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眼下,大山深处的吕梁山天寒地冻,异常寒冷。走进乡宁县昌宁镇十里铺村的“集祥居”,细细品味着这里的建筑、书籍、楹联、字画、匾额、壁画等,却给人一种如春的温暖。这个由该村郑氏三兄弟耗资400余万元创建的“家庭档案馆”,吸引了来自北京、山东、河南等地的近万人参观学习,成为“传承良好家风”的代名词。
建宅院传承家族文化
十里铺村有一座仿古宅院,院子大门的门楣上刻有“集祥居”三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因郑氏三兄弟端祥、家祥、全祥名字中均带“祥”字而得名。
2016年4月,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这座大院由二弟郑家祥、三弟郑全祥出资400余万元,在大哥郑端祥和众侄子的支持下动工建设,2016年年底完工。该建筑为仿古式四合院,上下两层共26间房屋,总建筑面积886平方米。
宅院大门外有一影壁,壁额上用楷书阳刻着“罄宜”二字,这二字出自《诗经·小雅》,由诗句“天保定尔,罄无宜不”而来。宅院大门为传统民居特点,精雕细琢的柱础,寓意祥和的木雕,精美大气的彩绘,还有活灵活现的狮子石墩,厚重高大的铁裹大门。大门两侧有一副石刻的楹联,上联为“传家有道惟存厚”,下联是“处世无奇但率真”,一联道出了宅院主人的传家处世态度。
大门外挂有“乡宁郑氏文化研究会”“郑氏家族档案馆”“郑一帆艺术馆”三块牌匾。尚未走进大门,已经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馆内展出照片800余张、版面200余块、书画作品300余幅、书籍500余册,集史料性、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义举传家”“兴学典范”“义善人家”……每个版块,每一幅图,每一句话,都寓意深刻,令人回味。
“就是希望我们能把父辈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子孙后代能把家族的仁德之风发扬光大。”郑家祥表示,“也希望通过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学习和交流,让我们家的良好家风世代相传。”
感父恩编写《家庭档案》
走进集祥居大院,可以了解十里铺村的历史和文化。
十里铺村,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清乾隆版《乡宁县志》记载:十里铺,北通吉州,设墩台。
郑家祥兄妹六人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编写《家庭档案》一书,源起17年前郑氏兄妹六人的一次春节团聚。
2004年春节前夕,在外工作的郑家祥、郑全祥兄弟商议,35年未共同相聚的六兄妹一起回老家过春节,这个想法得到大家的响应。
“从腊月廿九到正月初六,全家43口人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郑全祥介绍,“那年春节我们还对村内贫困户进行了走访,对生活特别贫困的家庭分别给予了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资助,村里的老百姓说,老郑家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又回来了。”
乡邻的话让郑氏兄妹非常感慨,在欢度春节之际,一起回忆父亲母亲在世时的生活。
“我父亲郑炳彦是当地有名的商贾,他是靠着三条驴腿起家的。”郑家祥介绍,“开始经商时,父亲与别人合伙买了一头驴,按照出资占比,父亲占四分之三,另一人占四分之一,也就是父亲占了3条驴腿的股份。”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一头驴起步的驮运生意开始后,郑炳彦慢慢发展到拥有200余头骡子的运输队伍,生意做到陕西、甘肃、北京、天津等地,书写了山乡农民闯荡商海的传奇。
“父亲经商发达之后,不忘乡里,不仅带乡邻外出务工挣钱,还广为行善,办学校,扶贫困,恩泽乡里,”郑家祥介绍,“父亲去世时只有45岁,留下母亲和我们几个不懂事的孩子,但母亲跟父亲一样,教育我们要勤学上进,乐于助人,传承好父亲的优秀品质,传承好良好的家风。”
这次家庭大聚会后,郑家祥兄弟决定编写《家庭档案》,记录父母在世时的点点滴滴,让良好的家风由口耳相传,变成易于携带和传播的文字书籍。
自2007年开始,郑氏兄弟搜集资料、寻访乡邻,经过整理、撰写、修改、校对、刊印等程序。2010年,一本20万字、记载着郑氏家族95年变迁和家教家风的《家庭档案》一书终于面世。
“父母去世早,作为儿女未能好好尽孝道,想起来就感到非常惭愧。”郑家祥说,“经过商议,我们决定编写《家庭档案》一书,将父亲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孝道为先等精神和美德,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
郑家祥表示,钱财总有用尽的时候,良好的家风才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无价之宝,一定要让好家风代代相传。
传家风弘扬高尚美德
《家庭档案》一书出版后,好评如潮。让郑氏兄妹没有想到的是,该书不仅对本家孩子们起到了激励作用,还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经常有人通过各种渠道索要该书。由此激发了郑氏三兄弟传承良好家风的信心,他们合计后修建了一座“家庭档案馆”。
走进集祥居大院,可以看到以十里铺村及郑氏家族相关的历史文化内容,其中还有郑氏三兄弟为父亲所刻的石刻“郑炳彦传略”及根据其驮队创作的彩绘连环画《驮队传》。
集祥居共分为四个展厅,文化浓厚,藏品丰富,资料众多。第一展厅为“追远堂”,展出有乡宁郑氏渊源、十里铺郑氏世系支系图、乡宁郑氏家规、乡宁郑氏风范、乡宁郑氏八世祖明朝兵部尚书郑崇俭和十三世郑松龄事迹等。第二展厅为“家庭档案馆”,展出郑炳彦生平事迹资料、照片,《家庭档案》书籍及首发式活动资料,社会各界为郑氏父子四人捐赠的牌匾、锦旗等。第三展厅为郑家祥在太原40年工作纪实,展出其在太原打拼、工作、创办水席馆、为家乡作贡献等资料。第四展厅为郑一帆书画展厅,展出了郑端祥儿子郑一帆的部分书画作品。
集祥居内的各展厅,展出了兄弟三人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与郑氏家族相关的众多资料,其中不乏珍贵的清代书法作品、家族人物碑刻等,集史料性、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
“建家庭档案馆,把搜集到的有关郑氏家族历史资料图片、实物等陈列其中,供大家参观学习。”郑家祥表示,“一方面可以教育后人,发扬祖辈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多作贡献。另一方面便于所有郑氏家族成员对后辈进行教育引导,把郑氏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郑氏兄弟结合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集祥居实际,把“家庭档案馆”办成了集家庭档案、郑氏家族文化、书画艺术等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引起了全国各地众多郑氏族人及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让郑氏文化走出乡宁、临汾,走向山西、全国。”乡宁县郑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郑中午表示,“郑氏兄弟建起家庭档案馆后,随着搜集的资料越来越丰富,不仅弘扬了郑氏兄弟的良好家风,也发掘和丰富了乡宁郑氏文化内容,引起了更多外地人关注,让郑氏家族良好的传统美德传得更远,播得更广。”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