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县:一个苹果,带来振兴“新奔头”

2025-10-25 11:20: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黄土高原上的丰收故事:

一个苹果,带来振兴“新奔头”

  马旭平现在还清楚记得,当年见到这个苹果的场景,“果型端正,长得像个搪瓷缸一样,口感脆甜,吃到嘴里边没有渣,这个苹果就是我们要找的!”一场秋雨打搅了苹果采摘计划,这个位于黄土高原的果园,度过了年初的冰冻、年中的旱情,又躲过了几天前的冰雹,一颗颗挂满枝头的红彤彤的“宁脆”苹果,来得殊为不易。“咱们水肥到位,防雹网也铺设完成,今年产量比往年还要高。”在果园里忙碌的马旭平,正在修剪枝叶,让藏在枝叶下的苹果,都能有好的着色。作为大宁县昕水镇白杜村党支部副书记,他用这颗“宁脆”苹果,为乡亲们带来了乡村振兴“新奔头”。

  2017年,在外闯荡多年的马旭平回到了家乡白杜村——这个黄土高原上的村庄,曾因干旱让果树“望天收”。他上任村委会主任后,昕水镇将白杜村纳入水利重点工程,管道铺进果园、蓄水池立在地头。“水通了,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跟着‘甜’起来。”“宁脆”苹果是由陕西“秦脆”苹果和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的优良砧木嫁接而成,果型端正、色泽艳丽、肉质酥脆、耐储存、耐运输。“2019年在陕西乾县,我一进果园就挪不开眼了!”马旭平谈起自己与“秦脆”苹果的相遇,话里仍带着当年的激动。种植多年苹果的他,看到了这种苹果的发展潜力,当即决定引进,可一听树苗50元一株,家人急了:“10亩地光苗子就五六万,万一失败咋办?”乡亲们也劝:“你那片老果园刚要盛果,锯掉全家如何生活?”马旭平却铁了心:老品种早晚被市场淘汰,老百姓选咱当村干部,就得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马旭平锯掉自家10亩已经挂果的老果树进行嫁接,又承包了村里30亩地栽苗种植。2021年,在育种专家的支持下,他又建起了大宁县第一座苹果矮化砧木和苹果品种试验站,白天跟着专家学剪枝,晚上翻资料到深夜。一年栽树,两年挂果,四年盛果。两年时间,马旭平的嫁接果园里,鲜红诱人、圆润饱满的苹果就挂上了枝头。果子还在树上,外地客商就大车小车来地头收购,价格是老品种的两三倍。“宁脆”苹果的优势,让原本看热闹的村民动了心。“光富了我一个人不行,得带着大家伙都跟着富裕!”马旭平暗下决心。恰逢大宁县委、县政府将“宁脆”苹果定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铺设防雹网给补贴,硬化路修到地头,水电直接引到果园。“政府的政策这么好,咱们可不能落后啊。”马旭平动员大家。可村民还是犹豫,马旭平索性组织10多户村民去陕西看果,又抱回“宁脆”苹果让大家尝。村民马金寅的转变最有代表性。采访他时,他正在果园里向马旭平请教苹果着色问题。记者问马金寅当时砍掉挂果的果树心疼吗?“怎么不心疼?一家人的收入全靠这些果树。”但看着如今还挂在树上的“宁脆”苹果已经被订购一空,马金寅坦言:“路子选对了。”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必须‘抱团’才能走得长远。”2023年,马旭平牵头成立山西省苹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全县280多户苹果种植户,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被漫山遍野苹果树包围的白杜村,一座矮化砧木试验站格外引人注目。马旭平仔细观察各种砧木的生长状况,指着一株免套袋苹果树说:“这品种在外省表现好,在咱这就不行,要直接淘汰。”马旭平用这片试验田和专业院校合作,试验各个品种的苹果和砧木嫁接后在本地表现。如今,马旭平依然每天泡在果园里,查看花芽、指导修剪、联系客商。“我们正筹划着下一步发展苹果醋、果脯,我们的育种团队也在培育错峰成熟的品种。”(邓浩然)  稿件来源:新华社


