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农房农田水利设施恢复重建综述

2021-11-04 09:33: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市委书记闫晨曦在安泽县府城镇高壁村检查受损农房重建修缮工作 记者 赵俊堂 摄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云峰在侯马市调研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记者 苏亚兵 摄

市委副书记、洪洞县委书记黄巍在洪洞县调研指导农房受灾重建工作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闫建国在襄汾县调研农房农田水利设施恢复重建工作 柴 萌 摄

  临汾新闻网讯 临汾,古称平阳,这里是帝尧建都之地,华夏文明之源。这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沃野千里,良田万顷,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的美誉。

  4300多年前,先祖帝尧在此钦定历法,平治水土,发展农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他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在此开创了尧天舜日的上古盛世。

  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给这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的平阳大地,农机隆隆收获正酣,泥土翻滚播种正忙。走进临汾,一幅辽阔壮美、生机盎然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农田建设高标准 农民告别种地难

  平整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了地头,科学完善的灌溉设施铺进了田间,高效有机肥改良了贫瘠的土壤,无数的群众告别了种地难。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喜人变化。

  “我们原来种地主要有‘三难’,一是浇地难,二是种地难,三是收获难。这‘三难’不仅打击老百姓的种地积极性,而且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襄汾县汾城镇定兴村村民李石怀说,“如今,硬化路通到地头,用水浇地不发愁。老百姓省工省力了,就相当于增产增收了。”

  提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的情形,李石怀说,地浇不上水,庄稼就减产;路不好走,农机手不愿把农机开到地里,尤其到“龙口夺食”的时节,家家户户都担心小麦还没收割就在地里发芽了!

  李石怀家有15亩地。如今,他家的土地成了汾城镇定兴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一部分。这里共有高标准农田5363.52亩,总投资1300万元。项目区建设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重点,以“智慧农业”为主题,核心区3000亩耕地实现喷灌设施全覆盖,结合数字技术,建立气象、土壤、虫情、墒情等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农田灌溉、施肥、用药等智能化、精准化。

  襄汾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艳绒介绍,示范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把病虫害物理防控、节水节肥节药一体化、土壤墒情自动监测、农产品溯源等先进技术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农情与天气要素精准监测、智能预报、智慧决策,项目区节水率达到4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升到39%以上,农药减量达到1%,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汾城镇定兴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是临汾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

  临汾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扛牢“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牵头组建了由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部门组成的“农田建设领导组”,通过分析会、调度会、推进会,建立考核、约谈等工作机制,全面抓好抓实工作。仅今年以来,市级就先后三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拖后腿”的县进行约谈警示,督促后续发力,保证进度和质量。通过各项措施的有力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得到全面推进。

  临汾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4万亩,建设覆盖17个县(市、区)。这些高标准农田在今年严重秋涝灾害中,发挥了固土、排水、防涝的重要作用,成功经受了严峻考验。

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丰产基础

项目建设高质量 农业开发高品质

  “玉米秆长得高,玉米穗结得大。玉米丰收了,养羊用的饲料不用发愁了。”看着农机隆隆收获的玉米,曲沃县曲村镇义城村的种粮大户张德刚乐得合不拢嘴,“这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给我带来的良好收益。”

  张德刚是曲沃县东兴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曲沃有影响力的种粮大户。他的合作社有农机30余台,农机手20余人。共种植土地3200多亩,涉及闻喜庄村、容裕村、吉祥村、义城村等村庄。粮食之外,他还种植了西梅、无花果等经济作物。在发展农业种植的同时,他还养了1000多只羊。

  “这是玉米收获机,一边收获玉米,一边对自动粉碎玉米秸秆进行回收,回收并经过发酵的玉米秸秆是喂羊的上好饲料,喂羊的羊粪作为有机肥可重新回归农田,助力庄稼生长。”张德刚说,“经过多年的探索经营,我购置了现代化的农业种植设备,并形成了种、养一体的绿色循环经济。”

  2013年,张德刚在外地创业成功后,返乡创业,并选中了农业种植项目。这个项目让他从国家政策中看到了希望,也让他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伤透过脑筋。

