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名片是作品

2013-01-10 17:20: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有年轻记者抱怨:出去采访,拿出采访证,别人不信;递上名片,别人还是不很信任。年轻记者为此感到烦恼、困惑。其实,这种烦恼、困惑在一些老记者身上同样也多多少少存在,尤其是当面对领导者、企业家、业界精英等一些社会名流时,别人不很信任,采访自然很难深入。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看首先有个正确认识。采访不到人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你不能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说人家傲气、不配合,得多从自身找原因,找自己的原因。在吃了几次闭门羹后,你应该在心里问问自己:我有名气吗?我有有影响的作品吗?我所在媒体的知名度高吗?若都是“ON”,你就不要怪人家了。你想想,你若是国际知名记者,如法拉奇、华莱士,采访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会很难吗?你若是国内知名记者,如穆青、范敬宜,采访一个地方的领导人会很难吗?你既不是知名记者,又没有知名媒体的品牌(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要单独采访较高级别的领导人或社会名流,遇到很大困难那是肯定的,就是采访一个平头百姓,别人不了解你,可能也会敬而远之。这是现实问题,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恐怕都一样。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记者而言,别无他法,只能靠平时多写一些有影响的稿件,让作品为你扬名,为你树形象,为你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可和期待。名片不是万能钥匙。名片的信息含量很有限,仅仅表明你的身份而已。记者与社会交往需要名片,但记者最好的名片其实还是自己的作品,是作品在社会上留下的口碑,好作品胜过一大打名片。河北日报著名记者、全国韬奋奖获得者储瑞耕讲“让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农民要春播秋收,工人要三班轮转,战士要夏练三伏,记者若要有好作品,也只有靠勤奋,靠不停地深入,不停地采访,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前苏联著名记者鲍·波列夫说,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工作者,“他的生命不是以年来计算,也不是以十年来计算,而是以通讯报道来计算的。报道一篇接着一篇,其中那些最有意义、最复杂的,或者说最成功的文章,就成为他一生的里程碑。”作为记者,应经常问问自己:你有“里程碑”式的作品吗?你有几座“里程碑”?范长江有《中国的西北角》,邓拓有《中国救荒史》,穆青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郭超人有《英雄登上地球之巅》,范敬宜有《莫把“开头”当“过头”》,艾丰有《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郭梅尼有《生命的支柱》,南振中有《政策牵动故乡情》,梁衡有《晋祠》……你有什么呢?当记者,我们总不能天天靠拿记者证和名片去采访别人吧,我们得有自己过硬的东西,得有让人记得住的东西,得有一些好作品。作品就是信誉、就是人脉,好作品多了,你不采访别人,别人也会主动登上门来找你。1966年穆青写了焦裕禄,兰考人民一直都记着穆青,常去穆青家拜访,以至24年后穆青重访兰考,再次写出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我在地市报工作,虽然比不了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的影响,但你一旦写出了好作品,读者同样也会记得你。1977年,我在零陵区采访推出了徐家井派出所——全国“人民满意派出所”典型,10多年来,零陵区的同志一直记着我,不断向我推荐典型,一再邀请我去采访。2009年,我再次将零陵区一个默默无闻的检察官典型推向了全国。我采写的长篇通讯《蒋冬林:用清廉守卫正义》连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湖南新闻奖等多个好新闻一等奖,作品的主人公蒋冬林也因此获“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其事迹在全国引起轰动。2011年底,我深入零陵区偏远农村,又挖掘出了一个“先富不忘共同富裕”的农民典型,稿件上了本报的头版头条,也上了湖南日报“中国新闻奖名栏目”——《老百姓的故事》。我一直以为,做记者一定要有耳目、要有根,根扎基层,耳听八方。记者不是神仙,天下事不可能都晓得。记者的“耳目”就是一根天线,能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这根天线竖得高不高,全由记者的名气作支架,你名气越大,支架就越高,接收的信息也就越多。你名气小了,支架低了,接收的信息肯定就会少。名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记者的信息来量和采写质量。

记者是什么?梁衡在《新闻原理的思考》一书中说,“记者,就是将社会上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记录并传播给读者的人。”梁衡认为,记者具有天生的广告优势即成名优势,记者出名并不难,难的是要以实得名。“好记者不写次稿、轻稿,篇篇不负其名。每天都登名字,每天的稿子平淡如水,时间长了这名字就成了应景的称呼,有名也等于无名了。”记者身份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成熟的记者会逐步实现反客为主。梁衡说,“如果你写得一手好文章,成了名记者,许多地方会主动请你去采访。”“记者如果当到由你找人采访,变成别人找你写稿,也就由被动变主动了。”现代人在交往中常使用介绍信、名片,梁衡主张记者是不需要这些有形物的。记者应靠自己的作品、自己的知名度去影响别人,去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赖。

当然,凡事都有一个过程,记者写作、成名、被人接受也有一个过程,一蹴而就、一夜成名是不现实的。做记者,一要勤奋,多跑多写;二要思考,多想多问;三要积累,多学多钻。只有基础打好了,才可能写出好作品,让人记住你。基础不扎实,稿子写得再多,也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轻记者尤其急不得,老老实实学本事、打基础,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你日后成名的第一步。

(作者系永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蒋剑翔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