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消息中的细节描写

2008-11-01 11:02:00 来源:

邓 涛  刘继光
新闻报道是新闻机构所发布的,对新近发生和变动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访问记、小故事等多种体裁。其中,消息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通讯是报刊上大量采用的一种文体。据统计,消息类稿件占新华社每天播发的各类稿件总量的95%左右,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般认为,从表达上看,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表达比较灵活自由,而消息以叙述为主;通讯中的细节描写,比消息要多得多。但佳篇常从格外出。所谓“格外”,指在新闻写作中,不要拘泥于程式化、常规化的表现方法,要敢于冲破旧的框框,勇于创新。
巧用细节描写,能让消息增辉。所谓细节,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描写就是在概括地叙述中,进行具体的细节描写,三笔两划地勾勒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实地再现新闻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新闻事物的本质特征,使消息有血有肉,生动具体。
细节在消息中的作用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刘学渊说,当下不少消息的一大通病是枯燥、单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吸收通讯写作之长,加点细节,来点形象。笔者认为,消息中有了必要的细节,能发挥出如下各种作用。
其一,消息中有了细节,有助于增强报道的思想性。请看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开篇写道:“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2004年11月)30日下午走进北京一家医院与艾滋病人握手、交谈,用实际行动推进中国抗击艾滋病魔的斗争。”文中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是细节描写:
在医院的一小时里,胡锦涛胸前佩戴着象征爱心与关怀的红丝带,探访了两间艾滋病房。他一进病房,就主动伸手与病人握手,临别时又再次握手,祝他们早日康复。
患者们开始时还略显紧张。但当胡锦涛微笑着与他们聊起家常,了解他们康复情况时,患者们慢慢放开了。
以上细节表明的思想性:中国政府在艾滋病这一过去高度“敏感”的问题上有了历史性的态度转变。
其二,消息中有了细节,有助于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德新社报道《洋垃圾严重污染广东环境》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德新社广州(2006年)9月27日电】 “这里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镇之一,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这么说,”农民工李冷恩(音)抱怨说,“河水是黑色的,空气中弥漫着灰尘。我们处理的垃圾携带着各种病菌。人在这里吸进肺里的全是毒气。我担心我女儿不能在这里活下来,但是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留在这里,回到老家就没地儿打工了。”李冷恩抱着自己18个月大的女儿,在一堆苍蝇横飞的进口垃圾旁边接受了记者采访。
通过这个特写镜头,有力地证实,处理进口塑料垃圾供中国企业使用的垃圾处理行业,已经把广州南郊的连郊(音)从一个僻静小镇变成了世界垃圾倾倒场。导语中的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有力得多,更能令人信服,报道的可信性自然也增强了。
其三,消息中有了细节,有助于增强报道的可读性。正像一位老记者说的:“最好的写稿人总是把报道写成似乎可以摸到的有形物体。”实践证明,对新闻人物、场面的描摹,给读者以目击般的现场逼真感,可以提升消息的新闻价值,突出消息的主题思想。
动态消息《今天火车登陆海南》(2003年1月11日《中国铁道建筑报》)在这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如文中写的:“我国第一艘跨海火车渡船——粤海铁1号,像漂移的陆地,载着火车驶向海南。”“6级海风掀起滔天白浪,汪洋大海上不见一片帆影。渡般在波峰浪谷间行进,十分平稳,杯水不摇。吴邦国站在布满鲜花、飘扬彩旗的南岸栈桥上,临风而立,迎接渡船上岛。他满脸喜悦,似乎在对大海说:执政为民的共产党人彻底改写了海南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上千海南人涌向码头看热闹,一位老大爷挤进去又被挤出来,帽子都挤掉了,他嘴里喊着:‘让我再看一眼’。这时,一首《春天的故事》骤然响起,人们感受到‘铁龙渡大海,琼崖尽是春’。”

 

  

  【责任编辑: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