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石壁乡三合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纪实

2020-10-15 08:53: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古县石壁乡三合村古时名为山河村,后由燕家沟、段家坡、胡家庄三村合并,故名为三合村,是国家AAAA级牡丹旅游景区所在地,2018年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2019年通过“省级文明村”验收。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面积10平方公里341户856人,党员34人,其中女党员4人。全村共有土地4937.11亩,其中耕地面积3690亩,林地面积8057亩,森林覆盖率40%,主导产业以核桃、蔬菜和苗木为主,年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

  近年来,三合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中,该村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1234”工作重心,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庭、村委主任史海滨瞄准“天下第一牡丹”所在地的优势,积极探索制定出以文旅引领促进全村发展的新目标、新方向、新思路,全力助推脱贫攻坚。目前全村31户贫困户90人全部脱贫,4户移民户全部搬迁到位。

  组织引领。村支部始终把党员的思想建设、脱贫攻坚工作与文旅发展相结合,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建强支部班子。“两委”班子共计5人,支委、村委班子各3人,交叉任职1名。围绕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支部推行“党建+”模式,以党建引领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完善文旅服务功能。打造文旅发展阵地、利用文旅活动发展交流平台,设置党群服务室、便民服务室、农村日间照料中心、文体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讲学所等,为村民提供党员教育、政策咨询、困难帮扶、协商议事等服务。围绕文旅活动,激发党员活力。

  文化引领。三合村人文景观厚重,存有大量的明清庙宇建筑群和传统民居,关帝庙、娘娘庙、五道庙、龙王庙等星罗棋布。依托“天下第一牡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村集体成立丹韵三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牡丹节期间,85%贫困户在景区打工,有5户贫困户常年在景区打工。近年来通过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民俗表演、游客接待、礼仪庆典等活动,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引领。近年来,三合村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形成了花卉苗木、乡村旅游、核桃养护三大支柱产业。集体示范带动。牵头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黄花菜产业园、流转100亩土地、修建水源灌溉通道、建设标准化加工车间,同时发展40余亩生地等中药材产业,辐射带动周边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20kw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年集体收入20万元。企业参与联动。积极对接山海文旅集团,发挥生态优势,做优乡村旅游。引进红橡树科技公司,建设红橡树50亩培育基地;依托牡丹产业,把农村当景区来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旅游示范村,通过旅游带动村集体年增收6万元。农民广泛发动。扶持农户实施核桃主导产业,发展优种核桃树2.6万株,政策引导发展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1000亩,建立生态农业。探索发展“飞黄腾达”养殖25棚,年收益为15万元。

  人才引领。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发展多种经营。三合村大力实施人才工程,通过培育本土人才、在外人才回归、引进外地人才等方式,以人才集聚推动产业发展。通过外出学习、组织培训、专家现场教学等方式,打造了一支懂技术的“乡村能人”核桃管护队伍;通过积极对接临汾市陶唐会馆,带领本村有志青年,学习酒店经营管理技能。通过政策引导,引进红橡树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红橡树种植项目,同时吸收部分青年赴公司经营管理,培养了一支经营管理队伍;持续开展劳动技能培训3期,确保贫困劳力技能培训全覆盖,形成了一批有技能的内生增收队伍。

  生态引领。三合村位于天下第一牡丹景区,为适应旅游发展。该村坚持“村在景中、村景融合”理念,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突出乡村规划。编制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与旅游景区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覆盖,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优先保护生态。采取退耕还林、人工造林、补植补造、抚育改造、封山育林等综合措施,栽种常青树14万株、色彩树3万株,果树0.3万株,努力营建生态优良、景观优美的乡村风景林,大幅度扩大农村绿色生态空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围绕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实行垃圾不落地管理,充分利用公园绿地、道路两侧、庭院空间开展村庄绿化;安装路灯、景观灯160余盏,开展乡村亮化,加强农房管控和风貌引导,采取围挡等美化措施,还原农村田园风光本色,形成自然生态美、人居环境优的良好格局。(王培亮 王彬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