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增
新闻媒体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
在一个文明和健全的社会中,权力和责任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同时也是采用率极高的关键词。权力和责任是彼此相伴而生并且相承而行的,不负担责任的权力是极端危险的,没有权力的责任则是不牢靠的,这是周知的浅显道理。社会中的个体的人、个体的组织,概莫如此。
新闻媒体具有怎样的社会责任
鉴于中国新闻媒体制度及媒体性质的特性,中国新闻媒体的责任主要是定位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服务大局,配合中心;聚焦热点,反映民意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于舆论监督,则更需要积极和稳妥地把握政府重视、群众关心和普遍存在的选题三原则,在党的工作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各级政府部门着力解决的难点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做到有理、有据和有益。以舆论监督而著称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大约也有超过2/3的篇幅由正面宣传报道所构成。类似《蕉“癌”之惑》这样的节目,就是典型的服务大局、配合中心、聚焦热点、反映民意的事例,而类似“包子事件”这样的报道,则恰恰是应该汲取的惨痛教训和用以对照的反面教材。
深入实际,贴近群众;挖掘深刻,形象生动
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有其特有的规律。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提高引导水平,就是要致力研究传播规律,提高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艺术性,使信息传播更为有效,更加深入人心,真正做到群众喜闻乐见。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大众化,当然不能与主流新闻的娱乐化和边缘化画上等号。新闻娱乐化会严重地伤害新闻的公信力,悖离信息传播的根本规律和群众的真正需要。但新闻报道的严肃性、权威性并不妨碍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进行在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和处理。诸如在新闻报道中运用主题事实化、事实故事化、故事人物化等创作手段,使新闻报道或节目穿透事实表面以及画面的感官刺激和冲击,而直接拍打受众的心灵,也就是由表象而深入,将感性变理性。
认清自我,守土有责;价值评判,社会为先
信息是群众的第一文化需求,今天的社会已经走进了信息多源传播时代,新闻传播的规范就更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具体的社会控制问题。一方面,社会必须对新闻媒体有更客观的认识和相应的约束,而对新闻媒体而言,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就需要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中,对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做出正确的判定,首先从社会价值考虑新闻传播的可行性,突出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这是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源泉,新闻媒体只有承担起自己所应负的社会责任,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功用以及相对独特的追求。
【责任编辑: 】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2008报业前瞻
下一篇: “报业竞争中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