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平 肖俊
笔者认为,对消息中的形容词不应简单地否定。大量作品证明,形容词在消息写作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容词能使消息文字生动优美,增强可读性。
形容词运用到消息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文字优美,能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人,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比如会议、仪式和科研成果的报道,最容易写得索然无味,而出色的表达,会使消息变得有滋有味。
1987年3月14日,我国杰出爱国主义者、诗人、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的铜像揭幕式在武汉大学举行,不少新闻单位对此作了报道,其中《湖北日报》的报道《武汉大学举行闻一多铜像揭幕仪式》的导语堪称上乘之作:
昨天,晶莹似雪的樱花,给闻一多铜像揭幕式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氛围,当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揭开铜像上覆盖的红绸以后,闻先生刚毅深情的目光又投向了他曾执教的武大校园。
消息中“晶莹似雪”“肃穆庄重”“铜像上覆盖的红绸”“刚毅深情”等形容词,不仅使语言流畅贴切,还把记者所见所闻真实、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油然而生。这样的文字比起纯叙述性的文字来的确有趣多了。
2、 形容词能帮助消息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
在人物消息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形容词对人物肖像、动作、细节着力刻画,对深化新闻主题和真实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很有作用。
1985年新华社记者于磊焰、刘志权采写的消息《中国人的骄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第二自然段对袁隆平的外貌是这样描写的:
这位声震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皮肤黝黑,头发花白,古铜色的面庞上印着道道深纹,显得与他59岁的年龄不大相称。记者见到他时,他穿着一件浅色短袖衬衫,露出粗黑的脖子,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位满腹经纶的大专家,而言谈举止倒更像一个淳朴憨厚的庄稼汉。
“黝黑”、“花白”、“古铜色”、“粗黑”、“淳朴憨厚”都是一些相当普通又常见的形容词,但也正是使用了这些词,便栩栩如生地把袁隆平这样一位“从田野走向世界”的庄稼汉大专家形象展现了出来,读者更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袁隆平为科学鞠躬尽瘁、不辞劳苦日夜忙碌在田间的崇高精神。
3、 能巧妙地传递某种情感和引导受众的认知。
新闻都是经过选择的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因此,记者在报道某件事情、某个人物时,总不可避免地要带着一定的主观情感和倾向。有些消息的内容涉及到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或是那些容易被忘却而又是不该忘却的重要问题,在报道事实时,除了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外,记者还应给受众以启示和引导。
请看获第三届全国现场短新闻一等奖的消息《“战士永远是和平的使者”》的导语:
请再看一例:“ 昨天,一场纷纷扬扬的春雨,泪水似地撒落在银河革命公墓公安坟场的烈士墓碑上,令近在咫尺的豪华墓园与黄土一堆的烈士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扫墓者不禁为之心碎。” 这是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中获二等奖的消息《寂寂烈士坟 纷纷春雨泪》(原载1997年4月5日《广州日报》)的导语,它报道了一个许多人都见到的又不以为然的社会现象: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商业利益的驱使,烈士陵园、烈士公墓被荒芜,烈士墓已是堆堆黄土。导语中的几个形容词通过对场景的描写,渲染了现场强烈的反差,容易引起人们对这种现象的关注。
共2页 当前第1页 1 2 【责任编辑: 】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人物通讯开头“十一法”
下一篇: 第二讲:新闻五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