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州年馍产业研究院成立

中外美食达人展示发酵美味面食

专家学者为馒头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中国馒头产业市集热闹非凡

小朋友体验和面的乐趣

威风锣鼓表演

情景剧《逢事必有馍 有馍必成事》

创意舞蹈《霍嬷嬷》
临汾新闻网讯 千年麦香萦绕舌尖,代代匠心赓续传承。霍州年馍,这个承载着“镇山之首、州署之冠、霍州之源、锣鼓之乡”深厚底蕴的独特文化符号,正从寻常烟火处走向万众瞩目。
9月25日至27日,当全国目光聚焦“中国年馍之乡”,为期三天的味道CCTV.中国馒头风味盛典以“馍香情浓·蒸蒸日上”主题晚会、“麦香四季·蒸腾世界”产业访谈、“发酵美好·链动未来”产业市集三大活动为核心,为这座古城按下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加速键。
这场集文化展示、产业访谈、商贸对接、文旅融合于一体的盛典,不只是一场浸润麦香、升腾热气的相聚,更是以馒头为媒撬动产业势能,为非遗传承搭台、为商贸合作铺路,构筑起跨越地域、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坚实桥梁。
从致敬传统饮食文化到前瞻产业发展布局,这场盛典既是霍州年馍以“味道”为媒登上国家级平台,向“全国爆品”迈进的重要契机,更是一次以产业集聚带动全链条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的深度实践,让千年馍香真正成为连接文化根脉与民生期盼的“幸福味道”。
一场盛典点亮一座城市
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聚光灯聚焦于山西霍州,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城迎来“高光时刻”。
9月25日晚,作为味道CCTV.中国馒头风味盛典的“重头戏”之一,“馍香情浓·蒸蒸日上”主题晚会重磅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乡村代表和优秀面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此共探传统美食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让霍州和霍州年馍在全国“出圈”。
晚会的开篇,便将霍州的文化基因刻入旋律,铿锵有力的威风锣鼓响彻全场,为这场盛典奏响厚重的文化序章。馒头本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温暖主食,而霍州年馍更将“舌尖美食、指尖艺术、心尖情结”融为一体,把浓浓的乡土情怀揉进面团,裹进霍州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情景剧《逢事必有馍 有馍必成事》以金榜题名、喜结连理、寿辰团圆的人生三大场景,串联起年馍里蕴含的情感密码和美好期许。创意舞蹈《霍馍馍》生动展现了年馍的制作日常,一招一式间仿佛将岁月的温度与匠心的坚守都揉进了无形的面团,让霍州年馍的文化底蕴在动静之间愈发醇厚。演员们的真挚表演,让应邀而来的嘉宾们真切感受到霍州年馍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晚会现场的两大“里程碑时刻”,更让霍州年馍的文化价值与产业潜力实现双重跃升。《霍州年馍企业标准》正式发布,为这门千年手艺立下“硬规矩”, 既保留“老面发酵、手工揉制”的古法精髓以守千年麦香,又以科学标准规范全流程以保“舌尖安全”。霍州年馍产业研究院正式启动,则为产业发展注入“智慧内核”,将汇聚多领域专家力量,一方面以科技赋能探索预制化、功能性年馍等新业态,另一方面深挖年馍背后“霍姓之源”“门神文化”等在地文脉,推动年馍与文旅、文创领域深度融合,打造“产品+文化”新路径。同步亮相的霍州年馍吉祥物“馍宝”,以经典“如意枣花馍”为灵感,将千年麦香化作可触可感的文化符号,成为屏幕内外观众的“心头之爱”,让传统文化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实现“破圈”传播。
