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后的故事比新闻更感人

2014-12-29 17:03: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晚报 卢 凯

六年前,当我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体验它所带来的荣耀与快慰的时候,对新闻工作的激情与执著便融入到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从那天起,我和我的同事们站在民生新闻的最前沿,不分春夏秋冬,无论雨雪风霜,每天穿行于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与最普通的居民打交道、做朋友,聆听柴米油盐中蕴藏的智慧,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分享他们的悲欢离合,记录下或平凡、或精彩的瞬间,而后敲打键盘,变身一个讲故事的人,为读者传递温暖和力量。第二天,当您手握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我们已经再度出发,为您寻找下一个“故事”。

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我和同事们深入到田间地头,穿梭于社区街道,早已成了家常便饭;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及时性,深夜赶稿、通宵达旦也早已司空见惯。细数采访、赶稿的日日夜夜,有做舆论监督报道时受过的委屈,有做爱心类报道时收获的感动,也有做深度报道时苦苦思索的不眠之夜……

写过太多别人的故事,今天我想写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去年11月,我和同事一同前往隰县龙泉镇刘家庄村,采访捐肾救子的母亲陈改萍。

当34岁的刘志兵被诊断患有尿毒症的时候,这个家庭所有人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轰然坍塌。动辄近百万元的治疗费对任何一个家庭而言都是天文数字,更何况一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民家庭。面对稀缺的肾源和高额的手术费用,陈改萍决定陪儿子在“鬼门关”走一遭,她要用自己的肾挽救病危儿子的性命。在她看来,家里不能没有劳力,这是唯一的办法!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肾移植配型成功!手捧检查结果,这微乎其微的概率让陈改萍喜极而泣。当然,她义无反顾地在捐肾公证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采访的时候,陈改萍的右肾已经在儿子体内工作了半年之久,那段经历并没有在她脸上留下悲伤,她像个孩子似地撩起外衣,摘肾手术在右腹留下的疤痕依然清晰。即使每逢阴雨天会隐隐作痛,但看着孩子脸色日渐红润,这个农村妇女显得异乎寻常的平静。

“只要能救孩子的命,当妈的干啥都愿意。”夹杂着浓重隰县口音的话不太好懂,但这句铿锵有力的回答我却听得格外清楚。

山城的初冬很冷,为了节省开支,陈改萍一家5口挤在一个房间。她告诉我们:“这样只用生一个炉子,能少烧一些煤。”为能够把钱省下来用在刀刃上,全家人想尽一切办法,即使刘志兵在太原检查、住院期间,陈改萍和儿媳妇也无暇顾及太多,每天都在病房打地铺。而刘志兵的父亲每天拼命干活,却只吃一个饼子。

采访中,陈改萍拿出精心保存的一个笔记本给我们看,那上面详细记录着一笔笔饱含温暖的捐助。原来,当她决定捐出自己右肾的时候,十里八乡的村民们被她的义举所感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温暖的爱心资助接连上演。即使从没打过交道的外村人也从四面八方赶来。

陈改萍将这些好心人的捐款认真记下,并开始慢慢偿还。“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的农民,谁家过得也不容易,这个债我们一定得还。”没有豪言壮语,但陈改萍的话掷地有声。

整个采访过程中,陈改萍都没有说太多话,更没有表达过多的情感,为数不多的几句话恰恰最能体现这位平凡母亲的无私、坚强和伟大。后来,陈改萍被评为“感动隰县十大人物”,着实让大家感到些许欣慰。

现在每每走在街上,当一个个素不相识的行人与我擦肩而过,我总是在想,他们或许就是我采访的众多可亲可敬的人当中的一位。正是这些可亲可敬的普通人,用他们的举止言行,潜移默化地感动着我,教育着我,让“正直”从来没有在我心中动摇。我庆幸的是,在许多人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之类的词来形容这个社会时,在许多人因为价值取向的偏差而变得玩世不恭时,我还能常常被这些普通人所感动,常常因为他们的精神和信念而泪流满面。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