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五月份,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组织了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寿光乡村大型调研采访活动。采访期间,采访团成员走进三元朱村,参观了村史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寿光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等,对三元朱村的发展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从一棵蔬菜、一个产业,到如今的多元化发展,三元朱村形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高效农业观光目的地。今天,特刊发本报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希望其发展变化对我市的乡村振兴能有所启发和借鉴,从而加快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不久前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寿光乡村大型调研采访团走进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采访时,记者欣喜地见到了冬暖式大棚的发明人王乐义。
跟许多村子一样,三元朱村原来也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庄。因为一个人、因为一个棚,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华丽蝶变。
三元朱村是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1989年,三元朱村17名党员干部在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的带领下,历艰辛、冒风险,克服重重困难,一举试验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当年棚均收入27000元。从而引发了一场改变大半个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绿色革命”,促进了农民的经济增收,为中国亿万农民开辟了一条科技致富的新道路。
三元朱村在王乐义的带领下,办实事、惠民生,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从2011年开始,率先开展设施蔬菜沃土工程,通过科学测土配方精准改良土壤。2016年,试点推广沙土栽培技术,沙培节水黄瓜套种苦瓜种植新模式试验成功,亩产4万斤以上。启动品质蔬菜二次革命,成立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全员入社,推动绿色蔬菜推广种植。积极发展集精致农业培训、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累计接待学习参观者200多万人次,培训农业技术骨干30多万人次。
“2018年,我们村对党史村史展览馆、青少年德育宫、陈少敏纪念馆改造提升,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断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走进三元朱村时,讲解员介绍,依托“三元朱文化艺术团”,组织开展“文明之夏”“总书记视察纪念日”等专场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每年发放老年人生活补助金、人才奖励基金、医疗养老补助金等各类民生补助资金47万元。建设了200套和谐养老房,全部安装了电梯。
近年来,三元朱村投入经费对村内卫生室进行改造提升,配备专职医生,建成了集康复、医疗服务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与山东农主农业科技集团合作,建设农耕文化馆项目;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7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0300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特色经济村”“国家农业旅游4A级景区”等荣誉称号。王乐义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当选党的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大党代表。
作为冬暖式大棚的发明人,王乐义毫无保留地将这一技术向国内外传播,掀起了一场波及大江南北的“绿色浪潮”。三元朱村不光自己学科技、用科技,还承担着向全国传播蔬菜种植技术的责任。自1991年开始以培训班的形式传播大棚种植技术以来,全国各地先后有10多万人次到三元朱村学习。
寿光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位于三元朱村高科技示范园内,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多功能展厅进行新品种展示、有机蔬菜检测及蔬菜新品种的研发,并浓缩三元朱村蔬菜大棚的发展史。培训中心每年能容纳2万人接受系统培训,内容包括育苗、栽培、采后处理、包装、运输、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进入这个中心,不用出国,就能学习到8个国家的先进农业理念和技术。
多年来,三元朱村这个小村庄,有百余名技术员常年在外,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全国各省区市的农民兄弟,为当地农民送去了致富钥匙。在三元朱村技术员的带动下,江西、西藏、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都有了“寿光菜”。
走进三元朱村,前来参观的游客和前来取经的大棚蔬菜种植户络绎不绝。如今,在蔬菜产业带动下,三元朱村产业逐步多元化,发展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高效农业观光目的地。
在三元朱村里行走,文化气息和科技气息充盈在人的身边。农知大道、村史博物馆、高科技温室示范园、民俗文化走廊、农业科普教育走廊、高标准酒店餐饮、樱桃采摘园、农家乐,每年都吸引着十几万游客。
记者 陕文喜 张春茂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