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 娜
由于政法新闻的写作离不开法制案件、牵涉到法律问题,很容易走进不同案件、不同事件,却写出雷同稿件的“死胡同”,更容易出现语言生涩、稿件难懂的尴尬局面。如何让政法新闻写出鲜活亮点,写得易懂耐看,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找新闻点
深入的采访,是找准新闻点的基础。浮光掠影式的采访和道听途说的案情,是无法支撑起一篇上乘的政法稿件的。好的政法新闻,必须以深入的采访为前提。只有跟随执法人员,亲历办案现场,才能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在错综复杂的案件现场,把握住新闻点。
跳出来思考,是找准新闻点的手段。深入一线采访后,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迅速从现场氛围中跳出来,站在群众的角度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一想所采访的新闻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多对新闻背后的真相进行追问。唯有如此,下笔写稿时才能把最真实、最客观、最有看点的新闻,通过自己的稿件和所属的媒体,有选择地还原到读者面前。
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去写新闻
政法新闻的特点,也是缺点,就是牵扯到法律术语。法律术语虽然很精确,但如果频频出现在新闻稿件中,就会让读者感到生涩难懂。如何让写出来的政法新闻好读、好懂,是新闻工作者不得不解决的又一个难题。
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在采编中进行巧妙的“转化”——将生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老百姓的语言,甚至是口头语言。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转换”呢?
要想“说法”,应当学法。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及时捕捉到当前法律界关注、读者关心的法律问题。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在第一时间内采访当地政法机关、咨询报社律师顾问,自己先掌握好、学习透。然后,在日常工作中,一旦发现自己所采访的内容和这些热点有暗合之处,就可以将这些热点当作自己稿件的新闻点,并结合自己所服务的读者群,将这些热点问题结合具体整合,做大、做强。
要想“说法”,必须懂法。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地应当学习法律知识。这样,不仅能及时发现新闻点,而且在写稿中自己可以信手拈来地将稿件中所涉及的专业法律术语,用百姓熟悉的语言条理清楚地叙述出来。因为,只有记者自己弄明白了、想清楚了,才可能掰开来、揉碎了,一一解释给读者听。
2010年10月27日,《南阳晚报》法治时代刊登了一篇《这电梯费该不该交》的“以案说法”类的新闻。高层住宅底层(一、二层)的住房压根儿就不需要用电梯,是否需要向物业公司电梯运行费?针对多名读者纠结的这个问题,记者采访律师后得知,“电梯属于共有设备,在没有特殊约定的情况下,业主放弃共有设备的使用权利,不代表可以不履行相应的管理义务”。如果记者把律师的话如此照搬下来,想必不少读者肯定还是闹不明白。
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律师,详细阐述了什么叫小区共有设备,什么情况下的约定为“特殊约定”,南阳本土针对这一法律问题的默认规则。然后,针对读者关心的这一法律问题,记者在采访了住户、物业管理人员后,从“法律观点”、“特殊约定”和“本土实际”三个层面上,用法律知识结合具体整合的叙述方式,详尽明了又不嫌累赘地进行了认真阐述。这篇文章堪称客观公正的典范。南阳当地很多刊登房产信息的网站,都对此文进行了转载,以此作为给网友解释疑问的依据。
(据《中国地市报人》)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下一篇: 2011年全国报纸语病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