  “最担心的是浇不上水,没水庄稼就旱死了,以前出现过几次减收和绝收的现象,几亩地不要紧,3200多亩的损失可不是个小数字!”提到高标准农田,张德刚感慨过后喜笑颜开,“路通了,水方便了,我对自己的农业循环经济也更有信心了!”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鼓励了张德刚这样的一批种植大户,而且通过实施高品质开发,给平阳大地的乡村振兴带来了无限发展活力。近年来,临汾市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培育出吉县苹果、隰县玉露香梨、古县核桃、安泽连翘等一批“特”“优”农产品,品质更好,特色更优,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市、县两级突出“高标准”,扛牢“军令状”,印发了临汾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基本要求、项目评审要点、项目验收办法等技术性文件,严格执行法人责任制、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严把设计、评审、验收“三关”,全面推行“项目监理+群众代表监督”群专结合的监管机制,总结推广襄汾县“项目总承包”模式,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

  高质量建设离不开高品质开发。临汾市全力推行项目规划与粮食高产创建、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与产业园区打造、项目运行与“特”“优”战略实施“四个融合”模式,在平川产粮大县集中实施了“田、土、水、林、路、电、技、管”综合配套、万亩连片的高效节水农田39万亩;在10个脱贫县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结合高标准实施节水灌溉面积18.2万亩,达到项目总面积的50%左右;在项目区开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推动了隰县现代产业园、乡宁万亩有机旱地小麦“圳品”基地、翼城2万亩优质谷子产业园等一大批园区高质量全产业链发展,让“高标准”变得愈加丰满。

高标准农田建设壮大梨果产业

智慧农业高效益 创新模式富万民

  走进曲沃县史村镇周庄村的高标准农田时,眼前一派喜人景象: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娇嫩欲滴,一群群工人师傅采摘正忙,一辆辆货车把蔬菜从地头运往香港、广州、深圳等地,爽朗的笑声不时回响在绿色的菜地间。

  “这叫广州菜心,一年可种6至7茬,种植、管护、采摘等环节可为周庄村及周边村大量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人数最多时需要300人左右,平常需要100人左右。”山西裕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生产销售的总经理何亚洲介绍,“1小时10元,来去自由,老百姓不用出村,常年都有活儿干。”

  周庄村是曲沃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精心打造的“供港蔬菜”基地。基地面积600亩,亩投资达到3900元。其中,项目资金1600元/亩,社会资金2300/亩。基地实行“粮菜轮作”,由曲沃县晋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土地流转,山西裕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天利行(香港)果菜有限公司负责粤港澳大湾区销售,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运营。

  “在这里干一个月比种一年的庄稼收入还高,而且时间非常自由。”提到自己的工作,在此务工的周庄村村民郭建设介绍,“我已经60岁了,外出务工找不到工作,村里开始种植蔬菜后,不出村就能把钱赚,顾家赚钱两不误。”

  农田高标准,农业高效益,发展高质量。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曲沃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这样的建设目标,并出台多项相关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让农田建设标准更高,农业效益更好,农业发展质量更高。

  周庄村就是曲沃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样板。

  曲沃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曲沃县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努力打造“农田高标准”。探索形成了“政府投资(财政资金)+社会资本+龙头企业带动+公司化运营”的模式。通过推行粮菜轮作种植确保实现“农业高效益”。曲沃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载体,立足产业发展,按照“高起点、低水耗、高效益”的原则,坚持“节水优先”,采用喷灌方式,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绿色农业,积极推行“优质小麦与供港蔬菜”轮作生产,亩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与此同时,曲沃突出“智慧农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及关键设备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农田物联网监测系统、病虫害防御系统、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手机端APP应用系统等,以智慧农业智能管控助力曲沃农业实现“发展高质量”。

  在社会资本的投入下,曲沃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焕发了更大的活力。目前,曲沃县规划投资35亿元、占地20万亩的“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正在建设。黄河金三角“智慧菜谷”项目区全面构建“从田园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每年向周边地区提供1500万株蔬菜种苗。供港蔬菜基地等园区年可向北京、太原、广州、香港等地供菜40万吨。

  近年来,我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坚持高效益发展。积极探索利用“5G”智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新业态,涌现出了一批高标准高效益农田。乡宁、曲沃、隰县、襄汾等通过智能灌溉、数据监测、可视管理等一体化管控系统,推动了智慧农业发展。翼城、永和、洪洞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托管”的建管服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步伐。

