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热土 文旅新生 ——浮山县国庆中秋假期文旅活动纪实

2025-10-11 10:35: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人气十足的“人民公社大食堂”

复古怀旧的“80年代婚礼秀”

红色打卡地 精神加油站

香气四溢的美味油糕

诗猜灯谜 喜笑颜开

情聚福地 共鉴大赛

趣味陈列 花式合影

乡镇特产 集中亮相

家国同庆 相聚寨圪塔

  临汾新闻网讯 金秋送爽,双节同庆,浮山县寨圪塔康养景区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旅盛宴。红旗招展,歌声飞扬,这片蕴含红色基因的绿水青山焕发出蓬勃生机。

  八路军总部路居旧址前,研学的孩子们凝神聆听革命故事;扁担精神纪念馆内,游客在沧桑实物中感受奋斗岁月;中秋祈福区,火红祈福带载满对家国的深情祝愿;传统手艺坊里,欢声笑语与浓郁节日氛围交织弥漫。供销小镇重现的“人民公社大食堂”更是人气十足,两元一碗的真材实料烩菜,让八方游客真切感受到了浮山人民的质朴情怀。

  为期八天的“多彩寨圪塔 家国共此时”系列文旅活动近日圆满收官。本次活动精心打造的“红色记忆”、“月满福地”、“扁担记忆”等八大主题,成功将红色历史、生态康养与民俗文化创新融合,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红色足迹唤醒山水记忆

  秋雨绵绵,云雾缭绕。假日期间的寨圪塔康养景区,在连绵细雨中迎来了一批批追寻红色记忆的游客。这片土地承载着深厚的革命传统——这里曾是八路军总部路居旧址,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印记。这些革命遗址经过精心修复保护,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彰显了革命精神强大的生命力。

  尽管假期天气不佳,但景区内人气不减,森林覆盖率高达66%的景区在雨水的浸润下,空气格外清新,为游客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感官体验。10月1日上午,一支由本地学生组成的研学队伍踏着湿润的石板路,开始了他们的红色记忆寻访之旅。研学团组织者王丰茂表示:“特意选择在国庆期间组织这场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们在红色遗址的实地探访中,切身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学生们走在红色小镇的石板路上,亲身体验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一位参与研学的中学生李宇宸感慨道:“在浮山八路军路居旧址,一块块无声的展板,为我讲述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我眼前仿佛浮现出他们怀抱钢枪、和衣睡在屋檐下的身影。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人民军队严明的纪律和朴素的作风,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这种对红色记忆的传承与弘扬,正是寨圪塔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所在。

  在红色祈福区,被雨水浸润的祈福带如火焰般在枝头跃动,丝带上写满的“愿祖国繁荣昌盛”等祝福语,与研学活动传递的红色精神形成深刻共鸣。景区深挖红色文化内涵,不仅保留了革命遗址的原真性,更通过创新表达方式,让红色故事可感可触。通过建设红色记忆馆,以数字化手段展示革命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这些创新实践让红色文化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传承,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代价值。

  与此同时,在山水小镇的“月满福地”民俗体验区内的诗词品读与灯谜竞猜活动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参与,展现出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在景区内的有机融合。

  景区内的文化体验活动更是将这种融合推向更深层次。县文化馆演职人员张馨予和李向妮、刘璇以“时空引路人”的身份,在景区各处开展进式表演。“我们打破了传统舞台的界限。”张馨予说,“整个景区都是我们与游客共同演绎的舞台。”在供销小镇的街道上,《欢迎来到80年代》《怀旧婚礼秀》等剧目与游客自发参与的迪斯科舞步相映成趣,实现了历史记忆与现实体验的无缝衔接。

  这种沉浸式体验在供销小镇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得到完美呈现。寨圪塔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康忠怀介绍:“我们特意搭建这座临时食堂,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烩菜,既是对游客的真情回馈,也是对那段艰苦岁月的真诚致敬。”

  游客吴国庆激动地说:“这顿饭是我吃过最满意的生日餐!以前我也在公社吃过饭,这次又让我重温了年轻时的记忆。”他的眼角闪着泪光,那不仅仅是对美食的满意,更是对一段青春岁月的深切怀念。

  据介绍,为确保游客在阴雨天气中依然能获得优质体验,来自全县多个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寨圪塔乡党委政府全员坚守岗位,从游客引导到安全巡查,从餐饮服务到应急处置,构建起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体系。工作人员穿梭在景区各处,用细致周到的服务让游客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红色文化的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而更多的探索与创新仍在继续……

  传统技艺飘香市集烟火

  步入寨圪塔康养景区的街巷,那段烽火岁月的红色记忆还在脑海中回荡,转过街角,一阵熟悉的食物香气扑面而来——这是属于景区的另一种“人间烟火”。10月5日,山水小镇广场因一场饱含温度与匠心的月饼大赛而气氛沸腾,来自“浮山味道”美食汇的重头戏正在此如火如荼地进行。

  上午10时许,浮山县厨师协会负责人杨建锋及评委组一行人穿梭于各个参赛台之间。他们目光专注,仔细检视着选手们的每一个动作,从馅料的揉捏到面皮的舒展,不放过任何细节。“这次全县7个乡镇的代表队都拿出了看家本领。”杨建锋表示,“比赛过程从自制的馅料,到和面时的手上功夫,再到最后的烤制,每一个环节都透着‘厨师之乡’独有的匠心。”随后,他宣读了严苛的评分标准:外观要求“美观、饱满、花纹清晰、色泽均匀”;口味需达到“口感细腻、醇厚、甜度适中”;而创意,则要“在口味、造型或工艺上有所创新,能体现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对浮山美食传承与未来的集中检阅。

