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员工运送饲料
临汾新闻网讯 “你在外挣钱,我代你种田。”有这么好的事?
3月5日,记者在尧都区三淇村的红福泰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证实。
绿油油的麦田里,一名技术员手握遥控开启植保无人机,为村里全托管麦田打药。听闻村里来了能干农活的飞机,三三两两的村民结伴赶来看“热闹”。
“哇,咱村北边全托管的麦田用飞机打药,十多分钟就能打30亩,速度就是快!”“种了30年小麦,应是经验大于科技。”“托管与不托管有差别。瞧,全托管的麦苗均匀绿油油,未托管的麦苗稠密还发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争辩的火热。64岁的蒋玉翠站在一旁气定神闲。因为她早在两年前就成了农业生产托管的受益者。
“啥是托管?让合作社种地,土地的使用权不变,最后收成归咱!至于托管服务费也是在当年小麦收益中扣去。我早算过了,比之前自己干,花费少而且小麦产量还高。”见到记者,蒋玉翠主动上前普及“托管”。
蒋玉翠的丈夫王慧民曾在粮站上过班,他把土地当作“命根子”。自从患了脑梗,他再也没法下地干活。家中两亩半地成了老两口的难事。两年前,王慧民听说合作社有了全程系列化的托管服务,供种、施肥、播种、灌溉、病虫害防治、收割、收储收购,一条龙机械化服务。王慧民第一时间让妻子报名加入,解了“老弱病残种地难”的尴尬。
这边蒋玉翠讲得意犹未尽,那边合作社的技术员已完成全托管麦田的喷药工作。这下,看热闹的乡亲着急了,他们争先恐后围着技术员要给自家的麦田“报名”喷药。
眼瞅着技术员都插不上话,理事长崔仙红高喊:“社里的农资充沛,乡亲们的地都可以打”。这话一撂,大家如同吃了“定心丸”。
这样的场面,崔仙红早已习惯,她清楚地记得两年前合作社推广农业生产托管的“艰难”。
“曾经农业生产托管这样的提法也是新事物,农民不可能一下就接受。”那时,崔仙红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为了让大家明白啥是“托管”,在各村民小组会上她反复宣讲,把嘴磨破、嗓子喊哑,仍有农民把“经验论”当作种地的法宝。
“第一年村民不知社里能干成啥样,都观望着、监督着我们,没事就到地里溜达看看,社里种到哪儿,进行到哪一步。最后结果是全托管的麦田丰收了!”崔仙红知足地说。
农业生产托管究竟好在哪儿?农民收益高、稳是最有利的传播。东宜村村民郭更强是跟着合作社最早试水托管的人。他也给记者算了一笔种田账,“农业生产托管,农民赚的钱多,操的心少。以种玉米为例,优质玉米和普通二级玉米价格根据行情有时能相差1毛钱。有了比较,农民也有了动力。现在村里耕地实行全托管,既减少农业生产资料供销环节,又降低农资购买成本,每亩可增收200元至300元。”
“你做幸福主人,我当快乐帮工。”如今,红福泰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全程托管服务面积有400亩,半托管面积3007亩,“菜单式”托管面积达12000亩,从种植到收获,从技术服务到物资供应,合作社可提供各环节“菜单式”个性化服务。
即使面临粮价的起伏、人工成本上涨等情况,通过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生产,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崔仙红说,“农业生产托管,降低了农资成本、农资用量、农机械化成本、农业综合投入;从而可实现合作社和农民的共赢。”
记者 祁欣/文 郑远飞/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