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苗到一粒果的科技跃迁
——解码吉县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2024年栽植的矮化密植示范果园,实现当年栽树、二年挂果。

移动式升降平台电瓶车,改变了以往攀梯采摘的工作模式,修剪、摘果、运输一体,方便又安全。

管护人员正在采摘“秦脆”苹果。

壶口镇苹果产业基地蜻蜓显著增多,正是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良性循环的直观反映。

9月24日,吉县苹果“三新”示范基地,客商订购的礼盒装“秦脆”苹果新鲜离树。
临汾新闻网讯 金秋吉县,在壶口镇柏东村的新型矮化密植示范果园,蜻蜓成群结队在低空追逐飞舞。在吉昌镇上东村矮化密植示范果园,路边姹紫嫣红的波斯菊随风摇摆,鹅黄、浅白的蝴蝶轻盈起落,枝头红彤彤不套袋晚熟苹果从青绿叶片间“探头探脑”,大自然的缤纷色彩与果农春华秋实的耕耘,在沿黄高原绘就了一幅壮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眼下,吉县早熟苹果已经售卖一空,中熟苹果尚在树梢就已被果商整园定购,晚熟苹果缀满枝头,静待晚秋变红上市。果香四溢中,人们欢声笑语、穿梭奔忙,果品市场上熙熙攘攘、车来车往……
2023年4月,吉县在苹果“三新”示范果园基础上,以“四新工程”(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为延伸,因地制宜加速推进苹果产业“二次革命”,持续建设苹果矮化密植现代高效示范基地,记者曾走进基地果园进行采访报道。时隔两年半,吉县“四新”示范果园已发展到近万亩。金秋时节、瓜果飘香,示范果园现状如何,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2025年9月23日,记者再次来到吉县进行回访。
果园更新
从“三老”的“258”到“三早”的“123”
作为“中国苹果之乡”,吉县苹果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支柱和农民增收主渠道。历经60余年的主推发展,吉县部分传统乔化果园“树龄老、品种老、模式老”的现象日益凸显,面对国内外现代化的生产管护模式,以及广大消费者更多品种、不同口味、安全健康的旺盛需求,老果园显得“力不从心”。
9月24日,结伴从县城回东城乡太和村的果农冯鹏立和冯万高,路过柏东村矮化密植示范园时,又一次走进果园,查看果树长势、学习果树管理经验。
“去看看矮树”已经成为吉县无数果农的习惯,示范园自2023年建园以来,牵动了无数果农的目光。“吹牛,新栽果树第二年挂果,就不可能!”这是大多数和果树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果农的第一反应,其中也包括不少苹果管护“技术能手”。今年8月份,眼瞅着新园矮化果树新品种苹果,地头价6元/斤都供不应求。果农们从“不可能”到半信半疑,转变到有事没事经常到新果园转转,学习取经。
在壶口镇太和村,冯鹏立打理着11亩果园,其中6亩老龄果园持续减产。“品种落后了,果子果形不好,果面出现条纹,颜色红中带青,卖不上价钱。”去年市场行情不错的情况下,冯鹏立的果园收入不足10万元。连年在管护上增加费用,辛苦一年下来,利润却越来越少。“我果园里半亩‘黄将军’苹果,产量越来越低,今年成熟后全是二级果(果实小、价格低),10多棵树的苹果卖了2500元,创新低。”果农冯万高说。
“‘三老’低能果园改造,要经一轮‘258’才能完成,就是说,土地需要休耕2到3年,新栽乔化果树需要5年左右才能挂果,至少需要近8年时间,才能重迎盛果期。”吉县壶口镇东城垣果树站站长王军鹏告诉记者。这就意味着,乔化果园乔化改造,相当于果农在近10年之久没有了收入,果树丰产前,还需要不断花钱管护,造成果农“坐吃山空”。
反观早果早丰早受益的“四新”果园,常年对示范果园进行技术服务的山东烟台众德集团工程师郝光,联合集团技术人员,2025年8月15日至16日对壶口镇下社堤村2024年4月种植的新品种早熟苹果——大卫嘎啦进行了测产。经田间实测,平均单株产量7.31斤,按每亩栽植166棵计算,亩产1213.4斤早熟苹果。以均价4元/斤计算,每亩收入5000元左右。也就是说,新品种矮化密植果树,在控花控果不影响果树健康成形的前提下,第二年也有了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示范基地蜻蜓显著增多,正是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直观反映。苹果园内植被丰富、水源充足,为蜻蜓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与繁殖环境。同时,园中适量的蚜虫、叶蝉等害虫,也为蜻蜓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吉县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决扛起打造‘沿黄板块增长极’使命任务,建立了苹果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和优质品种研发基地、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一院双基地’,示范果园采用‘二脱一抗’先进苗木繁育技术,实现了果树抗重茬、免休耕,‘一年栽植树成形、两年亩产超千斤、3至4年达丰产’,丰产期亩产可稳定在1万斤左右。”吉县果业中心主任陈园说,“当前,陕西和运城的从业人员都纷纷前来吉县‘四新’基地考察。在全国主要苹果产区普遍面临‘老龄园更新’难题的局面下,吉县种植模式的变革不仅是‘树形’的改变,更是发展理念从‘重产量’向‘重效益’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变,在黄土高原地区,吉县‘四新三早’苹果现代化高效示范园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转型升级
