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广胜寺下,霍泉水旁,有一个尽心竭力为乡村文化发展努力奉献的年轻人。他就是乡村文化追梦人——洪洞县广胜寺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王陈红。
“既然负责这项工作,就要想方设法、竭尽所能为其倾情付出。”提到他热爱的乡村文化工作时,王陈红这样说。
熟悉王陈红的人都知道,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担任广胜寺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后,他为此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
乡村振兴少不了文化的振兴,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他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职责。2017年以来,王陈红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全镇各村文化管理员队伍的组建工作。目前,全镇已组建了金鼓乐队、曹生道情剧社、柴村竹马表演队、道觉模特队、石桥腰鼓队,另外还有20个威风锣鼓队、17个舞蹈健身队、5个文艺宣传队。这一支支队伍为广胜寺镇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无限活力。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由他组织和选送的“折翼天使振翅飞 征战奥运扬国威”等励志故事多次荣获县、市荣誉。
“2017年,我们广胜寺镇在北郇村建成了乡村文化记忆展示馆,这个馆的设计、布展等工作,王陈红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智慧。”广胜寺镇三级主任科员高强明介绍,“该馆成立后,他还编写了讲解词,成了义务讲解员,为数万名参观者介绍过这里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广胜寺镇乡村文化记忆展示馆占地4000余平方米,包括郇堡抗日模范小学遗址、烈士纪念亭、乡村文化记忆展示馆,其中展示馆建筑面积有700余平方米,分为历史文化、民居文化、红色文化、群众文化、灯具文化、纺织文化、炊具文化、工匠文化、度量衡文化、契约文化、农耕文化及地方小吃记忆、童年记忆、时代记忆等十六个展区。收藏、展示各类老物件共计10000余件。
“对每一个展区都必须特别熟悉,对每一件展品都必须有所了解。”王陈红介绍,“讲解时会遇到文化程度不一参观者,许多游客看到一件新奇的物品会问它的年代、作用,一些人还会问与之相关的典故,每次遇到这样问题,懂得会细心介绍,不懂的则要虚心学习,通过不断学习积累,让馆藏展品内涵更加丰富。”
每件物品都写满了乡愁乡韵,馆内馆外都满载着历史记忆。如何让馆藏展品“活起来”,王陈红下了很大功夫。
“查找各类资料,通过搜集查阅各类资料,对一件藏品进行系统学习;通过拿实物或照片找有经验的老人了解,记录相关信息;通过向前来参观的专家学者虚心请教,了解每件展品的更多信息。与此同时,还通过网络、电话咨询等方式,了解许多未知藏品内容。”王陈红说,“藏品数量大,种类多,许多藏品相互之间还有关联,许多藏品还涉及形象生动的民间谚语、成语、生活实践等内容,一直还在学习的路上。”
为了更好地挖掘优秀传统故事、爱国教育故事等内容,继承和弘扬优秀地域传统文化,王陈红积极参与到《霍麓乡愁》一书的编写当中。目前这部手稿已编写完成20余万字,挖掘整理了广胜寺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传说故事等。
“我用40年时间,收藏了乡村旧物13000余件,并成立了这间乡村文化记忆展示馆,如今我们要把这个展示馆打造成洪洞乃至临汾的一张靓丽名片,离不开对这些藏品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知识的挖掘和整理。”高强明表示,藏品的数量是可以数清的,藏品背后的历史却是一座需要深入挖掘的文化富矿,自乡村文化记忆展示馆成立以来,王陈红一直为此不断努力。
根据当地的传说故事,编写情景剧,通过声光电等技术,让这些老物件开口说话、开口讲故事;以老农具打造农家生活体验区,丰富乡村记忆馆内涵,让乡村记忆馆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高强明与王陈红达成了共识,并为此不断付出和努力着。
“您知道‘洗耳恭听’的由来吗?您知道‘熟能生巧’的来历吗?您知道‘油锅捞钱,三七分水’的故事吗?……”响亮的声音,可亲的笑容,60000余参观者在乡村文化记忆展示馆听过王陈红的声音。在乡村振兴路上,他不仅是这里的一名讲解员,还是一位乡村文化振兴的践行者,他用勤奋和努力为广胜寺镇的乡村文化振兴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