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报道如何出新

2013-08-12 17:02: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 金芙蓉

长期以来,受众对于会议新闻的兴趣远远低于其他社会新闻,会议新闻又是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重要新闻源泉,而会议新闻报道又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改进会议报道,使会议新闻出新,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每到人代会、政协会期间,各新闻单位都想方设法做好会议新闻,使自己的会议新闻报道既能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让老百姓喜欢看、愿意看、容易接受。那么, 怎样才能使会议新闻报道的内容易于受众接受,增强会议报道的权威性?

全面报道与重点报道相结合

全面报道,就是完整的采写一条会议消息,新闻记者通过对会议精神的准确把握,用最简洁的文字、最生动的语言,将会议上分散的、零碎的、单一现象有机地串联一起,从微观中感受到事件宏观的、整体的、动态性的精神实质,报道出这个会议的主题和会议的预期效果。

重点报道就是着重采写会议中出台的新政策、发布的新信息、总结的新经验、出现的新现象、解决的新问题,使它独立成篇,主题鲜明,做好会议新闻的后续报道,也是做好会议新闻报道的重要步骤。尾随会议新闻之后的跟踪报道,往往是受众更为关心的问题。

全面报道与重点报道相结合报道会议新闻,这样既避免了会议新闻的平淡和篇幅过长,又避免了好新闻埋在会里,也就百姓常说的一句话,不让肉埋在饭里。

要想搞好会议新闻的报道,必须掌握新闻规律性,打破惯性的思维模式,树立从会议和领导活动中抓新闻的意识,善于对会议内外、会议期间安排的各种活动本身和活动前后进行深入的采访,经过深刻思考、认真过滤和严格选择,把会议中将对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对群众生产生活先前 重大影响、有现实意义、体现会议精神实质的亮点,进行适当的包装,突出实质性的内容,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告诉会外的人想知而不知的会内事。使报道有深度、有广度、观点鲜明、目标清晰。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依靠独特的职业敏感,言他人所未言。通过会议报道,给人以启示、以鼓舞。

常规表现手法与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

会议报道的手法多是会议内、全场内的场景和内容,表现在声音和画面上却显得单一枯燥,自言自语翻来覆去都是会场内的场景和会议中的内容,特别是写到成果或是计划时,更是成堆的数字和枯燥的语言,要打造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必须具有创新表现手法,增强会议报道的宣传效果。

常规的表现手法既是对会议内容怎么提就怎么写,不做科学的论证,不找理论根据,立求于只当传声筒,不当透晰镜。只做表现文章,只报会议程序,就像一篇会议的流水账,而现代的表现手法应该是通过科学的策划,充足的理论依据,加以形象的表现手法,来强化会议精神。在会议新闻以外,采写一些会议的散记、侧记等花絮新闻,这样的会议新闻,不仅领导满意,受众喜闻乐见,还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会议报道中,我们只有采用常规的表现手法与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才能逐渐形成会议新闻的新面孔,也就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会议新闻,彻底改变有些会议新闻只见会不见议同,只见领导不见群众,只见文件不见新闻的现象。

会内与会外相结合

会议新闻是来自会议的新闻,而不是来自会场的新闻,这是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但在一部分记者的笔下,所谓的会议新闻其实写的就是会场新闻,会议开始前,发预备会消息,会议开始后开幕式消息,会议进行当中,发会议动态新闻,会议结束时再发一篇闭幕式新闻,会议的新闻就全部结束了。把会议新闻理解成会场新闻,这是对会议新闻的一种误解。会议新闻虽然来自会场,但它必须辐射场外,新闻记者要采写出非常有分量的会议新闻,既要植根于会场,又要从会场中跳出来会外写会。既要把会议内的新闻写好,又要把会场外有关的背景搜集齐备,把场内与场外的新闻和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会议新闻才能出新。

会议新闻要创新

会议新闻的创新,关键在于记者的思维必须创新,唯有创新,才能使受众乐于接受,才能使媒体发出政府的声音。在新媒体崛起的当下,利用网络新平台的快捷、即时,直观的优势,采取台网互动方式,对会议新闻进行立体式报道。会使新闻的传播效果更加广泛和到位。会议报道的创新,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1.把握好会议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有些会议是有很高权威性和很强指导性,它既是党的大事,也是人民生活中的大事。所以在报道这些会议时不仅要全面报道,而且要有战役报道或后续报道。

2.把握好社会和公众需要的有价值信息,要及时准确地将社会和公众欲知未来的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出去,并成为群众工作、生产和生活的指南。

3.把握好解决和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要将会议解决的问题抓在手上、待解决的问题放在心上,除报道会议外,还要有序追踪。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和群众普遍关心的大事要事和热点难点问题报道好、引导好。

(据《新闻与写作》)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