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县南唐乡:“三色”协奏兴产业 沃野焕新绘“丰”景

2025-10-18 10:21: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翼城县南唐乡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村村有看头,致富有奔头——

“三色”协奏兴产业 沃野焕新绘“丰”景

草莓大棚绿意盎然

邦正公司精业笃行

设施果蔬绵延成片

智慧农机穿梭田间

道地药材荟萃一堂

畜牧养殖科学增效

芍药花海香萦阡陌

河道采摘游人如织

  金秋风景好,最美是丰收。9月23日、24日,记者走进翼城县南唐乡,感受农业产业发展的蓬勃脉动。所到之处,村村有特色,处处见“丰”景:

  符册村的蔬菜大棚里,瓜藤攀爬,翠绿笔直的黄瓜垂挂藤间,生机盎然;东下坪村的田野中,紫色的桔梗花与成行的绿色芍药苗相互映衬,仿佛为田野披上了一条绚丽的碎花披肩;云唐村的邦正面粉加工厂内,工人们熟练地分拣、打包,一袋袋印有“邦正果园”标识的面粉整齐码放,即将通过物流销往全国各地……

  这幅充满活力的丰收图景,正是南唐乡立足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的生动实践。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对于南唐乡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将‘因地制宜’这四个字落在实处。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和系统谋划,最终将着力点放在了设施果蔬、中药材和智慧农业这三大板块上,力求形成‘多点支撑、协同并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南唐乡党委书记姜治国向记者深入阐述了全乡产业发展的布局与思考。

  果蔬大棚 绿意盎然蕴生机

  9月23日,记者来到翼城县南唐乡河沄村时,村委会会议室里已座无虚席,因许多草莓种植户反映新种植的草莓根系不旺盛,河沄村委会邀请的相关专家正在对草莓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

  据河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荣华介绍,河沄村发展草莓产业已有二十余年历史,受益于特殊的小盆地气候,这里产出的草莓不仅甜度大、口感好,其钙含量更是普通草莓的六至七倍,河沄草莓也因此深受市场青睐。目前,全村约61%的农户都在从事草莓种植,年产量高达370万公斤,年产值达8800万元,走出了一条以品质驱动产业振兴的致富路,草莓产业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培训间隙,村民杨跃山告诉记者:“我家有两个草莓大棚。今年4月到6月销售淡季,通过村委会组织的采摘活动增收了7万多元。”

  为了在草莓销售淡季增加村民收入,李荣华借助河沄村临近浍河的地理优势,利用抖音、微信等平台打造了“河道+采摘”休闲打卡点,为村里引来了大量游客。

  “3个月里,我的抖音号‘河沄草莓支书’从几百粉丝涨到了3000多。”李荣华说,仅对周五至周日三天的统计,河沄村就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草莓采摘收益达34.6万元。

  符册村则以“温泉黄瓜”闻名。在用42度富含微量元素的温泉水灌溉下,这里的黄瓜成熟早、外形美观、色泽翠绿、口感脆甜,卓越的品质使其走俏市场。

  “我家大棚的黄瓜刚进入采摘期,目前每天能摘500公斤左右。”今年37岁的符册村村民史张会6年前回村经营黄瓜大棚,可观的收益让他成为一名专职农人。

  “符册村现有59个黄瓜大棚。过去村里务农的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回村经营黄瓜大棚了。”符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国栋欣慰地说。

  毗邻符册村的南唐乡樊店村自2023年起发展果蔬大棚以来,已建成52个果蔬大棚。

  9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樊店村的翼城县惠民乾乐生态蔬菜园,矗立在入口左侧位置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及蔬菜禁限用农药名录》格外醒目。

  47岁的樊店村村民刁随生在翼城县北关农贸市场经营惠民生鲜商行已有15年。“去年年初我们回村承包了150亩地,建了18个蔬菜大棚。”在刁随生的指引下,记者在蔬菜大棚里看到,大棚内的蔬菜全部采用沼液灌溉、农家肥施肥、人工除草,并配备了红蓝板和防虫灯进行物理防控,确保蔬菜无公害。如今,大棚内产出的蔬菜不仅在他的生鲜商行热销,更赢得了周边市场的广泛认可。