  赛场之上,一个个月饼展示犹如微缩的创意工坊与技艺秀场。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月饼参赛作品:有融合了现代设计感的IP元素月饼,有如调色盘般用纯植物色素渲染的彩色月饼,更有以磅礴气势吸引全场目光的巨型月饼。选手们手法娴熟,指尖翻飞间,制馅、包馅、压模、烘烤,一道道工序如行云流水,那专注的神情与精准的动作,为每一枚月饼注入了灵魂,无声地诉说着浮山月饼制作的独特工艺与代代相传的匠心。

  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响水河镇拔得头筹,寨圪塔乡与北王镇并列第二。然而,胜负之外,这场比赛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展望未来,杨建锋表示:“我们将以美食为纽带,推动浮山味道与乡村旅游、田园风光深度融合。这不仅能弘扬我们的饮食文化,更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最终让这门‘舌尖上的手艺’,转化为父老乡亲的‘口袋里的财富’,为家乡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这份由美味牵引的经济活力,在广场另一侧特色小吃区已呈现出蓬勃生机。响水河镇的面艺达人李娜的摊位前,她带来的纯炭火自制石头饼散发着最质朴的麦香。“这饼子面香四溢,口感醇香。”一位刚品尝完的游客忍不住赞叹,“咀嚼在嘴里,就是那种最纯粹的家乡味道。”这句简单的评价,或许是对美食最高的褒奖。

  不远处,老浮山拨面馆的店主赵子明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流露出满足的笑容:“我们可真算是景区带火的一家店。”他一边手法熟练地拨动着手中的面条,一边乐呵呵地说,“能在家门口创业,还能把咱们浮山的美食带给更多天南地北的朋友,这种成就感,是一种满满的幸福。”他那份忙碌的喜悦,正是文旅发展成果最真实、最动人的惠及于民。

  油糕摊位的王玉芳则有他自己的坚持。他做的油糕,馅多皮薄,在油锅里滚出金黄的色泽,外皮香脆诱人。即便排队等候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也始终坚持每一个油糕都现做现炸,绝不敷衍。“游客大老远跑来,不能让人家失望。”朴实无华的话语背后,是浮山人对传统美食技艺的坚守,也是对诚信经营最本分的执着。

  而当记者将目光转向特优农产品展区,张庄镇徐村63岁的老村长侯红宙和返乡研究生冯燕组成的“最强搭档”,正卖力地向过往游客推介着本村的农副产品。绿色生态的小米、醇香的手工醋、饱满的新鲜核桃都备受青睐。“我们从素人做起。”侯红宙看着眼前围拢的人群,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效果这么火爆!”这个“火爆”的摊位,生动地演绎着活动方案中“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核心理念。

  空气中的食物香气、人群的欢声笑语、匠人们的专注身影,共同交织成一幅充满希望的生活图景。这滋味,不仅停留在舌尖,更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发展的脉络之中,酝酿着一个更加甜美、丰饶的未来。

  文旅活水润泽乡村沃土

  国庆中秋假期寨圪塔康养景区的成功实践,有力印证了浮山县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路径。当节日的喧嚣随风散去,寨圪塔的山水重归宁静,但这场盛大活动所点燃的文化自信、所探索的融合模式、所彰显的服务精神,已如种子般播撒到每位游客心中,为县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随着浮临高速公路的开通,这片土地正式融入临汾市“15分钟交通圈”,源源不断的客流印证着其日益增长的吸引力。交通条件的根本性改善,为寨圪塔康养景区从季节性旅游热点向常态化旅游目的地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整个假期,在挂满装饰的红廊下,“月满福地”民俗体验区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一条条写满祝福的祈福带在状元桥畔随风摇曳;诗词长廊、谜语竞猜赋予这片土地文化内涵。这种深度的文化参与感,让传统文化成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深度传承。另一边,“扁担记忆”供销文创集人头攒动,复古的供销社场景与创新的“浮山有礼”文创产品,生动诠释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贯穿景区的“万象浮山”沉浸体验游,通过行进式演出、非遗巡游与NPC互动,将整个景区变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动态舞台。在景区各处开展《怀旧婚礼秀》等行进式表演,打破了传统舞台的界限,这种沉浸式体验的创新实践,与之前在红色小镇推出的《寨圪塔阻击战》实景剧一脉相承,共同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文旅体验模式,让文化变得生动有趣。

  这些丰富场景的背后,是浮山县对本地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与创新性转化的实质结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活动保障工作,各相关部门精心筹备,构建起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体系。活动领导小组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正是这套看不见的保障体系,让游客得以安心沉浸在从“向林而行”康养健步走的自然疗愈,到“时光印记”复古旅拍的时空穿越等各类体验之中。

  八天的活动虽已结束,但寨圪塔康养景区所探索的文旅路径正展现出强大的延展性。民俗体验区的火爆,预示着非遗手艺拥有了更广阔的关注空间;文创市集的热销,为当地农民和手工艺人打开了稳定的增收渠道;而沉浸式演出所带来的口碑效应,更让“多彩寨圪塔”的品牌深入人心。

  如今,浮山县探索出一条以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这里深耕红色文化传承、民俗技艺活化与乡土美食创新,让文旅产业真正扎根于农业农村发展。通过将扁担精神、传统手艺与生态资源有机结合,景区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更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这条发展之路,正以其独特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悄然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动力,让绿水青山在润物无声中转化为惠民增收的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记者 祁 欣 文/图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