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开头“十一法”

2008-11-01 11:5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接上期)八、悬念型开头,悬念系挂念之意,指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
《南方都市报》2003年4月25日刊发的《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作者:陈峰 王雷),开头抛给众读者的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悬念:
孙志刚,男,今年27岁,刚从大学毕业两年。
2003年3月17日晚10点,他像往常一样出门去上网。在其后的3天中,他经历了此前不曾去过的3个地方:广州黄村街派出所、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和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
这3天,在这3个地方,孙志刚究竟遭遇了什么,他现在已经不能告诉我们了。3月20日,孙志刚死于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广州市脑科医院的江村住院部)。
他的尸体现在尚未火化,仍然保存在殡仪馆内。
如上人物报道由于所报道的新闻事件较为曲折或具有一定的戏剧性,记者在写作时,从新闻内容的实际出发,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然后用事实予以解释,揭示结果,解除悬念。
九、肖像型开头,此类开篇法在一些小通讯中尤为常见。一篇《民主是个好东西》让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博士,成为2007年度我国最耀眼的政治学者。在当年12月27日的《南方周末》上,《俞可平:大言不希声》一文的开头:
48岁的俞可平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不是著名政治学者的睿智,而是看起来远低于年龄的面庞。“好年轻”。一些人描述第一次见到俞时都这么说。
这种印象在十多年前甚至更让人吃惊一些。1990年初,在中央编译局做副研究员的俞可平去北大找一位师弟。事后有人转告此人,“刚才有个高中生来找你”。
记者为主人公运用描写手法作文字画像,恰似一幅肖像画,使之更具立体感;“瞻言而见貌”,读者因而能观其形而识其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学者官员俞可平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第一印象。
十、散文型开头。新华社著名女记者赵兰英有关上海文化名人的通讯在中国新闻界享有盛名,她的代表作之一《送巴金》,开篇即亮出了“散文笔法”:
满墙的中国结,飘逸的红灯笼……一切还是那么鲜亮,那么耀眼。然而,这一刻:2005年10月17日19点零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问红尘,何久存?无也,无也!
我国新闻宣传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穆青同志对“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推崇备至,他认为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好的传统,充分吸取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
十一、直接引语型开头,由说话看出人来。古人云:“言,心声也。”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学者们则称:直接引语会使新闻增加色彩,提高可信程度。较近的一个个案,2008年5月1日《人民日报》上的《好人杨丽——记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杨丽(上)》之开头部分:
“杨主席,我这次来,就说三句话:第一,您不能老;第二,您不能病;第三,您不能退休,因为,我们工人需要您!”
在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人,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只为亲口对杨丽说这么一句话。
干了33年工会工作的杨丽,顿时泪流满面。
报道新闻应该进行“展示”而非“陈述”的定律就是:必须把直接引   语写入新闻的重要部分。美国新闻业者也普遍重视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直接引语。在美国新闻界,记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热衷于直接引语的采访和使用。   (据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