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上直播 星火延续

热情鼓掌 蓄力前行

路演展示 激情澎湃

公平公开 评分有序

专家点评 精准到位

后台核对 细心准确

台下关注 全程记录

产品呈现 现场讲解
临汾新闻网讯 深秋的蒲县,一场关乎未来的蒲县首届星火项目创业大赛擂响战鼓,凝聚起从“一煤独大”转向“多元支撑”的磅礴动能。
回顾比赛现场,63岁的创业者站上路演台,与返乡青年、电商达人同台竞技,生动诠释着:梦想,永远不畏年龄;创业,始终澎湃如潮。每一个项目都是一粒火种,连翘茶、智慧园、鸵鸟梦……这些看似微小的“星火”,正以其创新之力汇集民生之温,悄然点亮全县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照亮千家万户的就业未来。
政策倾力 孕育新苗破土
创业之树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滋养它的沃土。蒲县首届星火项目创业大赛的成功举办,正是根植于《蒲县2025年创业就业专项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所催生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春潮。这不仅仅是一场赛事,更是蒲县推动经济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实践。
据介绍,大赛由中共蒲县县委、蒲县人民政府主办,蒲县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蒲县就业和民生保障综合事务中心具体承办,并汇聚了从发改、农业到审批、妇联、融媒体等近10家协办单位的力量。这种高规格、跨部门的协同联动,传递出一个强烈而清晰的信号:蒲县正举全县之力,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各方资源,为每一位创业者搭建一个最为广阔、支撑最为有力的舞台。
“我们正处在从‘一煤独大’向‘多元支撑’转型的关键时期,创业创新是其中最核心的引擎。”蒲县民政和人社局公共就业中心负责人郭晓强道出了大赛的初衷,“希望通过这样的赛事,不仅仅是选拔出几个优秀项目,更是要营造一种氛围,发掘一批真正扎根本土、贴合实际需求的好苗子,让每一份创业热情都能得到悉心滋养,让这‘星星之火’,汇聚成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
这份郑重承诺,在大赛的奖项设置与后续扶持政策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除了为获得一、二、三等奖的项目分别给予10000元、5000元、3000元的直接资金奖励外,大赛更注重“授人以渔”的长远之道。所有获奖项目都将被推送至市级创业创新大赛,并可享受包括创业指导、专业培训、政策咨询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对于具备发展潜力、符合条件的项目,还可优先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就业补助资金等关键的政策性金融支持。这一套“奖金激励+服务赋能+资金支持”的组合拳,旨在构建一个全周期的创业扶持,让优秀的创业种子不仅能破土而出,更能历经风雨,成长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参天大树。
大赛明确将焦点对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各类乡村创业项目,鼓励创业者从蒲县的山水田野间寻找灵感、发现商机。于是,大赛现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业景象:有项目立足本地丰富的药材资源,致力于构建从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到品牌化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将连翘等山野药材变为具备健康消费属性的商品;更有项目敢为人先,在山野间开辟特色产业新赛道,“鸵梦起航”鸵鸟养殖及文旅产品开发项目,将特种养殖与旅游观光相结合,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奇体验……这些项目,或深耕传统,或开拓新域,或连接未来,共同绘就了蒲县乡村产业生机勃勃、多元发展的崭新图景。
这片创业沃土,不仅孕育着产业的新苗,更激荡着动人的创业情怀与超越年龄的梦想。大赛现场,最打动人心的画面之一,来自蒲县科技健康养生部项目的代表——这位已年过六旬的创业者李玉莲。她没有选择安逸的晚年,而是联同村里的伙伴,满怀热情地投身于大健康产业,决心在熟悉的田间地头,通过发展养心菜、长寿菜等特色农业,开辟一条致富新路。当她站在路演台上,清晰阐述规划、自信回应提问时,那份不输年轻人的活力与坚守,赢得了评委的一致点赞与尊重。
