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他痴迷传统武术,游历名山大川,遍访众多名师,学习了八卦、形意、太极等优秀拳种,他更精通洪洞通背拳,传承优秀技法功法,常年坚持不辍。他就是洪洞通背拳第八代传人、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山西省十大武术名师洪洞著名武术家樊汉武。
痴迷传统武术
舞阳河是洪洞县一条颇负盛名的河流。它从苍茫的大山中,穿涧过沟,走石扬波,最后汇入山西的母亲河——汾河。舞阳河流经万安镇樊村,樊汉武就出生在这个村中。
“我们村大多数人都姓樊,是个以姓氏命名的村庄。”樊汉武介绍,“根据族谱记载,樊姓村民都是汉舞阳侯樊哙的后裔。”
自樊汉武记事起,村里就盛行武术之风,周边村村有拳坊、庄庄有拳师,良好的武术文化氛围,让他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痴迷上了通背拳。
洪洞通背拳是一门古老的拳种,手法繁多,结构严谨,缠绕折叠,阴阳变化,道理之中,意料之外,是中华武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幼年时,樊汉武经常在社戏、社火等表演中看到武术表演的影子,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上小学期间,樊汉武在学校老师的教导下,正式接触到洪洞通背拳的基本动作与小套路。后来,他受到刘振飞老师的启蒙开始系统练习武术。
“为什么能一直坚持到现在,就是不管是参加工作,还是业余之时,都把心思用到了练拳上。”樊汉武介绍,“20世纪50年代末,太原晋安化工厂招工,我来到了太原工作,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始终没有放弃练拳,经常一边工作,一边习练拳法。”
认真拜师学艺
“练拳跟学技术是一样的,有老师教才能少走弯路,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才能学到真本事。”樊汉武介绍,“为了提高通背拳技艺,我多次从太原返回家乡拜师学艺。”
回到洪洞后,樊汉武经过多方打听,找到洪洞通背拳第七代传人许方庆,并拜在其门下,成为正式弟子。为了提高拳艺,樊汉武和师弟陈国锁二人经常将许方庆接到太原,上班时认真工作,下班就回到宿舍向师父学习。
1980年,樊汉武调回临汾造纸厂工作。回到家乡后,向师父学习的时间更多了,每逢礼拜天他都会去拜访师父许方庆。不仅在生活上关心师父,为师父送米送面,担水劈柴,而且像儿子一样照顾师父。
在许方庆师傅的精心传授下,樊汉武系统地学习了洪洞通背拳的一百单八势、一百单八定势、四大名手、八大金刚、三头六臂、七手八足及全部套路、散打、各种器械及有关通背拳的论述、论著。
樊汉武不仅是通背拳名家,他还精通八卦、形意等拳法。在拜师学艺中,他不仅学习武术上的一招一式,还学习招式的用法,并了解各门派武术的特点、所长等,大大提升了他对武术的认知和理解。在拜访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为此他还幸运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
1980年,樊汉武赴河南焦作传授洪洞通背拳。他的拳法和技法还引起了河南省体委的关注重视。1984年,他受邀参加了河南省体委组织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编辑出版了《无极通背缠拳》一书,使得洪洞通背拳在异域他乡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后来,樊汉武还创办了尧都武馆、黄河武校,让无数爱好者学习和习练洪洞通背拳。2003年,他还被北京人文大学聘为武术名家高级研究生导师,把洪洞通背拳从地方带进了高等院校。2009年,他携弟子参加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并被聘为赛事解说嘉宾,与主持人张于东合作点评洪洞通背现场散打实况。
2011年,樊汉武应北京人文大学武学院院长吴彬、北京体院门惠丰教授等邀请,前往北京进行讲学,受到了广泛赞誉和好评,使洪洞通背拳得以在京津地区流传。他被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系聘为客座教授,使洪洞通背拳在高等院校得到良好传播。
无私传授拳艺
“我今年82岁了,自己多年来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把洪洞通背拳传播得更远更广,让更多的人学习、了解和弘扬洪洞通背拳这一古老的拳种。”樊汉武表示。
天气晴好的早晨,在九州公园经常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铄、满头银发老人在义务教授武术爱好者习练通背拳。多年来,他一直义务教拳,免费授徒,只希望洪洞通背拳这一古老拳种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从事武术工作60余年来,樊汉武培养了数千名弟子,他们当中有军人、公安干警、县级干部、公务员、大学生等,也有专门从事武术工作的人,其中还有数十名外国弟子。数十年来,他默默奉献,无偿教拳,许多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地的武术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拜访。
为让通背拳传播得更广,樊汉武潜心研究洪洞通背拳系列书籍,并于2013年3月编著出版了《洪洞通背拳》一书。该书由三晋出版社发行,全书共27万字,是他多年研究武术的心得集成,书中将洪洞通背拳经典套路、散手、套手及通背的内外功法汇集到一起,对传统拳经、拳谱作了解释与说明,为洪洞通背拳的弘扬和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我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和发展上,希望更多武术爱好者能将洪洞通背拳代代传承。”樊汉武表示,“也希望更多专业武术习练者能学习和弘扬通背拳,让洪洞通背拳这一武术瑰宝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