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红”燃亮“隰州游”
——隰县创新探索“志愿+文旅”融合模式
志愿者引导游客
邀请游客品尝特产
搀扶帮助游客
志愿者维持秩序
双节期间,隰县小西天景区持续火爆,游客数量持续攀升。隰县县委社会工作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大学生青年等志愿者,围绕“真诚服务”主题,充分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暖心、专业的服务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让“志愿红”成了隰州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网格管理织密服务网,全域覆盖保畅通
为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化、高效化,隰县创新“1+5+9”网格化管理体系,打造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其中,“1”即在小西天景区核心区设立“咨询应急处置志愿服务总点”,统筹社工部、工会、宣传部、市场监管局、应急管理局、文旅局、消防救援大队等多部门力量联合驻点,集中受理游客咨询、处置突发情况、调度服务资源,真正实现游客问题“一站式受理、全流程解决”;“5”即将小西天景区划分为5大志愿服务片区,由公安干警、景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三方协同,明确责任边界、细化服务内容,确保景区志愿服务无盲区;“9”即在旅游街、四个高速出入口及黄土地质公园、梨博园、晋西革命纪念馆、石马沟等设立9个志愿服务分点,形成“总点统筹、分点联动”的服务格局,为游客提供“保姆式”全方位服务。
多元培训赋能志愿者,专业服务提质量
为保障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与规范性,隰县提前谋划,构建多维度培训体系。节前,邀请公安、文旅、应急等10个职能部门业务骨干,围绕景区概况、服务礼仪、应急处置、游客冲突调解、舆情防范及文旅资源宣传等内容,对全体志愿者开展系统性岗前培训;同步制定《小西天景区志愿服务活动工作手册》,细化服务流程与岗位要求,发放至各服务点供志愿者随时查阅;实行“岗前岗后双报到”机制,每日服务前结合客流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强化志愿者服务意识与应急能力;建立“老带新”传帮带模式,由经验丰富的志愿者现场示范指导,帮助新志愿者快速熟悉工作,确保服务质量始终在线。
激励保障暖人心,志愿氛围更浓厚
为切实保障志愿者权益,增强其归属感与荣誉感,隰县构建全方位激励保障机制。物资保障方面,为志愿者统一配备志愿服装,根据服务时长与需求及时提供饮用水、餐食补给,解决志愿者基本生活需求;荣誉激励方面,活动结束后为志愿者统一颁发志愿服务证书或定制纪念牌,为大学生志愿者致送感谢信,肯定其青春担当;宣传表彰方面,深入挖掘志愿服务优秀典型,通过县域融媒体平台、官方公众号等渠道宣传先进事迹,并积极向上级媒体推荐,让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被更多人看见,有效带动社会各界参与志愿服务,营造“人人愿为、人人能为、人人可为”的良好氛围。
服务成效获好评,文旅品牌响四方
自去年以来,隰县已累计组织5400余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文旅”服务,服务游客达39.92万人次,以真诚服务赢得游客广泛好评。经过持续探索,该模式已形成成熟长效机制,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运行。今年国庆期间,志愿服务亮点频现:大学生志愿者曹碧轩主动背送身体不适游客就医的暖心事迹,被《中国社会工作报》、中国志愿平台、黄河新闻网等国家、省、市级媒体集中报道;东高速口志愿服务点志愿者及时帮助北京游客解决孩子被安全带卡住的紧急情况,并送上隰县特色玉露香梨,游客专门致电12345热线致谢。一系列暖心服务不仅擦亮了隰县“志愿+文旅”品牌,更让“隰州游”成为国庆假期游客心中的优质选择。
卜亭亭 聂晶 文/图
隰县:党建领航聚合力 服务群众零距离
近年来,隰县大力实施“3545”发展战略,以“红动隰州”为纽带,推动党员下沉、资源整合、优化服务,将党组织触角延伸到街头巷尾,让城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聚焦党建领航,红色引擎激活“神经末梢”。以党组织为核心推进小区治理,通过单独组建、小区联建等方式,因地制宜成立小区党支部,构建“乡镇党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150余个党员中心户渗透到楼道单元,形成“支部吹哨、党员报到”的快速响应链。截至目前,全县有物业小区23个、有主管单位小区3个、有人防物防小区7个均成立党支部。探索小区三级组织架构+小区“说议办考”协调共建机制,依托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党员志愿者、驻区单位,通过摸底排查、征求意见,建立一户一档,成立33个小区业主委员会,发挥治理“连心桥”作用。
聚焦社区治理,多方联动破解“急难愁盼”。推动“红色物业”提质升级,成立6个物管会,由社区“两委”成员兼任物管会主任,把党组织领导嵌入物业服务各环节。堆金社区百生苑小区引进隰县滨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凝聚联合动力,累计破解环境治理、飞线充电等治理难题50余件。紫川社区党组织围绕应急管理、矛盾调解、文明创建等社区治理重难点,牵头组织物业公司、业委会、居民代表共商共议,今年以来,共召开议事协商会12次,解决小区道路破损、管道老化等民生问题37件。
