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尝试引导通讯员改变传统思路,以更加清新的写作方式让读者一口气读下去。为此,自2007年1月起,人民公安报开设《人物》版,由本人任责编,选稿理念为16个字:“故事鲜活、角度新颖、语言有趣、形象亲近。”用故事刻画人物,用细节打动读者,读者评价良好。笔者结合策划编辑50余期《人物》版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人物通讯写作如何出新?
(1)先将采访对象视为普通人。每一篇人物通讯从动机上说肯定有它的引导方向,但因篇幅所限,就不可能泛泛地写,只能从一个侧面入手。我一直提倡通讯员不要人为地对其拔高,可先将其视为普通人,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侧面写最能出彩。
(2)提倡口语化,增加可读性。我们设立《人物》版,就是要让事实和细节说话,无论这个人的事迹是伟大还是平凡,一定要让人觉得这个人与我们很近,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读起来自然会有一种亲近感。
(3)写作角度新颖,叙事方式出新。我们试图通过《人物》版,引导作者写精彩故事、写感人细节、写现实场景,以这样的“透过故事看人物”,其人其事就自然而然地印在读者脑海里,这肯定比传统的写作方式更鲜活,宣传效果也就自然更好。
二、写作时从哪些细节入手?
稿件的优劣没有固定的判断标准,几乎全在于编辑主观判断。但通讯员们都听过这样一句流传于新闻界的法则:“要想稿件打动读者,首先要打动编辑。”怎样才能打动编辑呢?有多种因素,但笔者认为细节是首当其冲的,下列细节必不可少。
(1)好标题是编辑的第一印象。对于编辑来说,标题是第一印象,其意义就好比相亲时互看对方的第一眼,成与不成,内心里已有了八九分判断。一个好标题,当然要求不落俗套且鲜活易懂,比如《雷教导员有件旧棉袄》、《所长天天拍DV》、《铁齿铜牙棒小伙儿》、《守望南京长江大桥40年》等。
(2)故事性语言更生动。既然是讲人物故事,就不宜使用公文式的语言,可以借鉴大众喜闻乐见的评书形式,开门见山,平铺直叙,作者权当是一个导游,让读者跟着你走。整篇可以讲一个完整故事,也可以在同一个主题下将二三个相关小故事串起来,使这个人物更加鲜活。
(3)故事细节一定要突出。我们跟人说话时总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而细节就是人物通讯的眼睛,编辑看的就是这个。可能你要宣传的人物有很多事迹要写,那就需要作者提炼一下,围绕中心事例,哪个故事最精彩就写哪个,把你认为最精彩的细节放大,比如交代背景、主题事例、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等一定要写实写活。
(4)公文材料只作参考,不宜将其改写。材料只能作为新闻线索或者素材,将材料改写成人物通讯,无论如何也鲜活不起来。笔者始终有一个提议:作者在写作人物故事时,一定要与主人公面对面采访之后再写,这就好比“随警作战”,现场感更强烈。基层通讯员大都与主人公长期共事,对其人其事相当熟悉,再加上面对面交流之后,这个人物的形象一定在脑海中完整地储存起来,不妨趁热打铁,把印象最深的故事片断赶紧写下来。
(据《中华新闻报》)
【责任编辑: 刘静】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走出时评“同质化”的困惑与困境
下一篇: 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