晚会上,多场主题访谈的展开,让文化情怀落地为发展蓝图。学者嘉宾围绕“中国人情感中的‘年’与‘馍’”“为年馍赋能”“助推产业联盟 打造年度盛典”“乡村振兴 蒸蒸日上”等议题,深入探讨科技如何为传统手艺插上翅膀,共同擘画年馍产业与农业、文旅融合的未来。同时现场连线“央央好物”直播间,更让文化热度转化为民生实效,将霍州年馍通过国家级媒体平台“带货”给全国消费者,让“家乡好物 馍香霍州”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当歌舞《烟火里的中国》旋律响起,舞台上的璀璨灯光与空气中的馒头麦香交相辉映,恰似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对话。这场晚会不仅让霍州借助央视镜头走进全国观众视野,更以沉浸式的文化展演,推动霍州年馍实现从“区域知名”到“国民熟知”的跨越,让“中国年馍之乡”的城市名片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一场盛典铺就产业新路
当央视的镜头从文化展演转向产业深探,这场盛典便成了激活霍州年馍产业的“强引擎”。
仲秋时节的霍州,层林尽染间透着丰收喜悦与产业振兴期许。9月26日,在备受瞩目的味道CCTV.中国馒头风味盛典系列活动之“麦香四季·蒸腾世界”产业访谈中,全国各地的食品领域政策专家、行业技术领军者、头部企业负责人及高校学者与霍州本地面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本土企业家围坐“圆桌”、共商发展大计,为霍州年馍从传统手艺向现代产业集群跨越铺就清晰路径。
作为产业升级的“智慧大脑”,圆桌访谈围绕“政策领航——中国馒头产业全产业链升级的路径实践”“科技赋能——中国馒头产业智能化与标准化体系构建”“协同共生——中国馒头产业跨区域产业链生态构建”“品牌破圈——中国馒头产业‘区域+企业+产品’品牌矩阵打造”“健康引领——低GI食品创新与全链条食品安全管控”五大核心展开。
访谈的核心价值,正在于让“困惑”遇见“答案”。针对品质稳定、物流保鲜、品牌升级、产品创新与健康适配等产业化“卡脖子”难题,嘉宾们各抒己见、齐献良策。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刘长虹率先提出“标准化+科技化”方案,为生产端革新提供具体路径,通过研究菌群结构开发标准化发酵剂,用智能控制系统稳定面团品质,让手工匠心与现代技术实现“双向赋能”。
“全国100多个食品仓、200余条食品干线,先进制冷与温度监控系统,能为年馍突破地域限制、保障新鲜度提供支撑。”顺丰冷运副总裁徐小燕带来的解决方案,让物流难题迎刃而解。五得利面粉集团专用粉事业部总经理王海军则从产业源头承诺:“坚守品质初心,为霍州年馍铸牢优质面粉供应关。”
上下游企业的精准呼应,让产业链的“断点”成了“接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申琳抛出的创新思路,“开发全谷物、高纤维、低GI的功能性年馍,用标准化生产兼顾传统风味与健康需求”让产业升级有了新方向。在场相关企业的销售数据更印证这一趋势,健康属性已成为当下消费者选购的关键考量。
品牌升级的探讨,则让霍州年馍的文化价值有了落地路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资深媒体专家孙金玲、中国广告协会副秘书长张德志、山西广播电视台原编委关秀兰等专家建议,霍州年馍不仅是食品,更是承载“年文化”的非遗IP,要用现代语言讲好传统故事,通过统一视觉形象、联动文化旅游、转化情感消费等形式,推动霍州年馍从“区域特色”走向“国民爆品”。
激烈的思想碰撞,催生全新发展机遇。在产业访谈上,霍州市政府、梅地亚电视中心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顺丰冷运、五得利面粉集团等12家单位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这一涵盖政府、高校、物流、原料供应商的“强强联合”,成功打通“面粉供应-技术研发-物流配送”的全产业链关键环节,让五大核心议题的讨论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馒头产业的升级,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升级,霍州年馍凭借深厚文化底蕴与产业基础,有望成为这一进程的“先行样本”。当专家的理论智慧、企业的实践经验、政策的支撑保障在此汇聚,这枚承载乡土记忆与文化自信的小馒头,正以“科技赋能、品牌引领、协同共生”的姿态,向着现代化产业集群稳步迈进。
