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接地气的“三农”新闻

2014-02-14 16:14: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简承渊

“三农”报道如何真正地为“三农”服务,替农民说话,写农民看得懂的话,讲农民听得懂的理,一直以来是跑农口的记者不断探索的主题。如何做好?还需要从选题到采访,再到成文全流程细化。

新闻选题前期策划是关键

对于任何一类新闻媒介来说,生产出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是生存之本。新闻报道内容是否有深度?传播效果能否最大化?除了内容具有新闻价值外,更为重要的是前期选题策划,因为深度决定新闻的高度。

一般记者在得到新闻线索后,应迅速判断其新闻价值及第一报道点,并制订出报道方案,及初级策划案。在有效的时间里通过部门策划会、甚至编委会进行头脑风暴形成二次策划、三次策划,最终得到一个较全面的报道方案,为下一步采访、写作打下基础,一篇好的报道,是大家集思广益的成果。在选题策划过程中,我们应把新闻事件放在大背景下,给予详尽的解析,同时兼顾到事件的前因后果,大到新闻事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职业伦理,细到在采访中所要问的问题及采访方式和情感的运用。

作为一名“三农”记者,专业知识储备尤为重要

“三农”是一个大课题,牵扯范围很广。也就是说,农业的社会性决定了依附于它的农业新闻是专业较强的社会性行业新闻。“三农”记者如果没有充足的“三农”专业知识,难以做到厚积薄发。

比如日常报道中涉及农机、农技、农药、化肥、种子、土壤环境等专业知识,如果平时不学习、不积累,就很难做得有深度和专业,甚至会闹出笑话。另一方面,涉农的法律法规及各类文件,特别是这几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如果不把内容、精神吃透,记者在采写报道中可能出现理解性的偏差。因此,“三农”新闻媒体工作者只有认识到专业知识在日常报道的重要性,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强化学习,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拓宽新视野。

“三农”新闻记者的眼睛要向下看,要在田野上写文章

“三农”新闻记者的足迹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因此,“三农”新闻报道的视角要向下看,要关注农民的生活状态,从细微小事着眼,做到以小见大,特别是当下“三农”的热点问题,尽力做到有理、有据地把新闻报道出来,因为只有关注民生、民情、民意,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发现他们的新思想、新意见、新问题、新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三农”报道,从而扩大媒介自身影响力。

比如,春耕、三夏、秋收、冬管,是农民一年最主要的生产劳动。作为“三农”报纸,理所当然地要报道每一个时间段的农事。笔者认为,在常规“四季歌”的报道中,一定要带着发现问题和反映问题的态度进入到采访现场,应该从选题角度、问题深度入手,选择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进行报道。因为问题往往会被表面的成绩所遮盖,而问题又恰恰关乎“三农”工作整体推进与发展。

新闻报道内容应通俗易懂、人性化

在时政类的媒介新闻报道内容中,通常会看到在一篇报道中有大量的“领导指出”“领导强调”等词汇,通篇几乎一个套路、一种说教式的灌输。“三农”报道应避免此类文字出现,相反,如果能把这种报道通过案例、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以一种对话聊天式的方式呈现出来,老百姓可能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

在对今年“三夏跨区作业”采写报道时,笔者和跨区作业机割手们同吃同住,从河南一路向北走到山东、河北,共同生活了20多天,写出了十多篇稿件刊登在《农民日报》头版“三夏追踪记”板块。报道大部分完整记录了农民的语言,比如河南人的口头语“中”、语气词“咦”等日常生活的语言在纸上呈现。当农民看到记者采写的报纸时,连说看得懂、亲切。笔者的感受是,新闻报道的文字要有张力,但不是若干形容词的堆砌,要通俗易懂,有人情味,一篇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是不需要形容词的。另外在内容叙述上,尽量用短小精干的句子,一句能说明白的,尽量不要多写半句。相关专业术语的表达尽量用老百姓看得懂的语言表述出来,避免受众不知所云。

因此,作为一名“三农”新闻工作者,必须立足农业,面向农村,和农民保持零距离,怀抱向农民学习的态度,为“三农”服务,替农民说话,写农民看得懂的话,讲农民听得懂的理。同时,内心还应该具有专业的激情去从事“三农”新闻报道,让新闻报道生动活泼,具有鲜活的生活、生产劳动气息,文章充满画面感。 (据《中国记者》)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