  从河沄村的草莓到符册村的黄瓜,再到樊店村的生态菜园,南唐乡的果蔬大棚里,涌动的不仅是绿意盎然的生机,更是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技术培训为产业注入智慧,品质把控为产品赢得口碑,而越来越多“新农人”的归来,则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最宝贵的希望。一座座大棚,已然成为孕育特色、连接市场、安放乡愁的现代化田园,描绘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

  道地药材 馨香远播绘“丰”景

  金秋时节,步入南唐乡东下坪村,草药的馨香扑鼻而来。与这缕药香同样声名远扬的,是坐落于村民广场北侧的翼城县中药材集散中心。这里不仅是东下坪村各类药材的交易场所,更是串联起全村乃至全乡中药材种植、收储、加工、交易全产业链的智慧中枢与信息高地。

  步入其中,偌大的长条桌上,白芍、牡丹、远志、桔梗、丹参、地黄等各类中药材样品映入眼帘,种类琳琅满目;墙上,“全国药材种植产区 十七大药材种植分布图 东下坪药材销售走向图”“翼城县药材种植分布图”“南唐乡药材种植及药材合作社分布图”勾勒出产业的辽阔版图,瞬间便能感知这个药材专业村的发展思路和产业脉搏——这里不仅是翼城县中药材集散中心,更是东下坪村作为全县闻名的药材专业村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这里可以全面了解全县全乡的药材种植情况。”姜治国介绍,如今,东下坪村成立了中药材经纪人协会,建立了中药材集散中心,对接国内各大药厂和交易市场,并为药农提供技术指导、政策解读、金融支持、统一收购、集散转运及经纪人培育等一站式服务。

  “我们村种植药材已有30多年历史,地黄、桔梗、芍药等药材都有种植,还培养了30多名药材经纪人。”东下坪村委会副主任孙长海说。

  2023年以来,南唐乡加大对中药材经纪人的扶持力度,涌现出20余家中药材合作社,进一步壮大了经纪人队伍,吸引了全国药商前来采购。东下坪村已成为辐射晋南“三市四县”(临汾市、运城市、晋城市;浮山县、沁水县、曲沃县、绛县)的重要中药材集散地。

  翼城县兴家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村里规模较大的代表之一。40岁的东下坪村村民杨壮壮6年前子承父业,成为中药材经纪人。在集散中心,他能准确指出每种药材的品质、药性、评判标准等信息。

  东下坪村村民苏胜利的芍药地里,植株长势良好。“我种了12亩芍药,目前已经进入第二年生长期了,打算明年出售。”苏胜利有着28年的中药材种植经验,身兼种植户与经纪人两种身份。

  穿梭在田间,水泥道路和直达地头的灌溉管网引人注目。“去年,我们村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田间道路铺设了水泥路面,运输更方便,灌溉也更精准。”东下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博表示,村“两委”大力支持中药材种植和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壮大,仅2024年就协助农户从农业、邮储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4500余万元。

  如今,东下坪村每年外销优质原药材1万余吨,年销售额超亿元;带动全县发展黄芩、柴胡、远志等20余个地道中药材种植品种;培育专业种植户百余家,推动庭院经营向规模化加工收储转型。

  智慧农业 激活乡村新动能

  智慧农机穿梭田间,生产线上面粉飘香,包装车间加班加点,直播间里订单不断……在翼城县南唐乡云唐村,山西邦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正公司)引领下的智慧农业发展,正为这片土地注入崭新的活力。

  “我们公司的员工几乎都是云唐村人,57名专职员工中,近半数是本科以上学历,平均年龄只有31岁。年轻团队为传统农业带来了新思维、新活力。”

