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四大板块唱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蒲县被子垣有机生态果园

致富大棚

现代农业示范园

薛关观光采摘园

直播助农

规模化肉牛养殖

和美乡村“新颜值”
今年以来,蒲县聚焦“建设沿黄板块区域中心、打造增长极”目标定位,压实责任,提升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大力发展“特”“优”农业,优化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筑牢基础,完善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
压实责任,提升生产能力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强化组织领导,压实责任。制定下发了《蒲县2025年全县粮油生产目标的通知》《粮油单产提升示范基地实施方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细化分解任务,将粮食生产面积落实到村、到组、到户,压实粮食生产责任,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和部门的职责分工,示范目标,示范内容,形成了工作合力。2025年全县共播种粮食面积23.97万亩,超额完成了上级指标任务1.45万亩。
政策捆绑集成,惠农助农。严格落实大豆、玉米生产者补贴和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全面实施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技术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县耕地地力补贴农户17331户,补贴面积21.93万亩,补贴资金1469.33万元;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5.39万亩,玉米完全成本险全覆盖,进一步降低农民生产成本。
做实技术服务,助力增收。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组建了由农技、植保、土肥等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采取群众或主体“点单”,包联农技人员“接单”,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全县共培训指导粮农3000余人次。制定防灾减灾措施,编制了《2025年梨果产业、设施蔬菜大棚预防“倒春寒”的措施》《防汛抗旱工作增收措施》等,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坚守耕地红线,落实面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整治“非粮化”“非农化”问题。充分发挥“田长制”网格员作用,压实耕地保护“最后一公里”责任,实现块块耕地“有人管”“管得好”;利用高点视频、无人机等监控技术,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掌控耕地资源实况,做到早发现、早制止、快处置。
“特”“优”发展,优化产业升级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全县新发展设施蔬菜20亩、特色露地蔬菜9200亩、设施水果300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1.01万亩,中药材春播面积1150亩。引进社会主体托管玉露香梨3000亩,打造高品质玉露香梨生产基地、农旅融合园区。
推动畜牧业增量提质。引进落地大禹生猪一体化智慧养殖项目,总投资9亿元,目前一期已经开工,3座繁育厂房10月投用,出栏仔猪20万头。持续实施肉牛增量提质行动,在一期奖补700万元的基础上,二期奖补资金800万元,补贴新生犊牛5502头,母牛参保数9271头,两项补贴共计6251164.5元,通过见犊补母、金融支持、数字耳标、冻精支持,确保能繁母牛存栏在现有基础上增长10%,目前全县肉牛存栏达到2.6万头。
推动农业产业品牌化发展。积极推荐茂洲牛肉、华尧酒、森隆山楂、御津龙山泉水等特色产品入选“临汾优选”区域公用品牌,被子垣苹果、玉露香梨认证为“圳品”。县生态产品研发中心的维纳斯苹果、富士苹果、玉露香梨、桃通过绿色产品认证。
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新认定龙头企业市级2家,全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家,创建示范合作社5个、示范家庭农场3个。上半年,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收入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13.9%;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10.6%。
加快智慧农业示范创建。根据蒲县梨果业和渔业发展实际,集成应用适宜的信息化技术装备,因地制宜推进多样化的智慧农(牧、渔)示范园区(基地)创建,实施蒲县智慧果园示范园区(基地)蒲县有机果业智慧化及全产业链建设项目,智慧渔业示范园区(基地)蒲县古坡村智慧渔业养殖项目。蒲县被子垣有机果业智慧化及全产业链建设项目被确定为市级智慧农业示范创建项目,8月9日已开工,预计年底完成。
筑牢基础,完善服务体系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以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为抓手,打造“样板间”。围绕“点上重点打造,精品示范,线上连片打造,带状发展,面上全面整治,整洁有序”目标,梯次推进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创建。建成精品示范村4个、提档升级村20个,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依托化乐古村落,连片打造集红色旅游、种植养殖、屠宰加工、仓储物流等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立足薛关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依托蒲县现代农业示范园,以“科技创新、示范驱动、智慧引领”为总体路径,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为支撑,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统筹利用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人居环境改善专项资金、县级配套等资金加强对示范村创建资金投入,今年共投资6800余万元,建设实施产业园修缮改造工程、公共卫生间改造、街道修缮改造工程、景观绿化等重点项目44个,提升了整体面貌;统筹用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继续实施5个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加快建成一批产业强村、生态靓村、文旅新村,全力打造矿区人居环境暨生态修复治理样板。
抓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新空间”。“四好农村路”建设方面,全县年度建设任务6条,总里程为19.198公里,已开工5条,1条正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农村供水保障方面,规划设计2025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工程总投资为676.61万元,对全县5个乡镇24个行政村19个供水工程54个自然村进行维修改造,涉及人口5517户18178人,保证供水安全。为提高规模化供水率,实施黑龙关集中供水工程规模化建设,达到“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实施城乡一体化工程,将薛关集中供水工程并入县城自来水公司管网。义务教育均衡创建方面,在城关小学原址新建崇文小学、新建锦绣小学,预计2025年12月投用。农村危房(抗震)改造方面,将178户农村低收入群体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目前开工177户,竣工166户。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方面,全县已建成公用充电桩50台、充电站23家,8个乡镇100%全覆盖。
以乡村善治为引擎,激活“动力源”。把“党建+乡村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整体谋划,启动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储备三年行动计划”,打造过硬基层干部队伍;健全村级组织减负常态化机制,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发挥蒲县“道德银行”积分管理引领作用,坚持“党建+乡村治理”,县财政每年拿出300余万元的专项经费,保障“道德银行积分超市”运转。实施党员干部“吹哨报到”,组织群众参与“道德银行+”系列活动,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党群同‘行’·善治蒲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入选省农业农村厅“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课程。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综合治理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上半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70场次,免费送戏下乡42场,免费电影放映600场、学校放映46场。
深化改革,激活发展动力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大稳定、小调整”,有序推进山中乡整乡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开展地籍调查,分类化解矛盾问题。健全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动土地流转有序。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5年共培育项目34个,实施项目28个。全县6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49万元,30万元以上村达38个。
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持续深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专项治理,推广应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测平台。实施10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项目总投资712.97万元。截至目前共排查问题合同5份,化解债务721万元。
加大乡村人才培育力度。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蒲县农业龙头企业带头人“头雁”3人,畜牧产业“头雁”3人。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240人以上。
(张鹏)
图片由蒲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