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石桥堡村:红色旅游“点亮”发展希望

2022-07-04 09:26: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党员干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董杰 摄

  临汾新闻网讯 这里村容整洁,美丽宜居,游客往来不断,产业兴旺发达。这里先后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山西省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国防教育示范村、山西省首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等。这里就是曲沃县杨谈乡石桥堡村。

  党建引领 治理有效

  走到石桥堡村村口,“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标识牌格外引人注目。

  石桥堡村位于杨谈乡最西部,由石桥堡、兴隆庄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301户1161人,党员52人。

  石桥堡村坚持党建引领,多措并举,狠抓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积极探索积分制运用,建立“爱心超市”,实行积分制管理,把积分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塑造乡风、爱心帮扶等重点任务有机结合,积分设计、评判均由群众全程参与监督,积分兑换活动受到群众的肯定和欢迎。近年来,该村依托中共曲沃(地下)县委旧址,完成革命纪念馆核心区、窑洞住宿区、地道体验区、综合演艺区、拓展训练区、教育培训“一核五区”建设。如今,这里成了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我们推行‘枫桥经验’,全面实行‘三公开’,切实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该村党支部书记朱海全介绍,“目前,村里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生活和谐稳定。”

  乡风文明 生态宜居

  走进石桥堡村,道路整洁,绿树成荫,绿篱环绕,红花映衬。村中湖水碧波荡漾,鸟儿鸣声连连,游客往来不断,处处可以感受到无限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石桥堡村党支部围绕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建设文明乡村、吸引乡村人才等重点工作,以“小投入撬动大投资”。多方争取资金,完成硬化主街道3200米、硬化小街巷2700米;对街巷排水道进行了全面整修,实现雨水地下排放;对总长度近2000米的主要街道墙面进行仿古整修,并在墙面上彩绘石桥堡抗日故事;对村小学校进行修缮,打造成青少年户外拓展训练、红色文化教育的理想场所……

  “原来这里是土崖荒沟,垃圾成堆,荆棘满山坡,脏、乱、臭、差,夏天村民经过都捂着鼻子走。”村里的老党员杨昌茂说,“经过投资建设,如今这里成了新时代广场,变成了集健身休闲、学习参观、举办集体活动的好地方。”

  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石桥堡村还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成立了农民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红色情景剧,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了农厕改造,建起了“农民书屋”,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安装了健身器材,制定推行村规民约,为广大村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产业发展 生活富裕

  产业兴则百姓富。石桥堡村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以前在邻县打工,收入少,工作也不稳定,看到村里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我返回村里承包了两座智能大棚,种植西红柿等蔬菜。”村民贾爱丽介绍,“除了搞蔬菜批发,也依靠村里的旅游资源开展蔬菜采摘。承包大棚后,不仅方便照顾家里,而且收入远超务工收入。”

  近年来,石桥堡村的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全村建成高标准农田3120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建成了260立方米的果蔬恒温库一座,建成面积近200亩的采摘园5处,建设蔬菜大棚30个。同时,大力发展养鸡、养猪、养羊等产业,并延伸产业链条,建起了饲料厂,建成了有机肥料加工生产线。

  为了确保群众增收致富,石桥堡村强化沟通协调,帮助群众务工就业,介绍村民为本地企业和经营大户务工,就近提供景区管理和公益服务岗位,组织他们赴外地打工。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多次组织专家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农民岗位技能持证率达到60%以上。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成窑洞宾馆1家,发展农家乐4家、农家超市2个、麻花店1家、农家馍铺1个,设立了商业摊点、摊位20余个。2021年,仅种植、养殖就为村民增加收入1000余万元。2021年度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

  “在石桥堡村,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都是讲解员、人人都是接待员、人人代表石桥堡形象。”朱海全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要求,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推动农旅融合,促进全面发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