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古稀之年,老伴儿患病去世,留下数万元债务,患有心脏病的倔老头无奈成了贫困户,但他处处要强,不服输,一把镐头一把锹,实验野生连翘移植,钻研连翘育苗栽种,5年多时间,完成人工栽种30亩6000余棵,并热心助人,无私传授技术,成了全乡连翘移植的拓荒人和乡政府发展连翘产业的引领者……
刘洪军正在田间锄草
临汾新闻网讯 这位老人名叫刘洪军,今年75岁,尧都区河底乡靳家川村人。
2015年,刘洪军遭遇了人生当中的一次重大打击。患有脑梗的老伴医治无效不幸去世,留下了数万元的外债。要强了大半辈子的刘洪军,因无劳动能力、身体患病等原因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这一年,他已年满70岁,步入了古稀老人的行列。
“‘贫困户’的帽子咱不戴”
靳家川村位于尧都区西部吕梁山中,刘洪军家住在村中的一处山坡上。
“我心脏不好,经常胸闷、气短,老伴走后留下了看病所欠的不少外债。”刘洪军说,“别人都觉得,我老了,地里活儿干不动了,生活都成了大问题,欠账怎么还?”
刘洪军的遭遇受到了村委和乡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将他列为贫困户和重点帮扶对象。考虑到他身体患病且无劳动能力,乡党委、政府为刘洪军办理了低保。2018年,刘洪军还享受到了光伏发电扶贫政策,在屋顶安装了光伏发电板,同时并入了国家电网,一年能领光伏补贴3000元。
“光伏发电补贴再加上低保、养老金等,日常生活开支不发愁了。”刘洪军说,“党的政策好,解决了我的生活问题,但我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刘洪军的倔劲由此可见。
在国家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扶持下,刘洪军彻底脱贫了,但他并没有真正开心起来。“我不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拖累,我要靠劳动来脱贫。”当刘洪军说出这话的时候,身边的人谁也没当真,可是他跟自己较真了。
“贫困户”的帽子,刘洪军要自己摘下来。
“要靠勤劳来脱贫”
“党的政策这么好,吃喝又不用发愁,还费那个劲干啥?”“年龄这么大了,身体又不好,别遭那个罪了!”……
2015年春天,刘洪军扛起锄头开始移植连翘后,热心邻居的劝说纷沓而来,甚至还有人说他“老糊涂了”。其实,他自己也清楚,“遭罪是肯定的”。
“上午能挖二十来棵,中午回来吃点赶紧再去地里,挖坑、挑水、浇水、填土、踩实,一天最多能栽十四五棵。”
“他经常找人挑刺,附近的邻居都给他挑过。”56岁的王建香说,“老人上了年纪,眼花看不见,只好找人帮忙。”
“山上全是荆棘,要干活就免不了。”刘洪军记不清找人挑过多少回刺,但他清楚,有时候“刺扎得深,挑出血了刺还出不来。”
在山上干活,还得小心被蛇咬。“山上蛇多,常见的有乌梢蛇,还有灰色、红色花纹相间的蛇。”
水是确保连翘移植、栽植成活的关键。水源是村里一口5米深的老水井。刘洪军开始种连翘后,这口荒废了十六年的老水井,又发挥了作用。
“用绳子和水桶往上吊,有时候为了方便不戴手套,结果没抓好,绳子从手中‘刺啦’滑下去,手上被磨出两道厚皮,像被火烫了一样疼,还有股焦糊味儿。”刘洪军介绍,“龇着牙,用嘴吹吹手,休息一会儿接着干。”刘洪军真是个倔老头。
刘洪军一次只能吊半桶水,每次担两个半桶。“多了提不起来,也担不动。”最远的地离水井1.5公里,“手拨开荆棘走,有时好不容易快到了,脚底下一滑,水快洒完了。叹口气,从头再来。”遇到天旱,刘洪军最发愁担水,“天旱井水就少,担一次水,路上颠簸半小时,到井口还得再等半小时。”
最大的问题是体力不足。“心想着往前赶,腿却发沉,提不起来。”
2018年11月,刘洪军下坡时被石头绊倒,顺着山坡摔出去好几米。这次,他把腰扭伤了,山中四处无人,“捡个木棍当拐杖,忍着疼,一扭一拐摸黑才回到家。”为了治疗腰伤,他在医院待了10余天,“回家到地里一看,前期没浇水的100余棵连翘全枯死了。”
随着年龄增大,体力在逐年减弱,即便“干活多了呼吸困难”的毛病依然存在,但“不服输”的心劲一直支撑着他不断扩大连翘移植、栽植数量。