从 “平面浪费”到“三维高效”
传统乔化苹果园为避免树冠交叉、争夺阳光,株距需预留到3—4米,行间距一般都在4—5米,每亩仅能种植果树30余株,加上树下空地难以利用,地上地下都被乔化树庞大根系和开阔树冠“闲置”,土地实际用于“开花结果”的比例不足60%。
2024年,吉县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年产量达25万吨。如何在果园面积不增加,提升土地利用率,提高每个果园、每亩土地的产出和产值,吉县通过“四新工程”,从繁育苗木到培育新品种,做足了文章,给出了答案。
“从土地利用率上看,保守计算,在矮化密植连片果园中,每亩种植果树150棵,1亩地约等于667平方米,相当于每棵果树占地约4.447平方米;而传统乔化稀植,按每亩种30棵计算,每棵果树占地约22.23平方米。两组数据对比,矮化密植方式相当于土地利用率提升了5倍(150÷30=5)。”在对吉县“开花结果”的矮化密植示范园密切跟踪下,吉县苹果产业协会会长杨朝辉给记者算了“三笔账”。
“再从土地产出率上看,可以用产量来对比。参考中国苹果主产区2024年的实际数据,管理良好的矮化密植果园,丰产期年均亩产可达3000—4000公斤。按15年丰产期计算,一亩果园15年总产量可达45—60吨。而传统乔化果园,管理较好的情况下,丰产期年均亩产约2500公斤,按15年丰产期计算,总产量约37.5吨。在同等丰产年限下,矮化密植的单位面积总产量提升了20%—60%,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第三从产值上比较,不考虑矮化密植新品种迭代快、稀有新品种礼盒装售价更高等因素,按近年产地均价4元/斤(即8000元/吨)计算,矮化密植果园15年亩产值共36—48万元,传统乔化果园15年亩产值共30万元,这就得出,一亩果园整个生产周期内,矮化密植较乔化稀植提升了6—18万元。更关键的是,矮化密植果园第二年即可挂果1000斤以上,第4年进入丰产期。而传统乔化果园通常需6—8年才能进入丰产期。也就是说,在实际生产中,矮化密植较传统果园提前4—6年就有了收益,缩短了回报周期,实际效益提升远超单纯产量的对比。”
“按每户果农最少管理经营10亩果园计算,15年内,采用矮化密植模式可额外增收60-180万元。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果农增收致富的关键路径。”杨朝辉补充说。
吉县吉昌镇上东村怡然苹果合作社的13户果农,也是示范园“早果早丰早受益”的首批见证者。2023年,在吉县县委县政府部署中,合作社把103亩传统乔化稀植果园改造成矮化密植示范园。9月25日,在上东村百亩示范园里,合作社负责人曹平安说:“这园子去年就开始挂果,今年产量预计8万斤,收入30万元左右。你看这些新枝条,今年就可以看出一棵树明年可以开多少花、结多少果,预计明年这个新园子的产量会到25—28万斤,收入约100万元。”
“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提升并非简单的‘多种树、多结果’,而是基于树体形态优化和空间资源分配的升级,相互支撑、形成闭环。”郝光表示,矮化密植园紧凑,行间可套种矮秆作物,如豆类、牧草等,让每一寸土地都服务于生产。同时,乔化树需将大量养分用于树干、枝条生长,矮化树则能把养分集中供给果实,形成“低消耗、高转化”,丰产期比乔化树提前了3—4年。此外,挂果枝条集中在2米以下的“黄金区域”,果实受光均匀、着色一致,“三维高效”的模式让示范园优质果率远高于传统乔化园。最为关键的是,通过砧木优化,矮化树更抗寒、抗病,园区连片便于机械化、智慧化高效精准管护,产量稳定可控,避免了“大小年”现象,抗风险提高了,从业人员收入波动小,收益更稳定。
经吉县果业中心统计,目前,吉县早熟矮化密植的新品种大卫嘎啦,地头收购价高达4—5.5元/斤,由于矮化密植采用了更多现代化、轻简化、机械化技术,避免了许多繁重劳动,节省了繁杂开支,利润更为丰厚。
共建共享
从“各管各”到“一块田”
为加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影响力,展示发展成果,分享建设和管理经验,促进产品更广泛推广,9月25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下文简称中心)在银川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信息发布会。会上,山西省吉县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作为从全国范围内邀请而来的7家之一,围绕中心指定“基地联农带农,基地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吉县副县长杜秀敏以《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苹果产业联农带农富农》为题,展示了吉县“四新三早”新机制背后的产业振兴密码,介绍分享了山西经验、临汾路径和吉县模式。