大宁宁脆苹果亮相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近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天津市开幕。此次盛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商和采购商参加,共同展示和交流农产品的最新成果。大宁县副县长李栋带队参加了此次交易会,并现场推介了大宁宁脆苹果,为家乡优质农产品代言。

  据了解,本届农交会由农业农村部主办,全国农业展览馆、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以“塑强品牌助振兴 提振消费增活力”为主题,设置了精品品牌、智慧农业、农业科技等12个专业展区,重点聚焦展示成就、推动交流、培育品牌、促进贸易四个方面内容,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近3000家企业携2万余种展品参展,到会的专业采购商超过5万人。

  在大宁宁脆专场推介会上,李栋和山西宁脆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分别从品种优、品质好、标准高等方面对大宁宁脆苹果进行了品牌推介。

  交易会现场,山西宁脆果业有限公司设立了大宁宁脆苹果推介展位,工作人员向采购商和参观者宣传介绍宁脆苹果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内容,并准备了新鲜的宁脆苹果供大家品尝。品鉴中,大宁宁脆苹果含糖量高、口感脆嫩、果型端正等特点,受到了采购商和参观者一致好评,大家纷纷驻足品尝、询价、洽谈,认为大宁宁脆苹果好吃、好看,市场潜力巨大,争先与大宁县企业负责人互留联系方式,深入开展营销对接。此次交易会上,省农业农村厅、省侨联,天津市侨联、省政府驻天津办事处等还共同举办了山西特优农产品(天津)宣传推介活动,李栋在会上对大宁宁脆苹果进行了现场推介。(王 刚)


大宁县晋美乡村田园健康跑健步走活动举办

  乡野逐梦,山河晋揽。10月20日,大宁县在太德乡举办2025年“畅跑美垣 悦享金秋”晋美乡村田园健康跑健步走活动。大宁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任臻,县政协主席薛莉红,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婧,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博,副县长冯华平、任秀红,县政协副主席冯小琴出席活动。

  任秀红主持活动,王婧在活动中致辞,任臻宣布活动开始。与会县领导共同鸣响发令枪。随着发令枪响,浩浩荡荡的队伍如潮水般涌出起点,大家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健康跑的选手们身姿矫健、你追我赶,不断实现突破和超越;健步走的队伍步伐轻快,一路欢声笑语。据了解,本次活动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和大宁县600余名选手参加。赛事全程5公里,途经美垣村、茹古村、太德村等地。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决出健康跑男子组前十名和女子组前十名、健步走前十名,与会领导为获得名次的选手颁发奖金、奖牌。

  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参赛选手在运动中收获快乐,在奔跑中感受乡村之美,同时也是对《山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积极响应,是推动文体事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健康跑男子组参赛选手刘向东说:“很高兴来到美丽的大宁参加这个活动,虽然天气比较冷,但是大宁的人民很热情,这里的赛道环境好,空气也很新鲜,跑起来很清爽。”健康跑女子组参赛选手贺雪说:“我是一名大众跑步爱好者,这次活动给我的感受特别好,除了赛道环境好、工作人员热情外,比赛的氛围也特别好。”健步走参赛选手赵旭斌说:“得知大宁县要举办晋美乡村田园健康跑健步走活动后,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健步走活动,没想到还拿了第一名,希望咱大宁县以后多多举办这类活动,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能参与健康跑健步走。”  (白 杰)


昼夜不停抢烘 力保颗粒归仓

  为应对阴雨天气的不利影响,连日来,大宁县依托专业合作社积极主动作为,指导农户抢农时、提效率,运用烘干设备集中抢收抢烘,以“烘”代“晒”与时间赛跑,确保秋粮作物应收尽收,及时烘干入库。

