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临61213部队帮扶汾西县僧念镇仁马庄村侧记

2025-10-25 10:28: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十载帮扶路 军民鱼水情

同心绘就山村温暖底色

——驻临61213部队帮扶汾西县僧念镇仁马庄村侧记

走访慰问

军民情深

爱心义剪

修复设施

同上党课

赠送药品

振兴援建

入户问诊

村民点赞

  临汾新闻网讯 深秋的吕梁山脉,如同一幅浸染了岁月笔触的巨幅油画,黄土高原的沟壑峁梁间,杨树梢头鎏金,柿子树挂满火红的“小灯笼”。晨霭如轻纱般缠绕山腰,汾西县僧念镇仁马庄村从静谧中苏醒。10月21日一大早,仁马庄村的多名老人拄着拐杖站在村口,目光一次次掠过蜿蜒出山的水泥路,他们在等一群“穿军装的娃娃”。这个延续了十年的秋日之约,早已成为刻在村民骨子里的念想。

  赴约 山乡“亲人”的再度归来

  驻临61213部队与仁马庄村结识于十年前的深秋,2016年,仁马庄村刚刚被确定为驻临61213部队的定点帮扶村。

  上午10时许,熟悉的引擎声由远及近。当61213部队的军车稳稳停住,一抹流动的橄榄绿瞬间点亮了村庄的清晨。

  “来了!咱们的亲人来了!”

  消息如温暖的春风,瞬间吹遍山村的每个角落。村民们从屋里田间相聚在村委会,质朴灿烂的笑容挂满每个人脸庞。女军医华姗跳下车,径直走向等待的老人,“李大爷,天凉了,老寒腿得护好,这是预防感冒的药。”“王大妈,上次说的降压药,您可记着按时吃,一天都不能落。”华姗一边分发药品,一边熟络地叮嘱着。十年来,她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仁马庄村,却能清楚地说出很多老人的健康状况。她的叮咛不像医嘱,更像远行归来的儿女对长辈的唠叨。十年的时光,让她从一个记名字需要看花名册的年轻军医,变成了能清晰说出每位老人病史和习惯的“家庭医生”。

  59岁的村民贾建英刚刚测完血压,显示一切正常,她长舒了一口气。“这几天有点头晕,担心是血压高引起的,部队的医生给做了检查显示都很好,我也就放心了,他们还免费送了很多药,叮嘱我多休息,我心里特别暖。”话音未落,贾建英已红了眼眶,“我们家的老人也受到了部队的关照,这几年的家庭用药都是部队送的,这份情谊我们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情暖民心,情意绵长。此刻,村委会院子里的理发摊儿也早已摆开。电动推子的嗡嗡声,伴着战士与乡亲们家长里短的唠嗑,合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80岁的张英海老人轻轻抚摸着刚刚剪好的银发,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这些娃娃的手艺,一年比一年好嘞!”他还记得十年前第一次为他理发的是个腼腆的新兵,如今已成长为一名沉稳的老兵,“去年他来,还给我看他娃娃的照片,小娃娃虎头虎脑,跟他一个样,亲的嘞!”

  深耕 “输血”到“造血”的温暖蝶变

  在焕然一新的村党支部活动室,该部乔宇鹏正联合仁马庄村党支部,共同开启一堂《我们为什么要隆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党课,乔宇鹏的声音沉稳有力,党员们听得入神。“我们的帮扶要从扶志上入手,激发村党委领导班子干事创业的斗志,将抗战精神融入帮扶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中来,久久为功,一定能擘画出更加富强和美的幸福生活蓝图。”

  与此同时,61213部队还为仁马庄村送来了农业类、养殖类书籍,养羊大户黄虎明抱着书籍,高兴得合不拢嘴。“前几年部队来村里教我们养殖技术,今年又给我们送养殖书籍,我也在部队的帮扶下,羊群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几只到现在的300只,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如今忙不过来的黄虎明还聘请了5名村民帮忙养羊,“村民一个月在我这儿既能挣到工资,也不耽误自家农活儿,大家都干劲十足。”说起这些,黄虎明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不远处的羊圈里传出了几声咩咩叫声,“新生了好几只小羊羔,等到过年长大后又能卖个好价钱。”

  站在山顶,一片片蓝色的光伏板在秋日下泛着金属光泽,如同给这片黄土地披上了致富的铠甲,也成了仁马庄村村集体经济的“阳光存折”。“我们村通过光伏项目和养羊产业,每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40余万元,村民的腰包鼓了,幸福感更足了。”仁马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建斌坦言。

  因部队的帮扶,仁马庄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吸引了吕梁市文水县的一家养牛企业先后多次前来考察,合作意向很大。“这都得益于部队的帮扶和上级政府的领导,我们积极回应,争取让合作项目早日落地。”黄建斌说,“只要有需要,部队总是尽最大可能给我们提供帮助,今年又送了一台价值16万元的挖掘机,我们一定利用好优质资源,克服困难阻碍,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滋养 双向奔赴的深沉爱意