  邦正公司党支部书记王志峰介绍,邦正公司成立于2022年,是一家集农作物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畜牧养殖业为一体的综合农业企业。企业采用创新土地托管模式和应用智慧农业技术,投资建设面粉加工厂、玉米压片生产线、共享养殖场等项目,通过发展种、加、养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

  如今,邦正公司已在云唐村流转了3000余亩土地,先后建成4座畜牧养殖场、1座玉米压片厂、1座面粉加工厂,正在建设1座智能化有机肥厂,并配备了一个烘干塔和两个千吨钢板仓。

  “我们公司的3000余亩土地,种植的几乎都是小麦和玉米。小麦和玉米收获后,种子进入面粉厂和玉米压片厂进行深加工,秸秆则作为青贮进入养牛场发酵后用作牛饲料;面粉厂和玉米压片厂产出的面粉、麦麸、玉米片等产品一部分用来作为养牛场饲料,一部分向外售卖;养牛场产生的粪便经过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转化为有机肥料后,再施用于农田。”王志峰说,不久的将来,有机肥厂投入运营后,邦正公司就能基本实现种、加、养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目标。

  邦正公司董事长张正田就是云唐村本地人,本着“回家乡、建家乡”的初心,他带领团队创新推出了“企业出资、集体组织、共同管理、多方参与、全民受益”土地托管模式,即村集体与公司共同约定保底产量,利润按3:7分成,既保障了农户收益,又激发了企业、村集体双方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邦正公司积极争取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支持,将流转的土地打造为翼城县旱作小麦技术集成示范区,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农业——

  邦正公司以智慧农业指挥中心为“大脑”居中指挥,通过多光谱无人机巡检设备、全天候地面智能巡检系统、小型气象站、孢子捕捉仪、太阳能虫情测报灯等设备,实现了田间长势、病虫草害、水肥欠缺全天候监测预警。

  同时,邦正公司还购置了小麦精准变量施肥机、无人驾驶自走式喷雾机、智能电驱玉米播种机、轮式和履带式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小麦收获机等先进设备,进一步减轻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使田间作业更精准及时,满足了耕、种、管、收、秸秆综合利用全环节作业监管与服务。

  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助力下,邦正公司实现了土地流转“三增三减”的目标:“三增”即亩产增加50公斤、亩增收250元、打破地垄地界后每100亩土地增加10亩地;“三减”即每亩节水50%、节肥30%、节省劳动力80%,实现了种植成本的不断降低和土地收入的持续增加。

  2023年,邦正公司在南唐乡和云唐村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到了部分乡村振兴项目,先后建设了面粉加工厂、玉米压片生产线、共享养殖场等项目。

  “农产品加工增加了种植的附加值,种植又为养殖提供饲料,养殖则为种植提供肥料……”王志峰说,在乡村振兴项目的支持下,邦正公司正在田野上描绘出一幅“种植—加工—养殖—肥料还田”的绿色循环画卷。

  谈及企业下一步发展,王志峰表示,公司将加快有机肥厂投产达效,并积极拓展采摘、研学、观光、新农人培训等业态,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劲、更持续的动能。

  在南唐乡,以邦正智慧循环农业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产业,正持续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绘就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崭新画卷。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南唐乡的每一个特色产业都能扎深根、壮筋骨,形成‘村村有产业、致富有门路’的生动局面,最终绘就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实景图。”在南唐乡党委副书记陈龑看来,“三色”产业的协同共进,是南唐乡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底气。

  设施果蔬的蓬勃生机、道地药材的馨香远播、智慧农业的强劲动能,共同汇聚成南唐乡迈向乡村振兴的坚实步履——今日的南唐乡,多条产业赛道并进,多元增收渠道畅通。当大棚的“果蔬绿”、药材的“产业金”与科技的“智慧蓝”在南唐乡的大地上交相辉映,一曲多元产业协奏的乡村振兴交响曲已嘹亮奏响。

  记者 段碧蓉 刘超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