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

2011-12-08 09:2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会议新闻稿,但写的是会议的一个侧面。写这稿时我刚进报社编辑部,才4个月,虽还未入门,却想写一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会议报道几乎天天都有,天天都是“本报讯”,莫说读者读着没味,自己写多了心里也会觉得烦。
比如写新闻,我不喜欢写“本报讯”,尤其是程式性的、呆呆板板的“会议本报讯”。只要有机会,只要条件许可,我总想来一点描写,写一点特写之类的现场新闻,总想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让读者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受到气氛,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我从当记者的第一天起就这样想这样做了,其实还在当通讯员时我就开始这样尝试了,我相信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别人同样也不会感兴趣,相信读者都是喜欢最真实、最有现场感的东西的。
我写《消灭荒山最后一会》,显然是对会议消息的一种“反叛”。这里没有领导人的“排排坐”,没有“指出”、“强调”、“要求”,有的却是“西瓜”、“饮料”、“电风扇”,有的是镇长吴宇富的“抱怨”,有的是林业局长“站了起来”,“手里扬着一份稿纸”,有的是细节,有的是现场描写,有的是掷地有声的表态发言。尤其是最后两段写道:这天天气并不热。会议开始时,永州市喜塘乡党委书记就将身边的电风扇打开了,而每个人面前的西瓜、饮料,却不知为什么,直至下午会议结束时还剩下许多。服务员问:“会还继续开吗?”“不开了。”有人答道。记者心想,这也许就是我区消灭荒山的最后一会吧!廖廖数语,一是会场的细节描写,一是记者的心里活动——很巧妙的一句议论,就把一个会议最不寻常的一面呈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意味深长、感慨良多。一个很短的会议新闻,后来竟在一个征文活动中获了一等奖,真有点让人受宠若惊。
我一直以为,现场描述是维系新闻真实性的一大要素。没有现场感的新闻,就像没有香气的花朵、没有奏响的乐曲、没有动感的电影镜头一样,很难赢得读者的信任,也很难征服读者。当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现场”所发生的一切细枝末节都“转播”给读者。但是,记者应当把最精彩的场面和最典型的细节再现给读者。穆青同志说,要用“望远镜头”与“广角镜头”写新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无疑新闻就会活起来、亮起来。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记者也会变得更加细心、更加聪明起来。高明的记者一般不喜欢给读者死板地叙述新闻,而会想方设法尽量地向读者再现新闻。

(作者系永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附《零陵报》1992年6月1日一版新闻稿:

消灭荒山最后一会

 5月31日,永州潇湘宾馆三栋会议室,一次特别的会议在这里举行。会场没有标语、横幅,桌上摆着西瓜、饮料,与会者神情有些紧张而严肃。他们是全区现存17个荒山大户的乡镇场及林业部门的负责人。
会议一开始,地委副书记孔宪访就鼓励大家解放思想,畅所欲言。他说:“你们是荒山大户,你们有责任,但责任不完全在你们身上。今天把你们请来,主要不是责备你们,而是想听听你们的想法、打算、要求,共商绿化大计。”
江永县千家峒乡乡长罗跃华坐在窗口边,第一个掏出心里话。他说:“千家峒作为旅游区,还有4000亩光膀子山,我这乡长感到难过。”他透露,早在5月初乡里已组织整地1200余亩。
江华沱江镇镇长吴宇富抱怨“会议开迟了”,他说,“消灭荒山就怕下死决心,6000亩荒山算什么呢?集中劳力打突击10天就可拿下来。”给人一种年轻气盛的感觉。
坐在记者身旁的永州市林业局长站了起来,他手里扬着一份稿纸,声音特别坚定:“我们三个乡镇立下军令状,7月10日请地委验收!”言简意赅,引起会场一阵震动。
这天天气并不热。会议开始时,永州市喜塘乡党委书记就将身边的电风扇打开了,而各人面前的西瓜、饮料,却不知为什么,直至下午会议结束时还剩下许多。服务员问:“会还继续开吗?”“不开了。”有人答道。
记者心想,这也许就是我区消灭荒山的最后一会吧!

蒋剑翔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