一场盛典牵动万家期许
这场以馒头为媒的央视盛典,不仅让“中国年馍之乡”的招牌愈发响亮,更将文化热度转化为民生福祉。
9月26日至27日,味道CCTV.中国馒头风味盛典系列活动之“发酵美好·链动未来”产业市集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全国各地的面食精品齐聚于此,不仅串起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美食的全产业链,更以代代相传的匠心技艺、丰富多元的产品矩阵,让小小的馒头酿出产业振兴的“大文章”。
市集里的热闹,是看得见的民生温度。消费者为美食而来,馒头产业者为取经而来,相关企业为商机而来,让浓浓的“烟火气”持续升腾。这里既有山东非遗王哥庄大馒头、河北非遗帝鉴面花等匠心手作,也有山东泰安的低GI多用途谷物粉、河南孟州的纯天然石磨面粉等上游好物,从源头食材到终端美食,从手工技艺到生产机械,全方位展现着馒头产业的蓬勃活力,共同勾勒出一场“看得见、尝得到”的视觉与味觉盛宴。
作为此次的“东道主”,千年非遗霍州年馍备受瞩目。“霍嬷嬷”是霍州市委、市政府精心培育的区域公用品牌,凭借农业资源、文化底蕴与产业优势深度融合的独特魅力,不仅成为全场焦点,其展厅更化身“网红打卡点”, 色彩缤纷、造型精巧的年馍错落陈列,奇绝工艺尽显传统智慧;搭配丰富的衍生产品与精致礼盒相得益彰,浓郁的霍州特色扑面而来,不仅打动了普通消费者,也吸引着行业同仁的目光。
深耕馒头行业十余年、曾将产品推向海外的太原邻家馒头经营者刘海彬,在“霍嬷嬷”展区被霍州年馍醇厚的麦香与酵香深深吸引,不仅驻足良久与品牌相关负责人深入交流经验,还特意带回几款枣花馍,计划将其工艺融入自身产品。“有CCTV助力,霍州年馍一定能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刘海彬连连为活动点赞。河南省孟州市香麦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业务总监权申洋同样在此流连忘返,他坦言,在这里看到霍州年馍的宏伟发展蓝图,迫切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深化合作,为其发展添砖加瓦。
市集的热闹背后,藏着跨区域合作的新机遇。山西省援疆促进会副会长、太原市汾西商会会长顾三梅在展厅细细感受霍州年馍精益求精的制作工序、尽善尽美的成品呈现,直言“霍州年馍就是好”。她说,自己长期从事山西与新疆农副产品双向推广工作,此次已与“霍嬷嬷”达成初步战略合作意向,期待将这份来自山西霍州的麦香带到新疆,实现两地农产品互通共赢。
“全国各地馒头产业上下游企业齐聚霍州,为我们的产业发展铺就了坚实基础。”霍州市霍嬷嬷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大鹏难掩兴奋。在他看来,这场市集不仅让“霍嬷嬷”收获了满场好评,更实实在在拓宽了销售渠道、拓展了合作领域。他们会继续深耕品牌建设,让霍州年馍在全国乃至更大舞台上散发更浓郁的芬芳。
展厅里,络绎不绝的消费者对霍州年馍满心喜爱,接连不断的合作意向孕育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契机。 “霍嬷嬷”的“火爆出圈”正是霍州年馍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如今,霍州年馍已成为百姓手中的“致富良方”,以“小蒸笼托举大民生、小餐桌汇聚大幸福”的姿态,化身乡村振兴路上“冒热气、接地气”的民生基业,让这口地道的“中国味”香飘更远、走得更稳。
一场盛典开启无限机遇
以霍州年馍为支点,央视盛典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的热度,更是霍州发展的长期机遇。
