客们穿梭于各个摊位之间,手中拿着小吃,脸上写满了满足与好奇。太原游客赵百顺品尝完酥肉面后,赞不绝口:“这面筋道,汤头醇厚,酥肉入口即化,果然名不虚传!真是应了那句‘寻根洪洞,值得一来’。”

  这场小吃比拼,比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将“洪洞味道”打造为城市新名片的决心与信心,有效促进了餐饮消费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而这街头一角的火热景象,仅仅是洪洞县推动小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段插曲。为了让“小吃业”真正发展成为“大产业”,洪洞县创新思路,构建了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营销格局。在线下,一张立体化的销售网络已经铺开:全县布局了4个名优小吃城、3条乡镇小吃街,甚至在风景如画的兴唐寺乡还打造了4处洪洞小吃打卡地。更引人注目的是,300辆统一标识的小吃车穿梭于城乡之间,它们以“3辆小吃车搭配1辆农特、文旅产品车”的创新组合模式,成为流动的风景线和销售终端,形成了融合“城、街、店、柜、车”于一体的“五态融合”销售模式。

  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坚实的根基。洪洞县大力夯实产业基础,在“两端”持续发力。在供应端,已建成50个标准化小吃原材料供应基地,从源头确保了小吃品质的稳定与安全。同时,深入挖掘、整理和创新,目前已发掘特色小吃100多种,培育特色农特产品300多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库。在销售端,则通过上述立体化的网络和创新的营销模式,确保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更为可喜的是,洪洞县将小吃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放在了核心位置。通过举办“洪洞小吃”劳务品牌人才培训,已成功培训362人,累计培养小吃人才510人,为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举办“洪洞小吃·一月一味”擂台赛、评选名店与传承人等活动,激发了全行业的创作热情。积极“走出去”参加全省面食争霸赛,洪洞饽糕一举夺得一等奖,藕盒获得二等奖,极大地提升了“洪洞小吃”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通过成立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升级改造小吃城、打造67个“老家味道”门店、发展76个食品加工企业等一系列举措,洪洞县成功创建了“山西名优小吃之乡”,让小吃产业实现了规范化、品牌化发展。

  这一系列“多点发力”的举措,背后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洪洞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4315”产业振兴体系发展的实施办法》,从审批流程、公共服务、金融支持、项目扶持等方面,为小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健全的保障体系。

  如今,洪洞小吃产业的蓬勃发展,其效益正实实在在惠及基层。据统计,小吃产业对村集体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已超过50%。这充分证明,这根植于乡土的美味,已然成为壮大集体经济、持续扩大群众增收渠道的“致富密码”,为洪洞县的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而持久的动能。

  从线上直播带货到线下小吃比拼,从特产展销到家门口的招聘会,洪洞县以“四大产业”为引擎,让农民的汗水转化为鼓囊囊的腰包,让乡土特色升华为响当当的品牌。当政策赋能、科技助力与农民创造同频共振,洪洞县的振兴实践,正为广袤乡土绘就一幅“产业兴、人才聚、文化活、百姓富”的壮美画卷,这条致富路,正越走越踏实,越走越亮堂。

记者 祁 欣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