聚焦阵地建设,紧贴需求彰显“红色温度”。打造党群服务阵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办公效能为支撑”,优化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空间、设施,实现“党务、政务、服务”三维融合。紫川苑党群服务驿站开设“我是党员,回家报到”、分贝服务团、红耳朵议事吧、紫川文苑4个服务载体,完善“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推动驿站转型升级为“治理枢纽”。怡泽社区开设“怡泽便民服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涵盖社保办理、养老认证、政策咨询等20余项业务,年均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并为80余户独居老人建立“一对一”帮扶档案。(张龄心)
红色领航助推社区落地“民生事”
近年来,隰县聚焦基层党建、服务民生、治理效能三大关键,推动社区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建设和谐宜居社区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夯实党建根基,筑牢“红色堡垒”。在组织体系上,全县6个社区43个小区建立43个小区党组织,覆盖率达100%,实现党组织触角向神经末梢延伸;在队伍管理上,43个小区建立了党员信息台账,形成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并建立应急动员预案,为小区平稳运行筑牢防线;在阵地建设上,打造了9个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矛盾调解等多元服务,今年对新增3个服务站完成提档升级,成为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温馨家园。
提升服务水平,聚焦“民生关切”。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党建工作成效体现在为民服务实效上。建立“点单、派单、接单”工作模式,通过入户走访、板凳会等方式梳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按职责分工精准派单至相应部门并明确办理时限,部门“接单”后快速落实,办结后第一时间向群众反馈结果,以制度化、规范化流程推动群众诉求高效解决,确保“事事有回音”。截至目前,累计派单120余个,实现诉求响应“零拖延”,让基层治理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幸福工程”。
深化治理效能,创新“多元联动”。着力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格局,明确共驻共建责任清单,推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以物业党建联建为抓手,吸收居民党员、物业党员等组建150余人的“红管家”队伍,开展“楼道革命”“绿化认领”等主题活动,带动3000余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依托大党委联席会议统筹各方资源,通过居民议事共商难题、楼栋议事会等解决微诉求。去年以来,累计化解停车难、充电桩安装、垃圾分类等民生问题80余件,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绘就社区幸福家园“同心圆”。(宋芯)
全链条机制激活驻村帮扶动能
今年以来,隰县以全链条机制为纽带,从精准选派“生力军”到锻造攻坚“硬本领”,从严管厚爱“鼓干劲”到扎根实干“显担当”,让驻村干部真正沉下身子、扑下身子,在田间地头“驻”出实打实的成效,在寻常巷陌“帮”出暖人心的温度。
精准选派,筑牢帮扶“人力基石”。围绕改善队伍结构、增强整体功能,严把人选条件和推选程序,把优秀干部充实到帮扶队伍。今年6月,从党政机关、人大、政协、公检法司、群团组织、直属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银行等单位共选派215名优秀干部,组建了70支帮扶工作队,对全县62个行政村、3个社区、5个安置点继续驻村帮扶。
赋能提升,锻造攻坚“硬核本领”。把能力提升作为“制胜法宝”,开展思想洗礼、政治淬炼和实践锻炼,破解驻村干部经验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开展集中培训,7月上旬举办了为期3天的驻村干部帮扶能力提升培训班,围绕基层党建、帮扶政策、产业发展等开展全覆盖培训。以老带新帮,原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撤回的同时,原驻村工作队长压茬驻村一个月,做好交接帮带工作,带领新任驻村干部开展“认门、进门、串门”走访活动。
严爱相济,激活队伍“干事活力”。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压实驻村干部管理责任,不断汇聚驻村力量、推进帮扶工作。建章立制,严明规矩,明确日常考勤、请假报备、暗访督查等制度,构建乡镇党委属地管理、派出单位跟踪管理、驻村办日常管理、督查专班动态管理“四方共管”机制。关怀激励,激发活力,定期足额拨付驻村干部工作经费和生活补助,按每人500元标准全部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
