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闻穿上漂亮的“文化外衣”

2009-08-11 17:16:00 来源:

我做记者时对外发新闻稿较多,新华社发了20多篇,《人民日报》6篇(另发20多篇评论),省部级和境外媒体约300篇,《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和香港《大公报》等许多报刊都用过我的稿件,其中有的还在新华社获了奖,有的被《人民日报》配了短评,有的被美联社、法新社、合众国际社转播。一个地市报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为什么能受到上级媒体和境外媒体的重视呢?除了新闻事实本身的价值外,我觉得还应给地方文化即永州文化记上一功。
写新闻都讲究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就是:新闻在哪里发生的?新闻发生地是个什么状况、什么情景、有什么让人关注的显著特点?为什么会在此时此地发生这个新闻?与这个新闻相关联的有哪些重要的人和事?回答了这些问题,你的新闻就写清楚了,也就有价值了。
在所有的新闻背景中,我一直认为文化背景最为重要,尤其是对外发稿。在本地发稿,你把事实原原本体写出来就行了,大家都知道你那地方。对外发稿,你若不把你那地方的特点写出来,全国全世界那么大,别人不可能清楚,不清楚就不会感兴趣。当然,这个特点必须与新闻事实能挂上钩。
我们永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潇、湘二水的源头,是世界瑶族的发祥地;这里有舜帝南巡的踪迹,有《永州八记》的遗址;有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故里,有狂草圣人怀素的墨池;有女书传人,有捕蛇者后裔;有李达故居,有陶铸丰碑;有驰名中外的九嶷山、阳明山,有饮誉神州的舜文化、柳文化……永州是一本书,文化灿烂,博大精深。我们在对外报道时,若能或多或少地把永州文化写进去,就无异于给新闻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给新闻贴上了一张醒目的标签和名片,新闻自然就会引人瞩目。
譬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人民日报》发的新闻稿《昔日:永州之野产异蛇  如今:捕蛇者大养其蛇》,就是这样写导语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在这个导语中,我把“柳宗元”、“《捕蛇者说》”等世人皆知的文化元素巧妙地揉进去了,新闻的可读性立刻大增,让人眼前一亮。
又譬如,1994年我在《经济晚报》第一版发的新闻稿《零陵桂林两地区尽消边界百年积怨》,开头是这样写的:“以‘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而闻名的湖南零陵地区,与‘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地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积极化解边际权属纠纷,尽消边界百年积怨,使两地区20多万边民化干戈为玉帛,描绘出了一幅‘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新时代画卷。”零陵美吗?桂林美吗?一句伟人诗词“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一句广告流行语“(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两句话足以叫你浮想联翩,心驰神往。
还譬如,2004年我再次采写永州养蛇一稿时,又把柳宗元请了出来,文中写道:“永州临近云贵,山多林茂,气候温和,适宜蛇类生长,蛇类资源多达70余种。一千多年前,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一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名闻天下。近些年来,永州捕蛇者后裔大做‘异蛇文章’,发展‘异蛇产业’,异蛇科研和异蛇开发搞得红红火火”。结果,这篇《湖南永州之野崛起“异蛇产业”》的新闻稿,很快被《经济日报》采用了。
给新闻穿上漂亮的“文化外衣”,新闻就会“美”起来,文化也会“亮”起来。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古国,文化氛围浓厚,新闻作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时刻都在汲取文化的营养,在受文化的熏陶、浸润、影响,同时又反过来传播文化、影响文化、促进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与文化就是一家,不可分割。在新闻写作中有意识地揉进鲜明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让文化为新闻作广告,让文化首先吸引编辑和受众的眼睛,这无疑是新闻报道的一条捷径,是一件事半功倍、一举双得的好事。
在不损害新闻的前提下,我们每一个记者,不妨在采访包里随时准备几件漂亮的“文化外衣”。文化是个框,你想怎么装就怎么装。当然装得好不好,就看你的本事了。一定注意,我们可不能把新闻写得干巴巴的。 (作者系湖南省永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蒋剑翔)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