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第13期)巧用比喻出亮点
比喻,是让新闻标题鲜活、生动最常用的手段。不论是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还是社会新闻莫不如此。体育新闻用比喻作标题,有更广阔的空间。
《新京报》报道43岁的乒乓球选手佩尔森4:1战胜40岁的普里莫拉茨,标题是:《“黄忠”胜了“黄盖”》。多么生动贴切的比喻。
美国射击运动员马修•埃蒙斯,重演上届奥运会悲情,再次与金牌擦肩而过。请看3家报纸用不同的比喻报道此事。
《环球时报》:“雅典魔咒”击中埃蒙斯
《北京日报》:马修再摆雅典乌龙
《中国青年报》:上天也嫉妒的倒霉蛋
对比“雅典魔咒”、“乌龙”、和“倒霉蛋”,笔者认为第一个比喻较深刻,第二个比喻较准确,第三个比喻则显得有点贬损。
牙买加短跑选手博尔特,神勇夺得最受世人瞩目的百米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媒体使用了大量赞美性的比喻词。《人民日报》:《9秒69!博尔特在飞!》;《中国青年报》:《飞人之争 鸟巢上演生死时速》;《北京日报》:《“牙买加闪电” 划过百米终线》。“飞”、“生死时速”、“闪电”,这些比喻力量十足,充满动感,即使没到现场眼看为实,也能从标题中感受到国家体育场里那股神情激昂、热血沸腾的气氛,脑海中浮现出博尔特如飞人、似闪电,在百米赛道上一划而过的情景。试想,假如不用这些比喻,只是简单地表述新闻事实:“博尔特获得百米金牌”,读者的感受会完全不同。
刘翔右脚跟腱伤重退赛,是各报争相报道的热点新闻。《新京报》的标题是:《飞人折翼》。《中国青年报》的标题是:《“上海特快”退出赛场黯然失色》。两个标题各有所长。“飞人折翼”简单明快,一目了然。翅膀断了,当然飞不起来了,比喻很准确。“上海特快”退出,则包含的信息较多,既告诉读者刘翔是上海人,也告诉读者刘翔退赛所产生的影响。
同样报道刘春红三破世界纪录夺冠,《新华每日电讯》在标题中用的比喻是:《力拔山兮》。《新京报》用的比喻是:《地球引力消失》。都把刘春红的巨大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北京日报》用《仲满,一剑划开新纪元》,表现中国击剑运动在历来为欧洲人统治的项目中取得的历史突破,一点也不过分。
《新华每日电讯》用《举重柔道成中国掘金“老黄牛”》,形容这两支运动队所以取得如此骄人战绩,就缘于他们平时不怕苦不怕累的默默耕耘,十分恰当。
《中国青年报》用《中国女柔大级别 推不倒的万里长城》,借佟文夺冠,来表现中国女柔在这个项目上的优势,更增添了我们几分民族自豪感。
《新华每日电讯》用《中国体操女团登上世界之巅》,来表现中国女子体操在面对欧美强手如林的情况下,首次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亦不为过。
《新京报》用《九零后“举子”中状元》,来表现18岁的举重选手龙清泉勇夺56公斤级金牌,这一比喻颇有新意。而《中国青年报》报道龙清泉,更有了一个大胆的比喻《“国产穆特鲁”横空出世》。穆特鲁原为土耳其举重选手,号称举重神童,驰骋举坛多年鲜有败绩。把龙清泉比作穆特鲁,虽有过誉之嫌,但对于初出茅庐就取得如此战绩的龙清泉来说,也不乏是一种激励。(石佩川)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贾亮】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新闻导语写作要有动态意识
下一篇: 第十讲:消息的导语、主体、结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