  在梦飞粮贸合作社烘干车间记者看到,运粮装载机来回将玉米棒倒入大型脱粒机,一旁的传送带全速运转,将刚脱粒的潮粮送入烘干塔中,进行连续不断的循环烘干。整个流程一气呵成,高效有序,展现出现代农业科技应对天气挑战的强大力量。梦飞粮贸合作社烘干厂负责人单袁龙说:“因为今年的水分高必须得两遍才能出来干粮,所以说我们也是24小时加紧烘,一天能烘干粮150吨左右,争取把咱收回来的粮食都第一时间入库,烘成干粮保证不变质。”为最大程度降低连续雨天对农业生产工作的影响,大宁县通过组织调度本地现有收割机加快作业进度,提高收割效率,积极协调引进外地履带式籽粒收获机参与抢收作业,补充本地农机力量不足。同时,全面启动粮食烘干设施设备,确保收获后的粮食能够得到及时烘干处理,全力保障秋收工作顺利推进。(张 帅


太德乡:抢收秋粮保丰收

  连日来持续阴雨给秋收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大宁县太德乡紧急动员,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作用,与天争时,全力抢收。

  在太德乡茹古村的一处玉米种植地里,履带式收割机正开足马力穿梭作业,伴随着机器雷鸣般的轰响,收割机在行进中瞬间完成了摘穗、剥皮、脱粒等一系列复杂工序,饱满的玉米粒通过卸粮筒进入运粮车舱内,而被粉碎的玉米秸秆则均匀地抛撒回田,实现了秸秆还田。梦飞粮贸合作社人员单海龙说:“咱现在用的是履带式收割机,有三台,大约一天能收120亩左右,再过三四天,天气要好点,我们合作社还有十来台轮胎收割机,要是全部下地的话,大约一天能收500亩左右,烘干场全力以赴做好准备,现收回粮食,现烘干,现储存。”据了解,今年太德乡种植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30425亩。为加快秋粮抢收抢烘进度,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到手,太德乡提前谋划,周密部署,摸排各村秋粮预收地亩数,推送气候数据,科学研判,组织群众加快秋收节奏,做好农机具调配准备,确保秋粮收割高效推进。

  太德乡宣传委员张璞说:“下一步,太德乡将持续紧盯天气变化与抢收进度,合理调度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具,积极对接粮食烘干企业,协调好乡村周边闲置厂房、仓库、操场、广场等各类晾晒场所,帮助农户抢收、抢烘,打好‘秋粮’保卫战。”(张 帅 张红建


曲峨镇:产业兴农 “棚”勃发展

  近日,曲峨镇曲风村智能温室大棚迎来采摘期。

  走进曲风村的智能温室大棚,盎然绿意扑面而来,整齐的藤蔓上挂满了一串串红润饱满的西红柿。农户师明生正穿梭在垄间,熟练地进行挑选、采摘、装筐,一筐筐刚刚摘下的新鲜西红柿很快被运送到包装点,准备发往市场。师明生说:“我的西红柿栽上3个月了,现在卖的是第三茬,卖了有3000多斤,预计能产1万斤以上,今年的价格也可以,每斤能卖两块钱,总的收入也很可观。经过大棚升级,冬天也能种,下面再栽植黄瓜、辣椒,一年四季地就闲不下,只要菜价稳定,一年下来估计也收入七八万块钱。”在设施大棚产业发展过程中,曲峨镇紧紧围绕“政府推动、科技示范、市场引导、群众自愿”的工作思路,扩规模、提产量,大棚产业呈现出智能化、规模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设施大棚和拱棚237座,种植反季节蔬菜、甜瓜、樱桃等特色产业,亩均年收入达1.5万元,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曲峨镇副镇长张帅说:“曲峨镇始终把大棚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一方面争取资金建智能棚、扩规模,像北风村的34座智能大棚,靠科技让种植效率翻了番;另一方面联合农业部门送技术下乡,解决农户‘种不好’的难题。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丰富品种、打通销路,让‘大棚产业’真正成为曲峨镇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张 帅 刘浩杰)