  在结对帮扶的十年时间里,部队帮助仁马庄村平整了村里的道路,给予了产业发展的原始资金,布局了产业赛道,也夯实了村民奔向幸福生活的底气。

  回首来路,该部领导宋兵感慨万千:“刚开始,我们以为帮扶就是送米送面送温暖。后来才发现,真正的温暖,是点燃他们心中追求美好生活的火种,是帮他们长出自我发展的‘翅膀’。”

  在仁马庄村,你问孩子们长大想干什么?大多数孩子的梦想都是当一名解放军。他们说,“要像解放军叔叔一样,保卫国家,帮助更多的人。”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庞晶晶从高中起便接受部队帮扶,今天得知“亲人”到访,无法当面表示感谢的她给妈妈发了这样一段话,并再三嘱咐妈妈一定要当面念给“亲人”听。“小时候我会抱怨为什么生在大山,目之所及,皆为荒凉。直到中学,我遇到了你们,一群‘最可爱的人’,你们总说,知识能改变命运,也能改变家乡。你们用行动点亮了我前行的路,鼓励我勇敢追梦。那一刻,我感谢贫穷,因为它锻造了我敢于面对和勇于承担的勇气,如今我在你们的资助下顺利升入大学,我也一定不负光阴,不断充实提升自己,不辜负你们的期望,努力成长为‘赠人玫瑰’的人,将你们的爱传递下去,谢谢你们,61213部队的所有官兵。”

  希望的火种终成燎原之势。十年来,部队先后资助仁马庄村的困难学生20余名,其中17人已毕业工作。“这份情谊,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深沉的双向滋养。”宋兵动情地说。

  在83岁的村民陈三会家中,部队官兵坐在炕头和他唠家常,陈三会的老伴儿却忙碌地将一箩筐的蔬菜和鸡蛋装满,想送给官兵。“每次都来家里给我们送东西、还给上门看病,但就是啥都不要不拿,我们这次专门攒了好几天的土鸡蛋,要拿给他们吃。”

  74岁的黄元旦腿脚不便,但他的身体情况一直是部队官兵放在心间的牵挂。得知官兵今天要来,他提前招呼老伴熬一锅小米粥,“娃娃们大老远来看我们,我得让他们有口热汤喝……”那一刻,钢铁般的官兵们也红了眼眶。他们守护的,就是这样一群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振兴 携手共绘乡村新画卷

  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61213部队的帮扶队伍没有撤,情谊也没有断,顺势转向了更为广阔的乡村振兴新征程。漫步今天的仁马庄村,贫困已是遥远的记忆。硬化的道路连通了家家户户的希望,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夜归人的幸福,文化广场上洋溢着欢声笑语。2025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了1.35万元。

  但比物质变化更动人的是精神的重塑。村里有了志愿服务队,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牌桌子冷清了,农家书屋和技能培训班热闹了。

  “部队帮扶这十年,帮我们拔掉了穷根,更扶起了我们的志气和腰杆!”村民毛爱青的话,道出了所有仁马庄人的心声。

  十年间,驻临61213部队累计为仁马庄村投入帮扶资金180余万元,帮助村里培育起多个特色产业。“今年,我们不仅带来了驿站建设所需的各类物资,还送来了常用药品。希望能切实解决乡亲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安心、更踏实。”该部杨德彪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产业兴旺、安居乐业的目标持续发力,助力帮扶村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为驻地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贡献驻临部队力量,也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奔涌动能。”

  鱼水情深,携手同行。“在乡村发展的关键时期,61213部队主动对接需求,为村里修路、改善基础设施,帮助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他们还时刻关心村民的生活冷暖,多次组织爱心义诊、慰问困难家庭、资助贫困学生,用温暖和关怀点亮了乡村的希望。 我们的村容村貌有了显著变化,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黄建斌表示,“未来,我们将在61213部队的帮扶下,在上级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指引下,把仁马庄村建设得更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约定 写在大地上的深情诗行

  日头偏西,一天的忙碌接近尾声。官兵们开始收拾器材,村民们却围了上来,不由分说地将自家的农特产品往战士们怀里、车里塞。

  “娃娃们,一定吃了晚饭再走!”

  “大娘,我们有纪律,心领了,下次再来看您!”

  推让之间,是浓得化不开的鱼水亲情。那份情,比吕梁山的泥土还要厚重。村口,部队领导与村干部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已经在规划着明年的蓝图:培育新产业、引进新项目……

  “十年了,你们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黄建斌的声音有些哽咽。

  “黄书记,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仁马庄,永远是我们的牵挂。明年,我们一定还来!”宋兵的话语斩钉截铁,温暖而坚定。

  暮色四合,军车缓缓驶离。村民们久久站立,望着官兵远去的背影。山风拂过,山路两侧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吟唱一首传唱了十年的深情歌谣,又仿佛在默默倒数,期盼着下一个秋天,那场镌刻在时光里的金色约定。

  记者 赵 俊 王 凯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