李玉莲的故事,完美诠释了大赛“鼓励自主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宽广内涵——创业,从来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它是所有心怀梦想、勇于行动者的权利。她的存在与勇气,打破了关于创业年龄的刻板印象,彰显了终身学习与创造的价值,她的故事激励更多不同背景的普通人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
智慧助力 淬炼项目成钢
赛场,既是梦想的展示台,更是项目的淬炼场。这片空间不仅承载着创业者们炽热的期盼,更凝聚着推动产业升级、激发县域经济活力的强烈期待。为确保评选的权威与公正,大赛设立了阵容强大的评审委员会。
7位评审专家由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推荐并邀请县内外行业专家组成,他们深耕农业、科技、经济、管理等领域,最长的拥有超过35年的行业积淀。这些岁月的积累不仅赋予他们犀利的专业眼光,更让他们对产业发展规律、市场波动趋势、企业成长路径形成了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大赛采用的“6分钟路演+评委点评+亮分”的严苛赛制,在有限的时间内淬炼出项目的真实成色。所有参赛项目通过抽签决定上场顺序,路演时间以分秒计,这是对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极致考验,更是对创业者思维逻辑、应变能力的综合评估。
“艾”聚乡情·智兴乡村项目的主理人,讲述着如何将漫山遍野的野生艾草,从简单的原料采收,升级为系统化的产品研发。他们用匠心赋予古老艾草全新的生命力,开发出艾绒、艾条等系列产品,已成功带动3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让这一抹源自山野的绿色,真正转化为浸润乡邻生活的温暖力量。
茂洲牛肉项目的代表,则分享了他们如何深耕从牧场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在防疫、保鲜、冷链物流等诸多领域攻克技术难题,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个项目不仅让优质牛肉香飘千家万户,更重要的是,它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百余个就业岗位,成为了连接农户与市场、推动地方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纽带。
而文城村智慧果园项目,更是生动展现了科技赋能传统农业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他们彻底突破了“看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构建起“科技+农业+党建”“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将物联网环境监测、云平台数据管理、大数据分析决策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苹果种植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精准监测土壤墒情、智能调控水肥灌溉、预测病虫害发生规律,他们成功推动了果园管理从依赖经验的模糊判断,转向依靠数据的精准决策,实现了提质、增效、节本的多元目标。
然而,最精彩、最富启发性的环节,往往发生在路演之后的评委点评阶段。这不再是创业者单向的展示,而是智慧与智慧的“双向奔赴”,是经验与创新的深度对话,是为项目“问诊把脉”“开方抓药”的关键时刻。
评委的眼光是锐利而富有建设性的。面对“那时花开”项目提出的“庭院经济”这一亮点,评委在肯定其盘活闲置资源、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一针见血地提出,要结合玫瑰、月季等不同花卉的开放周期、观赏特性与经济价值进行更为科学的选种配置与景观设计,通过错落有致的安排延长观赏期与经济效益产出期,让庭院的美景与经济价值能够持续绽放,而非昙花一现。
对于“鸵梦起航”这个充满想象力的项目,评委在高度赞赏其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之余,也精准地提出了“增强全产业链可复制性”和“着重消费人群精准划分”两大核心建议。评委表示,项目不能仅仅停留在养殖新奇特的层面,必须向下游的产品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延伸,形成一套标准化、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同时,要对潜在的消费群体进行精细画像,明确是面向高端餐饮、特色旅游还是主题科普,从而实现资源的精准投放与营销的有效触达,这些真知灼见为项目从“新奇”走向“成熟”、从“概念”走向“产业”指明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即便是对于那个已经拥有10多年生产经验、运营稳定的座套、挡风被加工厂项目,评委也提出了迈向更高发展阶段的要求,要在产品同质化的“红海”中突围,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在外观设计、材料工艺、功能创新上做出不同于同品类的差异化特色,增强产品的核心创新力,推动企业从依赖成本的“制造”迈向依靠创新的“创造”,从而在价值链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这些精准、深入、极具前瞻性与操作性的点评,其价值早已远远超出了比赛本身的胜负得失。