窑洞变民宿 黄土变黄金

——大宁县太古镇岭上村发展窑洞民宿侧记

  九月的晨光映照在黄河平静的水面上,给人十足的暖意,仙子祠里的黄河仙子在河岸边的高山上静静守护着这片安澜美景。马头关大桥上穿梭于秦晋两省的运输车一辆接一辆,下游的古贤水库建设如火如荼,远处的中石油煤层气钻井输气平台热火朝天。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上时不时有车辆开进岭上村。这个地处黄河岸畔的小山村,曾经的一排排石窑因人口外流而日渐空置,整个村子也显得萧条而沉寂,后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这些窑洞逐步变成了一个个错落有致的窑洞民宿小院;窑洞门前的树荫下,三三两两的村民围坐闲谈;民宿小院里,三五好友或家人围炉煮茶、休闲放松,一幅岁月静好的活力乡村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小奖补激发大动力 农家小院变民宿

  岭上村如今的变化得益于县乡村上下解放思想、提早谋划、真抓实干。2019年岭上村54户常住的只有33户,其余窑洞全部闲置,村民主要还是依靠种植玉米、高粱和养羊、养牛为主。太古镇党委、政府为了让岭上村能够稳步脱贫,瞄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紧靠岭上村、古贤水库建成后这里会成为库区;黄河仙子祠即将搬迁到岭上村和中石油工程队、黄河采砂的工人需要就近食宿的优势和契机,萌生了发展文旅产业、打造窑洞民宿的想法。

  “县政府也非常关心我们岭上村的发展,包联领导多次来村里走访入户,调研指导,鼓励我们立足实际,利用现有的便利条件,发展窑洞民宿,拓宽村民的致富渠道,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岭上村90后党支部书记王蒲说。

  为了激发岭上村村民打造窑洞民宿的自主性,太古镇党委、政府经过研究决定采用奖补的办法,让全村村民按照村委会的统一要求自发地对旧窑洞实施防雨加固、门窗油漆、屋内装饰等统一改造,经过验收合格后,镇政府给予2000元的奖补,有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农户自主投资8000元到10000元不等,在近两个月时间内建起全县首家黄土高原窑洞民宿旅馆。

  第一批改造完成的43孔窑洞民宿开放营业后,正好赶上“五一”黄金周,外省、市的游客尤其是延安、吉县壶口的游客就近来到岭上村居住,大宁县城也有不少人怀着好奇心来体验一把,感受新型窑洞和农家小院儿。岭上村的窑洞民宿具有黄土高原特有的冬暖夏凉、空气清新、舒适怡人的风情,这种古老的居住形式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住宿体验,但唯一不足的就是卫生条件难尽人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古镇党委、政府又进行了第二次奖补,给予每户奖补1000元,让村民继续购置窑洞民宿的床上用品、一次性用品和清洁设备用具,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们的需求。

  2024年,大宁县委、县政府规划“两纵一横”美丽乡村建设,岭上村由于其良好的条件和先前发展基础,被列入项目,铺设了复古石板路面,统一改造了窑洞民宿门楼,并在每户窑洞民宿的大门外修建了小型蔬菜园,按照“民宿+庭院经济”的模式,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果蔬,开发“民宿早餐食材直供”模式,让游客们既能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又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食宿服务。

  小支书肩扛大担当 庄稼汉摇身变老板

  “最初在决定打造窑洞民宿的时候,村民大部分都持有抵触、反对和等待观望的态度,我们就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并带领村‘两委’干部和部分积极性高的村民先后去乡宁云丘山景区民宿、永和乾坤湾乡民宿、陕西黄龙县偏石村民宿等实地参观学习,让村民们通过外出取经、开阔眼界、算账对比来动员大家在旧宅的基础上翻修窑洞,打造窑洞民宿,吃‘旅游饭’。经过多方努力,大家终于自发地开始改造窑洞。”王蒲说。

  就这样,自2023年开始建设窑洞民宿以来,王蒲带领岭上村“两委”班子努力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让他们从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水摔八瓣”的农民变身为从事集体化运作、个体化经营的窑洞民宿老板,不仅获得房屋租金,还通过在民宿从事保洁、餐饮等服务获得工资收入,把“旅游饭碗”端得更稳。

  在窑洞民宿运营过程中,岭上村组织成立了管理组、运营组、监督组和后勤组,主要负责民宿接待、管理及收益分红等工作。

  “每次接待完游客,我们就组织村民召开会议,听取游客提出的意见,及时整改。同时按照入住情况将收益分到各户,农户当场拿到钱,看到了希望,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王蒲说。

