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珍
综观当前报刊上众多典型人物报道,虽然大多摈弃了以往那种高大全的报道模式,但一些报道依然存在标题口号化,语言生硬,叙述呆板,文章结构体例大体相同等问题,很容易让读者对这类报道产生排斥心理,一看就觉得是在说教,因此,不愿看也不想看。如何改进典型人物报道?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学习工作的经历谈几点思考。
创新形式
现在一提典型人物报道,人们所能想到的文体可能大多都是人物通讯。而其实,展现一个典型人物的品质和精神,不一定都用通讯的形式,凡是能够反映人物事迹特点的文体都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不断创新典型人物报道的形式,不仅可以避免千篇一律、刻板僵硬的形象,也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近一段时间以来,《人民日报》推出了一个崭新的人物栏目——“身边的感动”。这个栏目中刊发的典型人物报道,每篇文章千余字,用三个镜头引出人物的三个典型故事,然后在每个镜头下面作具体的描写和叙述,文字轻松、活泼、非常具有吸引力。这种表现形式是借鉴了电视的手法,给读者以清新之感,同时也适合及时宣传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最美”人物。这些“最美”人物生活在我们身边,用这种镜头捕捉的形式展现其事迹,就比简单用传统的长篇通讯来得更适合,也更贴切、亲近。
笔者在工作中也曾尝试过用采访手记的方式报道典型人物,即把采访中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以手记或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把采访的过程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跟着记者的采访去逐渐了解这个人物,这种报道形式有利于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2009年,笔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中央媒体采访团赴四川南江采访南江县原纪委书记王瑛,除了完成了近万字的长篇通讯外,把每天的采访工作抽出一个重点,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整理出一篇采访手记《却话巴山夜雨时》。文章以日期作为小标题,写了记者刚到南江时的感受、在王瑛办公室看到的情景、去王瑛曾挂点联系的扶贫村采访的情况以及与王瑛最关心的“背二哥”对话的故事等,这些片段融入了记者采访的身影,读来轻松而自然,得到了读者的肯定。
深入挖掘
近年来,“最美”人物不断涌现,各媒体对人物的报道也多了起来,这种自下而上的报道机制和模式改变了很多人对典型人物报道的看法,获得了读者甚至网民的鼓掌欢迎。但是,在这些报道中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媒体为了省事,就把其他媒体已经报道过的事迹改变一下方式或是换几句话基本原样报道出来,读者从不同媒体上看到的都是这个人的同一件事,看来看去都差不多,这样的报道也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
2008年,我国南方发生雨雪冰冻灾害,贵州省开阳县一位纪检监察干部李彬为抢险救灾倒在了工作一线,网络、报纸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笔者急速赶赴贵州采访。采访中,除了了解他在灾难面前的所言所行,而且引申开去,深入挖掘他在平时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采用倒叙的方式,从“最后一个工作日”写到“抗灾一线的26个日日夜夜”,从“工作在纪检监察岗位的300多天”写到“34年成长历程”中,还原了他短暂而充实的一生,最后一部分剖析了李彬生命的价值,使得报道更加厚重而丰满。
从另一个方面看,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媒体的读者对象关注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媒体应根据各自的侧重点去采写本媒体读者对象最关注的内容。2012年年底,中航工业沈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因公殉职。作为一名纪检监察战线的新闻工作者,笔者在采写这篇报道时,不仅关注了他航空报国方面的事迹,而且结合刊物特点,深入挖掘了他作为一名大型国企的负责人,在践行廉洁自律,抓作风、带队伍方面的事迹,并将采访到的鲜活内容充实到文章中,得到了行业内读者的好评。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浅议如何做好手机报编辑工作
下一篇: 第四十九讲 标题的精当排列与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