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促就业
易地搬迁生活美
教育扶贫强根本
健康扶贫暖民心
生态扶贫实现增绿增收
大宁县地处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和吕梁山生态脆弱区,辖2镇4乡,84个行政村,总面积967平方公里,总人口6.9万人,农业人口5.2万人,建档立卡初期贫困发生率35.9%,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深度贫困县,在全国主体功能规划中为限制开发的国家生态建设区。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6385户17397人,已脱贫6314户17226人,剩余71户171人,贫困发生率为0.4%,2020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
近年来,大宁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学习“三篇光辉文献”,深入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转型综改先行先试任务及省委、省政府攻坚深度贫困“一县一策”决策部署、市委“一三四三”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从抓党建促脱贫切入,以购买式造林为突破,奋力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出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10条有效实现途径,走出了一条物归原主、还权于民攻坚深度贫困的特色路径。
党建领航 群策群力
“五个到位”凝聚脱贫摘帽奋进力量
大宁县把攻坚深度贫困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在思想认识上高于一切、在工作安排上重于一切、在纪律要求上严于一切,凝聚力量冲刺脱贫摘帽。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域全局,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出台了《大宁县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改革创新、产业支撑、技工推动、生态保障”“五位一体”脱贫攻坚新路径,确定了创建“有机大宁、园艺大宁、土种大宁、诚信大宁、文明大宁、幸福大宁、慢生活大宁”的“七彩大宁”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中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健康促进示范县”“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六县同建,确保脱贫攻坚的正确政治方向。
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坚决落实“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要求,县委书记、县长率先垂范,跑遍全县6个乡镇80个贫困村督促指导、推动落实;30名县级领导分片包联、一线办公,2612名省市县三级帮扶单位干部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全部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到乡到村到户到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落实体系。
三是推进措施到位。坚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周例会制度,听取汇报、分析形势、研究问题、确定举措。建立了脱贫攻坚战时机制,成立了7大战区,人大、政协一把手和县委常委担任指挥长,组建了15个工作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全县各级干部“5+2”“白+黑”“无公休”,瞄准“两不愁三保障”“51314”贫困退出指标和“三率一度”,精准施策补齐短板,挂号督办解决问题,全力推进任务落实。
四是党建引领到位。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旗帜鲜明支持纪委监委监督执纪问责,强化脱贫攻坚作风建设,2016年以来查结扶贫领域案件96件,党纪政务处分61人,组织处理37人,问责36人,移送4人,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障。
五是资金保障到位。畅通财政投入、金融投入、社会投入渠道,2017年以来统筹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10.98亿元,积极推进“政府+银行+保险+实施主体+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向3270户贫困户发放小额扶贫贷款1.63亿元,向涉农企业(合作社)发放贷款1.30亿元,全县总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25.28亿元,实现了扶贫资金投入总量和增幅双增长,为脱贫摘帽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三条途径”探索脱贫摘帽大宁路径
大宁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享发展的理念,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遵照省委、省政府攻坚深度贫困“一县一策”决策部署,改革创新,担当作为,敢闯敢试,攻坚克难,努力探索攻坚深度贫困大宁特色路径,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探索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途径。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了以购买式造林为主的林业综合改革,全县成立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37个,贫困户不少于80%。林业局规划设计,合作社通过竞价议标,自主投资投劳造林,当年验收合格支付30%工程款,第三年验收合格后支付余款。2016年以来,全县完成购买式造林21.67万亩,共使参与群众获得劳务收入6573万元。以购买式造林为基础,探索总结出购买式造林,资产化管护,生态效益补偿,资产性收益,建立森林市场、林业碳汇扶贫,创建“园艺大宁”,创建“有机大宁”,赋予股份经济合作社资源开发权,构建农村“三级市场”,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互助合作10条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途径,把绿水青山蕴含的自然价值、生态价值转化为群众的经济收入和民生福祉,书写了贫困山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答卷。
二是探寻深化农村改革,物归原主、还权于民攻坚深度贫困新方法。将购买式造林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农村道路、水利、贫困村提升等领域,实施了“深化农村改革、振兴乡村经济”工作。全县80个贫困村总投资1.5亿元,群众获得劳务收入3475万元,参与工程建设的3096户10588人户均增收8897元、人均增收3282元;带动村集体增收908万元,村均11.35万元,实现了物归原主、还权于民。
三是尝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成立了全省首家乡村振兴研究院,聘请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担任名誉院长,中央党校徐祥临、中国人民大学周立等32名教授担任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等11家研究机构为共建单位,下设“三农”政策、生态经济等5个研究中心,引进了智囊团,在全域旅教、有机农业等领域进行了探索实践,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产业就业 齐头并进
