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重阳节那天,大宁县昕水镇杜村为80余名老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上午9时左右,当嘹亮的歌声回荡在狗头山下的原野上空时,这些留守在家乡的老人欢聚一堂,欣赏着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一位八旬老大爷高兴地说:“现在我们村里的面貌好了,地里的苹果多了,老年人有养老金和医保,不愁吃、不愁穿、心情好、不得病,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离不开这些‘城里来的好亲戚’。”
这位老大爷口中的“好亲戚”就是进驻杜村的选派干部和帮扶工作队员们。自从来到村里,他们就扑下身子、带着感情,为群众讲政策、明思路,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帮民富,每个人的脚下都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在帮扶工作中与当地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凝心聚力谋发展
杜村地处大宁县西北的旱垣上,耕地面积3353亩,共辖4个自然村,323户866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306人,贫困发生率32%。近年来,通过落实小额贷款发展产业组织劳务输出、社会兜底扶贫等多种措施,该村2018年底已全部脱贫。
今年以来,选派干部进村后坚持以昕水镇党委“13345”党建工作法为抓手,通过党日活动、集中学习等方式,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根据杜村产业发展实际和地理优势,研究制定近期发展目标和长远致富规划。利用工作闲暇之余,坐在炕头与村民面对面、心贴心交流,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协调解决土地纠纷遗留问题,排查出脱贫监测户3户,并针对性制定了帮扶办法。同时,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落实帮扶措施,凝聚了巩固脱贫成就、走向致富道路的强大合力,使村民们的致富信心更足了。
村办企业促增收
杜村中年妇女单西风说:“没想到,村里真的能把工厂建在家门口,出门几步路就进了厂子,使我们这些妇女从农民变成了有固定收入的工人。 ”她在手套扶贫车间上班,每个月务工收入1200元左右。
今年春季,受疫情影响,杜村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农民收入也受到了影响。为此,选派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一起研究对策,采取把“送出去”转变为“引进来”的办法,将手套包装扶贫车间引进杜村。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维修改造300余平方米的手套包装厂房,安排贫困人口14人就业,同时带动投工投劳基建人员8名,使无法外出的劳动力不出村即可务工,增加收入。
今年71岁的曹锁梅在手套厂开办后就进入包装车间工作,她说:“我们这些老年人出去打工没人要,如今在家门口打工,活儿不重,收入稳定,工资按月发放,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情。”
发展产业拓富路
家有致富地,心有小康梦。杜村人多地少,干旱少雨,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适宜栽植梨树。为增加农民收入,选派干部按照要求,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带领村民连片规划,栽植玉露香梨339亩。那段时间他们起早贪黑,全程参与指导,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栽植,蘸根消毒、挖坑施肥、浇水套袋等方面一丝不苟,力争保栽保活。
他们还利用村民晚上休息时间入户宣传种植有机水果、有机杂粮的相关知识,让村民认识到“产品”与“商品”的区别,积极发展有机农业。今年杜村共种植有机谷子270亩、高粱350亩,共有750余亩有机苹果、核桃施用有机肥料。他们还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规划打造“园艺杜村”“美丽杜村”,积极组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县城到杜村的主干道和村内栽植爬山虎3000株,白皮松、侧柏等树种300余株,种植格桑花5公里。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25名社员就近打工,栽树种花,人均增收800余元。如今的杜村,白墙红瓦的新平房掩映在绿树花草之中,村内巷道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红草绿,一派安静祥和的新景象。
赋权于民共富裕
“以前欠账那么多,光景没法过,自从加入合作社后,在购买式造林工地干活,每天收入15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杜村脱贫户李红福对购买式造林赞不绝口。他今年在造林专业合作社务工35天,负责挖坑栽树等工作,每天能增收180元。在村里打工,既能管好自己的田,又能守护国家的林,还能挣到钱,难怪每天都是笑哈哈的,逢人就说国家政策好。
杜村共有24名村民参与购买式造林,每户收入近万元。选派干部按照大宁县购买式造林的实施办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造林者的切身利益和造林成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购买式造林赋予了贫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权利和自由,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在选派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真情帮扶下,群众的脑袋富了、口袋鼓了,村级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同步发展,生态保护和产业兴旺协调推进,村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目前,他们正在积极申报建设一座能储存200吨苹果的冷藏库,预计12月底完工。正在修建的芍药村党建文化广场现已完成主体和绿化工程,即将投入使用。今后他们将继续汇聚多方力量、全面精准发力,带领全体村民在创建“七彩大宁”的征途中携手同心、奋发进取,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侯耀强)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