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谁家更抢眼

2008-12-11 15:4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届奥运会,在运动员带给我们赏心悦目的体育盛宴同时,各路媒体也给我们捧上了多姿多彩的新闻大餐。在全球瞩目的2008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国内各媒体像运动员一样,又一次展开了一场新闻大战。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篇报道时效再强,角度再新,文字再漂亮,假如标题不抢眼,很可能前功尽弃,不被读者所关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新闻大战,也就是标题之战。同一件新闻事实,各大媒体报道所用的标题,很少有一模一样的。这说明家家都在力求标出新意,力求高人一筹。同时,这也为我们广大读者特别是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欣赏和比较的机会。
巧借姓名做文眼
在报道中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刘春红夺得69公斤级金牌时,一些报纸就借用她的名字作标题。比如《北京日报》:
引题:6举5破世界纪录  领先亚军31公斤
主题:昨日举重场  独自舞春红

再看《人民日报》:
引题:六次出场五破纪录
主题:刘春红卫冕气势如虹

在男子双人跳水3米板决赛中,中国运动员秦凯/王峰夺得冠军。《新华每日电讯》的标题是:《“秦王”组合延续“梦之队”辉煌》。《北京日报》的标题是:《三雄争霸“秦王”一统》。同样用“秦王”二字,比较一下,还是后者标题更简洁、明快,更有韵味、有气势。
同样在跳水项目,8月11日,中国年轻组合林跃/火亮勇夺男子双人10米跳台冠军。《新京报》的标题是:《“跃亮组合”10米台强势夺金》。由于这一天男子举重运动员张湘祥和女子举重运动员陈艳青,分别夺得各自项目金牌,《北京日报》巧妙地把三枚金牌获得者的名字组合在一起作了一个标题:《“跃•亮”闪耀  “湘•艳”并举》。“跃亮”借月亮的谐音,“湘艳”借香艳的谐音,构思独特,很有新意。
《新京报》在这方面颇得要领。他们在报道邹凯连夺三枚男子体操金牌,平了李宁一届奥运会拿3金记录时,标题只用了4个字:《邹凯  奏凯》。“邹”和“奏”相对,音同字不同,既巧妙,又把“用最少的字标出新闻事实”这一作标题的基本原则贯彻到极致。
《解放军报》有几个把名字作入标题的例子,也很不错。如报道李小鹏在男子体操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鹏”程万里》;报道何冲夺得跳水金牌:《“冲”上巅峰》;报道小将邹凯勇摘男子体操单杠金牌:《“凯”歌高奏》;报道徐佳实现中国选手在奥帆赛场零的突破获铜牌:《海上传“佳”音》。这几个标题也是比较传神的。
《中国青年报》把几项赛事夺冠的中国选手邹凯、李小鹏、陆春龙、何冲的名字,分别放在一个对联式的双行题中,也颇有创意:《单奏“凯”双飞“鹏”  体操完美谢幕  前腾“龙”后猛“冲”  蹦跳成功登顶》。单奏“凯”,指邹凯单杠夺冠,双飞“鹏”,指李小鹏双杠夺金,前腾“龙”,指陆春龙获男子蹦床第一,后猛“冲”,指何冲获3米板跳水冠军。如同一副对仗讲究的对联,用大黑字体放在头版头条,十分抢眼。
女子举重运动员陈燮霞轻松夺冠,也被一些媒体把名字作在标题上。如《人民日报》:《中国首金——举若轻重陈燮霞》。《中国青年报》写陈燮霞的成长之路:《沙里淘金霞满天》。
《新华每日电讯》作的陆春龙获蹦床冠军的标题,也挺有新意: 《“春”风今得意  潜“龙”终在天》。《人民日报》把陈忠和领衔的中国女排与郎平领衔的美国女排对决,称之为:《“和平大赛”扣人心弦》。《中国青年报》把陆永夺得举重金牌称之为:《勇哉,陆永》!而《北京日报》则称之为:《“陆”地拔出  重级别首称雄》。《北京青年报》把廖辉夺得男子举重69公斤金牌称之为:《出人意“廖”  一举成名顿生辉》。(石佩川)(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