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要从内容上向新媒体转型

2014-12-29 16:57: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新闻摄影要从内容上向新媒体转型

2014年7月24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登了王建华、郭青剑撰写的《新闻摄影要从内容上向新媒体转型》一文,他们认为:新媒体是由三个不同的方向来组成的,它包括新技术、新渠道和新内容。我们的照片如果能够赋予时代的精神,能够反映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内容和时代的走向,那就可以说它完成了新媒体的传播。比如我们读明史,它是纪传体的,是由个体的人物来组成的,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人的形象记录下来,那么他们一个个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我们对这个时代的印象。所以新媒体不见得一说起来就会让人想到对于传统摄影的冲击,对于传统的传播渠道的冲击,笔者认为新闻摄影首先要在内容上完成向新媒体的转型,才能够应对这样一个挑战。

基层报道新闻也要多接地气

2014年7月2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登了贾宣生撰写的《基层报道新闻也要多接地气》一文,他认为:近年来中央级新闻单位在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狠下实功夫,书写大文章,涌现出一大批广接、深接地气的优秀记者和接地气的精品新闻,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然而,一些市县级新闻单位的同志却自以为身子在基层跑,稿子在基层写,具有“走转改”的天然优势,自带七分地气,认为对自己再提“下基层、接地气”没啥意义。笔者却觉得,身居基层也未必就真正接通了地气。一是县市基层是对中央和省里相对而言,真正的基层还在乡里、村里、百姓家里、路边地里、群众心里;二是要接地气,不光看你身居何处,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融入群众,心系民情。如果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中,如果满足于跟领导调研,走马观花,在干部圈座谈,浮光掠影,是很难感受到地气的。只有真正放下架子,卷起裤腿,甚至沾上泥水,才能跟群众敞开聊,才能彻底打消采访对象的戒备感,老百姓才能把心窝子里的真心话、大实话、牢骚话毫无遮掩地掏出来说给你听。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摸到地气之脉,看到地气之举,听到地气之言,察明地气之情。因此,新闻工作者能把接地气的内容反映到新闻稿件的字里行间,写出老百姓心中的喜悦和感慨、忧愁和期盼,才能无愧于“人民代言人”的称谓,也才能在地气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