扎根实干,彰显一线“帮扶价值”。加强易地搬迁小区帮扶力量,在派驻工作队员的同时,各乡镇派出一名代办人员,在紫川街小区党群服务驿站坐班,组建了紫川街易地搬迁小区管委会,推行“一听三议三公开”工作法,先后解决小区物业、车辆停放、垃圾清运等20余件难题。(解婷婷 贾美萍)
人才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以来,隰县将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坚持以人才为主要驱动力,通过“培育文化解说人才、用好文旅宣传人才、建强一线服务人才”,持续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文化解说人才,讲好隰县故事。结合县情实际,设计梨乡风情游、历史文化游、红色研学游3条精品旅游路线,系统开展讲解培训工作。开办夜间导游、巾帼志愿讲解员等培训课程,累计培训讲解员100余名,其中涌现出金牌讲解员2名、专业讲解员20余名。同时,聚焦古建文化宣讲、文旅资源推介和红色故事讲述等主题举办2025年“红领巾讲解员”竞赛讲述活动,吸引21名学生参与,评选出6名优秀青少年讲解员,为文化解说人才队伍储备了新生力量。
用好文旅宣传人才,树好品牌形象。积极参加“2025中国品牌日”“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等展会,宣介县域特色旅游资源,今年上半年累计开展宣传活动28期,相关图文的点击量超35万次;与郭华导演联手打造舞台剧《唯有小西天》,生动讲述小西天悬塑文化背后的故事,演出120余场次,票房收益超80余万元;连续举办两届“美景随手拍”活动,带动大家通过照片、视频展示隰县美景,截至目前,公开展示优秀作品10期,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52万人次,进一步擦亮了隰县文旅品牌。
建强一线服务人才,精心服务游客。举办“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叫响旅游服务品牌”专项培训班,为近100名景区、民宿等一线服务人员传授讲解技巧和服务礼仪,助力提升服务水平;同时以“红动隰州·真诚服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引导2000余名党员、100余名高校人才投身文旅服务一线,为游客提供交通引导、秩序维护等服务。这些举措全方位提升了服务质量,获得游客一致好评,今年上半年,仅小西天景区的门票收入就高达1135.76万元,同比增长496%。(石瑞)
党员下沉 志愿服务 社会参与
隰县各社区多渠道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我们社区依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运营,面向辖区职工、打工家庭提供普惠式的婴幼儿临时托管和托育服务,仅收取成本价,真正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昕水社区党总支书记王素梅介绍。
去年以来,隰县各社区通过引深“红动隰州”、开展“七色服务”、关爱“一老一小”,进一步撬动了社会资源、延伸了服务触角、提升了服务效能,在真情服务中增强了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以“红动隰州”为载体,党员下沉解民忧。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力推行“四双”机制,叫响“红动隰州·真诚服务”志愿服务品牌,积极发动驻区单位、党员到社区报到。去年以来,全县社区辖区3000余名党员到社区报到,将党员按照现住址编入小区党支部和“七色志愿服务队”,在物业监督、纠纷调解、民生帮扶等领域参与志愿服务。同时建立党员微信群,结合党员活动日常态化开展“居民微心愿”清单认领活动。单位建立兼职委员制、包联小区制,结合“一月一主题”党日开展“我为居民办实事”清单活动,畅通了工作传达和民情反馈的双向互联渠道,增加了群众的话语权,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去年以来,先后联合驻区单位为社区居民办实事260余件,累计帮助困难群众实现“修家电”“送医陪护”等微心愿150余个,推动基层治理从社区“单打独斗”到“集体作战”转变。
以“七色服务”为抓手,志愿服务润民心。各社区党支部吸收社区居民,整合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结合志愿者自身特长和专业背景,组建了红色先锋、橙色关爱、金色创业、绿色环保、青色应急、蓝色平安和紫色文体“七色服务队”,积极参与“红色文艺轻骑兵”“红色送学小分队”等“红动隰州·真诚服务”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政策宣传、文艺表演、培训、矛盾调解、应急救援、安保巡查、弱势群体帮扶等特色服务。截至目前,已吸收志愿者1500余人,组建服务队42支,开展各类服务1600余次,服务居民3万余人次,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雷锋帮困代办岗”项目为弱势群体提供上门代办服务;“残疾人帮帮团”联合残联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改造、辅具申领等;金色创业服务队成功孵化出了卫家花馍、爱佳家政等企业;“昕”青年志愿服务队在小西天火爆出圈、客流量持续高位运行期间,为外地游客提供了道路指引、游客引导等志愿服务,用真诚服务助力县域文旅产业发展。