  “这里的窑洞民宿很有特色,价格实惠,住得舒服,老百姓也很实在,服务态度很好,非常适合我们出来享受慢时光,游玩得十分惬意。”来自四川的赵先生谈起在岭上村旅游的感受,很是满意。

  小产业带动大民生 岭上村民宿变黄金

  酒香不怕巷子深。岭上村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是也正是源于地处秦晋交界处,又毗邻黄河,才有这么大的“流量”。周六日,周边县城居民带亲朋好友来岭上村休闲,享受慢生活,体验农事;“五一”、国庆、春节等长假,到壶口、小西天、乾坤湾旅游的游客来此短住或专门感受黄河风情、土窑洞民宿;寒假暑期,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来村里开展“三下乡”活动,学校和一些培训机构组织学员来岭上村开展夏令营、冬令营或研学;岭上村在“窝友自驾”等APP上申请,注册“窝友之家”和“营地”,爱好户外或越野的驴友们,自驾来村里添水充电、旅途中转、休息小憩,“引流”这个群体来观黄河美景,住窑洞旅馆,品尝农家特色饭菜,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

  目前,岭上村窑洞民宿已集中接待游客千余人次,收入达到20余万元,带动40余户农户增收。65岁的冯瑞平是窑洞民宿的经营者之一,也是岭上村原党支部书记,2023年开始改造民宿的时候,他就带头改造了两孔窑洞,每孔窑洞床铺干净整洁,设备一应俱全。窑洞内部保留了传统的土炕、门窗和古色古香的老式家具,今年又增加了卫生间、洗澡间、茶台、沙发、空调等现代化的设施,美化亮化了庭院环境,满足了游客高品质的度假需求,冯瑞平的窑洞民宿和农家乐收入在3万元以上。

  2025年,岭上村从3月份开始又升级打造10套高标准康养民宿、1户农家乐、3处果蔬采摘园和1处露营停车区,满足游客高品质度假需求,在黄土高坡充分感受当地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岭上村现在整体环境上来了,村里就像个旅游度假村,窑洞民宿的住宿条件也上来了,不比大城市的快捷酒店差。最近,我们在思谋推出一两个特色美食,留住游客的胃,才能留住游客的人。这两年我们在发展黄河滩羊,镇党委、政府正在和我们商量,筹划开一个涮羊肉店,让游客们来到岭上村,不仅能吃到黄河大鲤鱼,而且能吃到‘住窑洞、喝山泉、吃百草’的黄河滩羊,有一个独特的美食体验。同时,我们还在筹建一个羊肉加工坊,将羊屠宰后,精细分割,塑封包装,分羊排、羊肉、羊蝎子、羊杂等,既实惠还能当做伴手礼带给家人。一方面用美食吸引游客来岭上住宿,另一方面让游客在住宿的同时也能消费美食,增加村里收入。”岭上村到村任职大学生李军军说。

  可以预想到,不远的将来,古贤水库建成后,岭上村三面环水,景色宜人,美不胜收,整体颜值会大大提升,发展空间会大为扩展,可发展的业态也会大大丰富。黄河仙子祠搬迁到村子上面后,将会给村里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景区后续升级,不仅会提升岭上村的文化品质,而且会扩大引流流量,岭上村的价值会不断上升,窑洞民宿、农家乐、羊肉加工坊的吸引力会更强,老百姓的腰包也会更鼓。

  夜幕降临,一天的采访结束,但却鲜有过往那种疲惫,而是感觉血液顶在脑门上,有一股子劲儿想要冲出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像太古镇岭上村这样能够挖掘旅游资源的村庄还有很多。笔者在多次深入农村采访中了解到,偏远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局限于种地打粮,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闲置资源。同时要用长远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进行谋划,因地制宜发展致富项目,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村民们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而岭上村窑洞变民宿的初步探索和不断升级,正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最好见证。(侯耀强


层林尽染 美景如画

  金秋十月,大宁县二郎山层林尽染,漫山遍野红叶绵延百里,火红一片,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王 政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