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 手术室环境 如今
临汾新闻网讯 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世界最先进的贝克曼库尔特示范实验室、飞利浦核磁共振系统;从“赤脚医生”到顶级专家;从简陋诊所到1500张床位的“三甲医院”。仅2007年至2018年12年间,我市卫生事业投资累计完成88.8亿元,年均增长21.6%。
1949年前,临汾城内只有1所教会医院(善胜医院)和几个药铺、小诊所。赵城县、翼城县、安泽县各有1所民兵医院,侯马、霍县、浮山县、洪洞县等地有少数私立医疗所,其他县城只有小诊所、药铺。
昔日 新生儿监护室 如今
7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卫生健康系统不断强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全面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近10年来,城乡医疗基本保障、取消药品加成、远程医疗等一系列优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相继实施,使临汾百姓享受到医疗改革带来的红利。
2009年,新医改大幕在我市拉开,全市逐步取消了药品加成,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现网上阳光采购,真正做到了让利于民。
昔日 临汾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 如今
10年间,我市新建各类医疗机构设施765个;医保待遇水平连续6次统一上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高支付从2011年的23万元提高至80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支付从11.5万元提高至47万元;实现了在30个省(市、自治区)直接结算;对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三保险、三救助”政策;对患有33种特殊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门诊医保目录内的费用按病种支付限额100%报销;实现了区域范围内医保资源整合效能的最大化和医保待遇的均等化、公平化。
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进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17个县(市、区)成立了医疗集团并挂牌运行,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市域内全覆盖。同时,全市贫困县村卫生室达标率达到99%以上。
临汾市中心医院
目前,全市成立了2个“标准版”市级胸痛中心、7个“基层版”县级胸痛中心;2个市级卒中中心;2个市级创伤(烧伤)救治中心;2个市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个市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李兆申院士工作站、葛均波院士工作站);创建省级重点专科22个(两所三甲综合医院省级重点专科6个,县级医院省级重点专科16个),创建市级重点专科69个。中医药方面,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4家;“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12家;“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家;“全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7家;“山西省中医药特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7家;“中医馆”101家;创建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3个,省级23个,市级22个,形成了以县级中医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支撑,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现代化的医疗设施
宝石记忆CT
设施齐全的监护室
美国贝克曼库尔特生化检测
在“互联网+医疗”的助力下,老百姓的就医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只用一部手机,就能够完成从挂号缴费、信息查询到在线支付的全过程。目前我市10个贫困县通过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城市医联体、对口支援等载体和手段,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专家的诊治。形式多样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让“基层检查、上级诊断”“上级制订方案、下级实施治疗”医疗模式更好推行,“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承诺,在医疗领域得到兑现。
截至2018年底,全市成立了由临汾市人民医院、临汾市中心医院、临汾市妇幼保健院、侯马市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四个医疗联合体。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依托医疗联合体,建立双向转诊协议关系,开辟绿色就医通道,在全市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推广开展298种日间手术。
临汾市人民医院
70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徐徐展开。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缺医少药看病难,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村医疗服务几乎空白;而今,全市医疗卫生机构4904个,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4831所,病床22168张,卫生技术人员36781人,一张覆盖城乡医疗卫生的服务网由此铺开。
记者 闫晏宏/文 苏亚兵/图
资料图片
临汾市人民医院
临汾市中心医院
临汾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