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交通不便、土地贫瘠、靠天吃饭,全村133户360人中就有贫困人口76户231人——这是几年前的西圪垛;
发展特色蔬菜300余亩,连续举办4届采摘节,建设提水工程,完善田间道路,实施易地搬迁,在实现整村脱贫的基础上,又蹚出一条乡村振兴路——这是现在的西圪垛。
西圪垛旧貌换新颜。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晓梅是最直接的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
2017年8月,时任市工商联社会服务科负责人的王晓梅根据组织安排,来到古县岳阳镇西圪垛村担任“第一书记”,2019年5月,她又兼任了驻村工作队队长。3年多时间里,她把全部的心血投入到这个黄土垣上的小山村,和西圪垛人并肩作战,通过打好种植业提档升级、旅游业挖潜增效、休闲农业加速发展这“三大战役”,书写了新时期的山乡巨变。
建章立制 夯实基础
初见西圪垛,给王晓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走国道、省道,沿着山路来到西圪垛,到村里一看,简直与世隔绝一般,全村竟然没一家小卖部。”
随后几天,王晓梅对西圪垛有了初步认识,家家户户种玉米,却由于无法灌溉,只能靠天吃饭;去往田间地头都是曲折的小山路,机械根本进不去;村民观念陈旧,大多数人对改变不抱希望。
入户调研听村民想法、上山下田看土地情况、开座谈会多方探讨……村民发现,新来的这位“女书记”干劲十足。
随后,王晓梅争取到市工商联支持,协调企业家捐款3万元,用于村委会活动场所改造,硬化了活动场地,改善了办公环境;她节省工作经费,用于购置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安装了空调,解决了村“两委”的办公问题。
在王晓梅的带动下,西圪垛村有了干部群众合力干事的“精神头儿”,有了决战脱贫攻坚的信心。
多管齐下 脱贫致富
“我种了西红柿,建了采摘园,算下来,每亩地能够增收三五千元。”村民贺玉柱说。
在产业脱贫中,王晓梅引导村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西圪垛村建成了有机旱作西红柿示范园,种植西红柿150余亩;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与襄汾喜丰田公司合作种植赤焰椒60亩;种植贝贝南瓜、豆角等其他有机蔬菜100亩;与当地超市合作设立西圪垛农产品专柜,建立了绿色通道。
“以菜促农、以菜兴农、以菜富农。”王晓梅说,“特色蔬菜种植覆盖到60%的贫困户,平均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王晓梅争取到市工商联支持,协调企业出资10万元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成立了项目扶贫超市。
“今年,我们与山西振东道地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签约了150亩柴胡种植合同,购回900公斤柴胡种子,鼓励村民发展中药材。”王晓梅说,振东公司提供技术、负责回收,稳固了贫困户的种植信心。
西圪垛在乡村旅游上如何发展,王晓梅也有明确规划:“下一步,将充分发挥西圪垛村的农耕文化和土窑洞优势,打造以弘扬红色文化、讲农耕故事、观农村风景、吃农家饭菜、住农家窑洞为一体的小型短视频、微电影拍摄基地,吸引游客,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聚焦民生 兴村惠农
“宜居安居是西圪垛人幸福生活的基础,水、电、路、网、医等服务就是基本保障。”王晓梅说。
落实政策、争取资金、协调项目……她天天围着村里的大事小事转。在她和村干部的推动下,西圪垛的村容村貌整洁了,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2017年争取水利资金25万元,解决了圪垛组至大觉寺提水工程涉及3个村民小组232口人的饮水及生产生活用水问题。2019年实施了全长2.1公里,惠及3个村民小组的田间道路建设。从圪垛组至前岭组道路修建工程,彻底改变了群众出门两脚泥的历史。
建档立卡以来,该村共有26户易地移民搬迁户全部验收搬迁,并完成了拆除复垦,同时实施了危房改造11户。
38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加了电工、焊工、护理、家政、厨师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
王晓梅的坚守,为西圪垛蹚出了一条新时代自立自强脱贫致富路,更难能可贵的是,帮助西圪垛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记者 柴云祥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