高标准农田建设绘就丰收美景

全力以赴战汛情 恢复重建显担当

  走进襄汾县邓庄镇燕村时,被雨水浸泡和毁坏的土地已经恢复了平整,玉米抢收过后,田里种上了小麦。早先播种的小麦已经出苗,田野间一派勃勃生机。

  在广阔平整的田地间,大型机械设备仍在作业。工人师傅们按照灾后恢复重建的设计图纸,对水渠、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恢复重建。村中,村民靳拂泉在自家3间坍塌房屋的基址上,已经打好了水泥根基。建设过程中,县住建部门给予技术指导,并按照防震设计相关政策对其列入重建补助计划。

  “玉米都抢收完了,小麦大部分也种上了。”燕村党支部书记刘耀鹏介绍,“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我们村的广大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送来的温暖。”

  由于燕村农田地势较低,汛情造成了雨水倒灌农田、田间道路被毁等严重灾情。受灾后,群众忧心忡忡,束手无策。关键时刻,一股股暖流从四面八方涌动而来。在燕村参加“双减双抢”工作的,不仅有省、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的专家,有当地党委、政府的党员干部,还有武警临汾支队的100余名武警官兵。武警官兵在接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求助后,积极配合,行动迅速,他们穿雨鞋,蹚泥水,用手掰肩扛的方式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保证冬小麦有序播种。

  党员干部齐上阵,社会各界共参与。这是临汾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迸发出的临汾力量。

  今年8月底到10月上旬,全市平均降水量近500毫米,几乎达到常年总降水量水平,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秋涝灾害,农田、农房损毁严重。

  汛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灾情发生后,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各省直厅局的帮助指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群众冷暖安危时刻放在心上,把灾后复产重建牢牢抓在手上,扛牢责任、担当作为,奋战一线、众志成城,迅速开展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

  强化政策支持。第一时间制定出台《做好当前救灾减灾工作的通知》《减灾救灾抢收抢种若干措施》《应对洪涝灾情防止因灾返贫的十条措施》三个针对性文件,拿出30条具体政策措施,硬核推进;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各类财政资金2.29亿元,发动社会捐款2.02亿元,农信设立10亿元开发“灾后重建专项贷”,政策性银行发放“三农”50万元以下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全方位保障灾后重建资金需求;全面精准摸排。推广安泽“一码清”经验,将受灾户基本信息、房屋、农作物等受灾情况和享受的房屋修缮、组农秋收等帮扶措施录入系统,一目了然,加快重建;加快双减双抢。财政补贴改双轮、改履带,改善农机作业条件;组建514个帮扶队,深入农村、直达地头,抢天夺时、抢收抢种。目前,全市秋粮收获面积326万亩,进度72%;小麦播种面积233万亩,进度77%;分类修缮重建。实行农房修缮“一户一档”、水利设施“一事一单”,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明确节点,建立台账,核查销号,确保如期完成。

  截至目前,全市受灾乡镇149个、受灾行政村1919个,受灾人口101万人,全部妥善安置。农房受损42323户,水库受损29个,堤防受损62.32千米,正加快修复;饮水设施损毁688处,已修复511处;农田受损48万亩,已恢复15.9万亩。

  临汾灾情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省委书记林武,省委副书记、省长蓝佛安,副省长贺天才等领导深入灾区一线,检查指导救灾重建工作,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市委书记闫晨曦,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云峰等领导靠前作战、亲自指挥,深入灾区调查灾情,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市、县、乡、村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灾、减灾减损、抢收抢种、抢修抢建工作。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住建厅等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深入我市,指导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更坚定了临汾打赢这场“三秋”会战的信心决心!

  在临汾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市委提出的“1355”战略明确指出:要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现代化,切实做好粮食安全工作,到2025年全市粮食、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等五个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实现“五个百亿”的奋斗目标。

  农业发展天地阔,扬帆起航正当时。当下的尧都临汾,已经擂响了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战鼓;当前的临汾农业,正昂首阔步奔赴在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道路上。400万临汾人民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临汾篇章。

  记者 张春茂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