“今年春天,育了20亩近5000棵连翘苗,大多没来得及用脚踩一遍,结果我哮喘住院半个月。”刘洪军说,“回来后连翘死了一半,真心疼真无奈。”
“大不了从头再来。”这是刘洪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五年以来,刘洪军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不低头和屈服,戴着老花镜看连翘种植技术书籍,拿着放大镜查阅相关资料,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连翘种植、移植成活率一步步提高。如今已移植、栽植连翘30亩6000余棵。他用满是老茧的双手,在贫瘠的山石地和乡邻的质疑声中,干出了名堂,赢得了尊重。
“帮助别人共致富”
“去年天气特别干旱,但我移植的第一批5亩多地连翘收益还不错,除了留种外,还卖了12000多元。”刘洪军介绍,“今年雨水不错,第二批移植的连翘也挂了不少果,按照去年的连翘价格,今年收入可达到3万元以上,今后几年,还能实现大幅增长。”
在刘洪军的影响下,不少邻居开始跟他学种植、移植连翘,当初劝刘洪军“别白费功夫”的邻居王守林就是其中一位。
“去年春秋种了两季,共栽了4亩,有了刘洪军老人的无私帮助,成活率不错。”王守林介绍,“一年种,年年收,收益挺好,还特别好管理,今年秋天我还要继续种。”
周边不少邻居从相劝、观望,到羡慕、学习和种植,纷纷为刘洪军竖起了大拇指。对于前来学习的人员,刘洪军毫不保留,栽植技术、注意细节等一一倾囊相授。
“我已经上年纪了,就是想为大家多作点贡献,把连翘发展成产业。”刘洪军介绍,“带动身边更多人富起来!”这个倔老头还有帮助乡亲的想法。
“全乡推广奔小康”
夏日的早晨,顺着村民指引走进刘洪军的连翘地时,河底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正在他的地里了解连翘种植和生长情况。
四周山高林茂,田中连翘成片。在刘洪军踩出的小路旁,有他为绿化栽植的柳树苗,有因地制宜种植的柴胡、透骨草等中药材,还有他尝试人工育种的连翘幼苗。而让他感到最宽慰的还是精心栽植的30亩连翘。
“人工育种,既能缩短连翘结果周期,还能节省时间和精力,方便大面积种植和推广。”刘洪军看着新出的连翘苗介绍。
近两年来,刘洪军的野生连翘移植、育种经验,引起了河底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他提供了方便携带和操作的电动除草机,申请灌溉所用的水泵等设施设备,并协调解决相关困难。刘洪军成了河底乡发展连翘人工种植、移植的引路人,并被树立成脱贫模范和标杆。
2019年7月,河底乡主题党日活动在刘洪军的连翘地里召开,河底乡党员干部、各村党支部书记7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乡党委书记马戴魁用刘洪军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激励乡亲们学习连翘移植、种植技术,发展连翘产业。
不久前,河底乡聘请专家组织了连翘种植培训会,参加培训的人员当中,刘洪军是年龄最大的一位。
“今年我省大力发展药茶产业,市委、市政府还把以连翘为主的药茶产业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对我们发展连翘产业来说非常有益。”马戴魁表示,“春天连翘花开遍野香,夏天天然防火林,秋天收获鼓腰包。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形成全乡连翘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乡村旅游、耕种体验、药茶文化研究、地方民俗文化体验等项目,带动全乡农副产品销售,带动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奔小康。”
这个倔老头的“连翘梦”在河底乡开花结果了。
记者 高峰 张春茂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