“新技术带来新气象,新模式催生新机制,我们积极探索‘农户+村委+公司’的新合作机制,即果农以土地入股,村集体申请政策补贴,公司统一管理。在收益分红方面采取‘532’模式,把亩收益的50%给农户、30%给企业、20%给村委。在‘532’模式的推行过程中,许多果农转型为特聘技术人员或长期务工人员,逐步发展成为职业农民。他们在享受基本分红收益的基础上,还领上了固定工资,享受了企业保险。我们认为,‘532’模式正是把‘产业兴农’的密码具体体现在农户的增收致富和生活改善上,是把‘共同富裕’的宏大蓝图一笔一画绘在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理想的光芒照耀现实,杜秀敏的话音刚落,大家就报之以热烈掌声表达深深共鸣。
过去,传统果园是果农在“一亩三分地”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今,吉县通过“四新三早”模式和创新“532”分配机制,成功将这种分散经营转化为规模化、标准化的“一块田”管理。这不仅是形式的改变,更是从个体竞争到合作共赢的治理逻辑的升华,深刻践行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理念。
2023年,记者采访壶口镇柏东村果农陈武忠时,他是当地公认的果树管护技术能手,当时,县委县政府号召改造老果园时,他毫不犹豫报名把自己位于柏东村的7亩果园纳入连片改造区,还每天开着电动三轮车,在基地建设中出计出力。在他的影响下,亲戚好友和同村果农等都加入进来,确保了示范园不会因个别果农不同意而不能连片建设。眼下,记者再次见到他时,他开着一辆白色的新能源长安面包车在园区穿梭。“我的旧面包车还在,这是公司专门配给我的新车。”除了“座驾”鸟枪换炮,他的身份现在是山西壶口有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我现在除了果园收益可以分红外,每月还能从公司领到6000元工资。”指着延伸向远方、一眼望不到边的示范基地,他说,“我带8、9个人,就能完成这200多亩的果园管护,他们也都是柏东村果农,除了年底分红,每年还能领到3—4万元的工资。”
“在村子南边,我还有30亩的乔化果园,和连片示范园(一块田)比,乔化果园各管各太费劲了。”接手示范园管护后,“乔矮”对比,曹平安深有感触,“仅不套袋就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乔化园一亩地的果园套袋需要4个人干一天,光工钱一天就是700多元,本地找不下人干的话,从外地找来的人还得管吃住。后期还需要分次卸袋,平时不管是冬剪、挖坑施肥、除草、疏花疏果、收果子,耗费大、成本大,就算是好果子赶上好行情,卖了好价钱,平摊一下费用利润也低多了。还有就是乔化树形高大,管护时需要搬着梯子跑来跑去,费时费力还不出工,每年都有人从梯子上掉下来摔伤的事。现在呢,新果园果树行距4米株距1米,升降式移动平台机开进来,机动人不动,就把活全干了。”
吉县苹果产业的“二次革命”,不仅锻造了一支新型农业技术工人队伍,更让大家走出吉县,以开阔的大市场视野,为发展“特”“优”产业开拓了新思路、新路径。
为管理好果园,近几年,曹平安常往山东、广州、广西、北京等地跑,学习技术、参加展销、考察市场,跟踪果品市场一线动态。“以前,不管是果农、果商还是消费者,只重视苹果的外表,现在,人们更重视品质和安全。当下,市场对不套袋苹果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套袋苹果的光合作用会更充分,果实色泽自然、营养丰富、果香浓郁,口感更甜、更脆,产量也会更大,价格又适中,从果商到消费者都很欢迎,市场需求旺盛。”在上东村示范园里,曹平安告诉记者,“国内不套袋苹果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目前山东烟台地区不套袋苹果种植面积已占总面积的3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上东村2023年新建103亩矮化园,去年又通过老果园改造增加了210亩示范园。4—5年后,这些果树丰产后,全部实行不套袋生产。”展望不远的将来,曹平安笑容满面、信心十足。
当前,吉县正持续以“特”“优”战略为引领,锚定“全国优质苹果(标准)生产地”建设目标,深入实施苹果产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以科技引领优化品种,以创新驱动提升品质,以标准建设树立标杆,全面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同时,不断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着力打造绿色健康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的“吉县样板”。
记者 姜秀丽 郑红卫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