它变成了一场难得的、高水平的创业辅导课,一次面向所有参赛者的集体赋能。这场智慧碰撞所激发的,不仅仅是几个项目的优化与提升,更是一种崇尚创新、尊重市场、追求卓越的创业文化。
梦想接力 释放就业动能
经过精彩的激烈角逐,大赛的最终排名在万众期待中揭晓。任言记智慧农业运营中心项目以其扎实的产业基础、清晰的带动模式和充满情怀的叙事拔得头筹;抖音赋能蒲县乡村e镇特产馆与“艾”聚乡情·智兴乡村项目,一个展现了数字经济的强大渗透力,一个体现了传统作物与现代理念的巧妙融合,共同荣获二等奖;而“鸵梦起航”的特种养殖探索、茂洲牛肉的产业链延伸实践以及文城村智慧果园的科技赋能尝试,则分享了三等奖的荣誉。在振奋人心的颁奖典礼上,获奖者手捧的不仅是证书和奖金,更是沉甸甸的认可与期望。
一等奖项目“任言记智慧农业运营中心”的路演人任蒲丽,站在台上时语气坚定而从容。她曾走出家乡见识过更广阔的世界,却最终“为爱返乡”,这“爱”既是对亲人的眷恋,也是对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怀。她毅然接过去世父亲未竟的事业,用现代市场的眼光,对家乡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产品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改造。她从建立标准入手,统一品控,再精心设计包装,讲好品牌故事,硬是将原本零散、附加值低的“土货”,变成了走进城市商超、备受青睐的精品。如今,她的项目已累计带动500余人次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这串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其中有12户脱贫家庭因此有了巩固收入的稳定依靠,有3位残疾人在这里找到了自食其力、赢得尊严的岗位,还有2名高校毕业生被项目的活力与未来前景吸引,选择留下,将青春挥洒在家乡的土地上。“我们不仅在做产品,更是在做一份有温度的事业。”任蒲丽这句斩钉截铁的总结,道出了新时代“农人”超越经济利益之上的价值追求。
而在线上,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战果辉煌。抖音赋能蒲县乡村e镇特产馆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改变着农产品的传统销路。一部智能手机,一个精心运营的账号,就巧妙地打破了横亘在山区与市场之间的地域限制,将蒲县核桃、生态小米、手工醋等优质特产,直接呈现给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这一模式极大地降低了电商创业的门槛,已成功带动百余名村民化身“新农人”和“带货主播”,勇敢地跃入数字经济的浪潮,共享时代发展的红利。
与此同时,那些扎根于土地、看似传统的项目,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小小艾草,看似平凡,却在“艾”聚乡情·智兴乡村项目的精心编织下,串起了乡村振兴的大梦想。该项目虽不事张扬,没有响亮的口号,却扎实地让30多位留守村民,特别是需要照顾家庭的妇女和年纪稍长的长者,实现了“家门口”的稳定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未进入前三名的好义村黄花菜种植项目,同样令人动容。村民们巧妙利用农时差,避开劳动力紧张期,种出的黄花菜已被认定为“绿色A级产品”。这一抹“金黄”,正悄悄照亮50多户家庭的增收之路。
这些真实的数据,是一个个“以高质量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生动的实例。每一个项目的成长,都意味着更多乡亲不必远走他乡,意味着人才回流、乡村振兴。
大赛虽已落幕,但属于蒲县的创业故事才刚刚拉开精彩的序幕。从漫山遍野的连翘到郁郁葱葱的艾草,从独具特色的鸵鸟养殖到科技感十足的智慧果园,从清新爽滑的黄花菜到便捷高效的电商平台,这一簇簇从蒲县肥沃大地上蓬勃升起的创业“星火”,正以创新为翼、以实干为基,悄然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缓缓铺开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蒲县创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记者 祁 欣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