9月25日至27日,从主题晚会的文化展演到产业访谈的智慧碰撞,从产业市集的商贸对接再到面塑技艺大赛、乡村振兴座谈会、霍州年馍产业与文化深度观摩等系列活动的联动,这场为期三天的味道CCTV.中国馒头风味盛典为霍州锚定了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等全方位发展的新起点。
盛典的价值,首先在于为霍州年馍搭建起“文化破圈+产业赋能”的双重通道。“馍香情浓·蒸蒸日上”主题晚会上,威风锣鼓奏响文化序章,情景剧与创意舞蹈解锁年馍里的情感密码,而《霍州年馍企业标准》发布、年馍产业研究院启动、吉祥物“馍宝”亮相三大里程碑事件,更让千年手艺有了行业“标尺”与创新“引擎”。晚会现场连线的“央央好物”直播间,直接将文化热度转化为消费动能,让霍州年馍借国家级平台触达全国市场。产业访谈中,五大核心议题的深度研讨,不仅为霍州年馍破解了标准化生产、跨区域物流等“卡脖子”难题,12家单位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更打通了“面粉供应-技术研发-物流配送”的全产业链闭环,让“科技赋能、协同共生”从理念落地为实际产能。
而产业市集与系列配套活动的联动,进一步释放了“美食+文旅+产业”的融合潜力。“发酵美好·链动未来”市集里,从智能生产设备到低GI创新产品,既展现了馒头产业的多元活力,更让“霍嬷嬷”品牌借“网红打卡点”的热度,成为霍州年馍的鲜活代言。同期举办的山西首届“中镇霍山”杯面塑技艺大赛,以面团为媒汇聚三晋手艺人,既活化了非遗传承,也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内容;“乡村振兴 共话发展”座谈会上,小岗村、十八洞村等全国示范村与霍州村庄的经验互鉴,为本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而嘉宾们走进霍嬷嬷公司、冯南垣村、霍州署的实地观摩,更让年馍产业成为串联文旅资源的核心纽带,深度绑定红色文化与古城底蕴,推动霍州的城市魅力与产业实力同频共振、同步彰显。
这场盛典的深层意义,更在于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传播力、影响力为桥梁,让霍州实现了“文化根脉”与“市场资源”的双向链接。一方面,通过年馍产业研究院的智库支撑、行业标准的品质保障,霍州年馍得以跳出“区域特产”的局限,向“全国爆品”迈进;另一方面,跨区域合作的初步落地,与五得利、顺丰等企业的产业链协同,让霍州从产业“参与者”升级为“生态构建者”。如今,随着全国首个年馍行业标准的建立、产业研究院的运转,以及乡村振兴经验的沉淀,霍州年馍已不再是单一的食品,而是承载着文化自信、产业希望与民生期盼的“幸福载体”。
更值得关注的是,霍嬷嬷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大希地电商直播平台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截至目前已完成价值100万元的“豆包”产品供货,双方联合推进的肉花卷、千层馍等新品类,也即将正式登陆平台,为霍州年馍拓展市场版图注入新动能。
一连三天,央视盛典汇聚的政策、科技、资本、渠道等优势资源持续释放。从人头攒动的市集展台、令人目不暇接的特色好物,到会场中深入务实的交流探讨、真金白银的投资签约,这些实打实、看得见的成果,正是主流媒体为霍州年馍搭建的“成长阶梯”,不仅为霍州年馍从“区域产业”融入“全国生态”注入强劲动能,更清晰勾勒出全链条协同、跨地域共赢的绚丽发展图景。
从霍窑遗址的千年积淀到如今产业集群的蓬勃生长,霍州年馍的“蒸蒸日上”,正是小产业撬动大发展的生动注脚。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下,这枚浸润着麦香与匠心的小馒头,必将持续串联起种植、加工、文旅、电商等全链条产业,让霍州城市品牌愈发熠熠生辉,让这张极具特色的“年馍名片”在全国舞台愈发鲜亮,让千年古城在产业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
记者 李 静/文 王德政/图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