以“老幼共生”为重点,社会参与惠民生。聚焦银龄关怀、儿童服务等重点群体,明确提出建设“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幸福社区样本,联合“小熊猫”托育机构发起嵌入式普惠托育服务,在昕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全县首家社区“老幼”托育中心,致力于为全县婴幼童、小学生、60岁以上老人、孤寡留守、行动不便老年人提供“老幼共融,全龄共建”的生活场景式普惠性托育养老优质服务,切实为老幼撑起了有所养、有所育、有所教、有所乐、有所为的“幸福伞”。在幼儿托育单元,图书室、儿童幸福家园、五点半课堂专为孩子们托育、辅导使用,红色影院、音乐之家、体能天地等儿童活动区色彩鲜明,内容生动活泼,极大丰富了孩子们课后生活,苗苗餐厅、医务室、育婴课堂护航儿童茁壮成长,托管中心不分节假日、寒暑假,常年开设,现托管40余名儿童。在老年养老单元,聚焦老年群体“食、养、医”核心需求,着力构建“助餐+康养+医疗”服务链,打造了“家门口的养老院”,通过设立“亲情‘5’号键”,实现“老人点单、管家接单”的“外卖式”服务,先后为辖区80岁以上的独居、孤寡老人提供代买、代取、代办、代送等服务200余次,同时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有辅助健身理疗、读书看报、心理咨询、老年餐厅、澡堂、理发屋、棋牌室等休闲娱乐功能区,精准对接老人需求,实现服务功能最大化。(刘磊)
午城镇
“三维发力”夯实基层党建根基
今年以来,午城镇党建办聚焦职能定位,从人员配备、活动统筹、队伍建设三个维度精准发力,推动从“被动执行”向“主动服务”、“单一履职”向“综合统筹”转变,不断夯实基层党建根基。
“强基固本”建队伍,打造党建工作“硬支撑”。坚持“精干高效、专兼结合”原则,从相关科室选拔政治素质高、经验足、能力强的干部充实队伍,明确4名专职、5名兼职人员,构建“1名主任统筹+9名专员分工”架构,并通过“传帮带”和专题培训提升队伍专业能力。同时,按规范标准整合资源打造专属办公区域,配备必要办公设备,建立工作台账,实现办公场所规范化、工作资料系统化,为党建办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联建共建”聚合力,激活主题党日“新活力”。以破解村级党组织资源有限、主题党日形式单一为目标,主动对接县级包联单位,搭建“村支部+包联单位”联建共建平台,提前梳理村级需求与群众难题,结合包联单位职能共同制定联合主题党日计划,实现需求与资源精准匹配;同时打破“会议室开会”模式,将主题党日搬到田间地头、产业基地等现场,通过“政策宣讲+实践服务+互动交流”形式,既增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又推动包联单位资源下沉,形成“党建引领、多方联动、服务群众”良好局面。
“精准滴灌”育党员,锻造基层治理“先锋队”。以提升党员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为核心,推动党员教育培训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针对村“两委”干部、年轻党员、后备力量等不同群体制定“定制化”培训方案,分别侧重履职能力、农业技能、理论政策宣讲等内容,确保培训“全覆盖、无遗漏”;创新实践模式,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打造“现场教学点”,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推送学习资料,并建立“培训+实践”机制,安排党员参与村级事务与矛盾调解,切实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基层治理实效。(段海涛)
阳头升乡
“四则运算”法让环境更美
近年来,阳头升乡紧扣县委“3545”发展战略,锚定“塬上梨韵,田园风光”的主基调,秉持“自然美、惠民生、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运用“加、减、乘、除”法,推进全乡环境面貌提质提效。
全域整治做“减法”。以“清存量、拓空间”为核心,聚焦乡域主干道及10个行政村,按分类整治思路推进“三清三拆”工作。清理各村巷道、柴堆、枯枝死树,例如对居子村巷道内枯枝进行拆除清理,因地制宜打造了微景观点。拆除残垣断壁、私搭乱建,例如罗镇堡村对古树附近的残垣断壁进行拆除,拓宽周边公共区域,打造古树微景观。通过“三清三拆”共释放公共空间1000余平方米,为村庄美化腾出“新画布”。
全员参与做“加法”。构建“党建引领+群众主体”机制,凝聚全员整治合力。引导80户村民种植钙果2万株,金银花3000余株,打造“庭院经济示范带”;沿桑竹线补栽扩栽3.6公里花海走廊,依地依势补栽油松、五角枫470余株。自主创新增效,将高速口至苛岚金村1.9公里路段打造成生态景观长廊,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分别认领打卡点,自主设计打造,利用废弃树枝、瓦片改造8处特色微景观与创意墙。
全套管理做“除法”。构建全链条长效机制,破除“一阵风”整治难题,创新管护模式,详细统计各村绿化养护与环境保洁工作量,巧用“除法”进行责任平均划分,明确了保洁员、清运员、绿植管护员等职责任务。规范清运流程,购置分类垃圾桶150个,增加清运频次,实现“户分类投放、村集中收集、乡统一转运”规范化处置。健全管护机制,建立了包括岗位职责考核制度、门前三包制度、垃圾分类制度等,确保管理常态长效。
共建共治做“乘法”。以“聚合力、促常态”为导向,推动整治从“被动参与”向“主动作为”转变。以“主题党日+环境整治”为载体,组织全乡机关干部、三支队伍、村“两委”干部等开展集体义务劳动6次,投入人工500余人,种植养护花卉10公里,利用废弃砖瓦、柴堆废料搭建铁艺篱笆800余个,既节约了成本,又改善了环境,还转变了作风,形成一举多得的“乘法”效应。(刘鑫)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