“四个全力”夯实脱贫摘帽经济基础
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区域贫困问题,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一是全力发展有机农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作出的“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的指示,推广“六不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了6个高标准出口水果示范基地,布局有机苹果、蔬菜、小杂粮等示范点2.1万亩,打造“大宁红”区域公共品牌,推动农业转型、农民增收。
二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贯彻省委书记楼阳生“建好产业园区”的指示精神,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组建了大宁县产业集聚区服务中心,确定了轻工业园、煤成气产业园、循环产业示范园“一区三园”的布局框架,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0家,正在实施的项目6个,总投资21亿元,蓄积了转型发展的新动能。轻工业园:目前已有治诚科技、鑫辉电子、宇良光电等电子科技企业入驻,带动185人就业。煤成气产业园:引进投资11.9亿元的鸿锐集团一次性防护手套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纳税”;中石油煤层气勘探项目实现年2.5亿方产能;宁扬公司日处理煤层气液化30万方项目顺利投产。循环产业示范园:实施了投资11.35亿元的新大象集团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投入运行1个种猪场、2个育肥场,规划新建3个种猪场;今年,正在实施投资2.5亿元的新大象种猪场、育肥场、饲料厂项目;依托新大象生猪养殖项目,引进了投资2亿元的农业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
三是全力打造技工品牌。设立“大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农村交通和水利工程施工、养护和造林护林等培训;依托县域企业,组织贫困劳动力赴石家庄、太原等地实地培训一次性手套生产与检测、花卉培育、光敏电阻、蜂鸣器生产、手机摄像头研磨等工种;与省交通运输厅、省路桥集团一道,培育“大宁技工路桥工匠”,组建大宁技工路桥工匠合作总社,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组织起来,开展混凝土工、模板工、钢筋工、电焊工等两大类7个工种专业技能培训,开展劳务派遣,参与路桥集团工程建设,首期培训的180人已陆续赴路桥集团工地开展工程建设。全县转移劳动力1285人,提供购买式服务公益性岗位624个,让贫困人口通过双手光荣脱贫、勤劳致富。
四是全力推动群众增收。2016年以来全县购买式造林增加群众劳务和管护收入6573万元;2018-2019年全县深化农村改革增加群众劳务收入3475万元;县财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6369.54万元,投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量化到户到人后,由村民自主决定投入新大象生猪养殖、隆泰花卉、红丰果业合作社、众帮佳盛农牧业合作社,按8%-10%的比例获得资产性收益,为贫困群众分红1174万元(包括113户贫困户通过小额贷款入股新大象生猪养殖分红);以上累计增加群众收入1.12亿元,仅此可使全县17648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6359元。
对标补短 精准施策
“三个全面”提高脱贫摘帽成色质量
大宁县按照“既不拔高标准、吊高胃口,又不降低标准、影响成色”的要求,全力补齐农村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在脱贫攻坚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基础设施全面覆盖。移民搬迁与危房改造同步推进,投资1.99亿元,建设集中安置点27个,易地搬迁1539户4689人,实施危房改造1476户,实现了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投资2.14亿元,建设农村“四好公路”296公里,购买客车13辆,实现了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全覆盖。实施饮水安全工程152处、巩固提升117处,实现了饮水安全全覆盖。投资1.2亿元,改造农村中低压线路436公里,实现了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动力电全覆盖。投资0.48亿元,新建基站98个,安装信号放大器8个,实现行政村互联网全覆盖。新建村卫生室41个、改建34个,配备了基本医疗器具32种以上、药品50种以上,实现了标准化卫生室、村医全覆盖。新建文体活动广场60个,实现了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
二是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县财政投入资金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缴纳基本医疗、补充医疗、意外伤害、大病、长期护理五类保险和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参保率均达到了100%。认真落实“三保障三救助”、“136”、“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双签约”服务等政策,贫困人口“双签约”实现了全覆盖,省内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四种慢病签约服务管理1621人,救治大病349人,救治率达到100%,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推行“两线合一”,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200元,将符合条件的3689名鳏寡孤独痴残特困群众纳入低保(农村低保2682户3333人),做到了应保尽保。认真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严格实行“两免一补”,开展贫困大学生资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全县1177名重度残疾人严格落实救助、扶助政策,发放护理补贴33.58万元,发放辅助器具330余件。
三是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深化教育资源整合,成立了大宁一中与襄汾中学教育联合体,改办19所农村学校为8所寄宿制学校,对初高中进行分设办学,完成了昕水中学二期建设工程、县直第二幼儿园、幸福小学建设工程和县直机关幼儿园改建工作,实行教师“县管校聘”,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教学质量。大力推进县乡医疗一体化改革,组建了大宁县医疗集团,成立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大宁分院”,建成了国家级远程会诊中心、县医院肾透析室,投资1.33亿元的大宁县人民医院新医院建设进展顺利,努力打造临汾西山地区区域医疗中心。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美化亮化提升、文明村(镇)创建、星级文明户等,贫困村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就业为核心、以扶志扶智为重点、以政策兜底为保障,巩固扩大脱贫成果,全力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努力在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走出大宁路径、交出大宁答卷!
(大宁县扶贫办供稿)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