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2008年我从事教育新闻的报道以来,就在同教育局、各学校以及一些专家的交往过程中,反复听到了“课改”这个词,还参加了几次关于课改的教研会。但是,在实际的采访中,几乎没有看到我想要看的课堂,一些学校生搬硬套教学模式,死板而缺乏生气,无法让我产生报道的冲动。就在2010年8月,临汾一位资深的老教育专家找到我,说山西师大的“生本”课堂搞得很不错,他看到了课堂教学的曙光。听了此言,我心头一动,“想知道李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尝”,到师大实验中学看看。
没想到,这一看,让我确实产生了“触电”的感觉。课堂上同学们表现活跃,小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阶段,每个小组都派出一名代表“讲课”,声音洪亮,板书很好,有的甚至是妙语连珠。我细心观察同学们的表情,有激动、有喜悦、有探询,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学生都在动,以前上课的死气沉沉、冷漠厌学没有了,看得出课堂上确实是他们做主,因此学习有了积极主动性。我环视教室一周,墙壁上、黑板上,励志的话语、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看就出自于学生的手笔,在这样的气氛中,又怎能让人不生发拼搏奋进的力量?
我很高兴,一连观摩了四节课,又拍下了不少好照片。当晚,我向晋军校长发了一个短信,大意是“看到母校的新课堂,我非常激动。这确实是以生为本的课堂,确实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确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第二天,晋校长早早就来到学校见我,我们一起看了两节课,参加课间操活动之后他接受了我的采访。课改的前因后果清楚了,我在该校的课堂里差不多“泡”了两个多月,之后写出了《课改攻坚:从教到学的本质改变》,把对新课堂的见闻、认知以及课改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度阐述。刊发后,学校很满意,教育界人士很认同,并且引发了推进新课改的热潮。当时,曲沃实验小学的校长发来信息说,看到你写课改新闻,我感到像我们这样探索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不再感动孤独。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坚定了我继续写下去的信心。
此后,新立中学的校长又找到报社有关领导,想写写他们学校的课改。我又一次投入该校中,对课改、新课堂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知道了这表面“活跃”的背后是一个艰苦的发动过程,有许多细节和规则要把握好,课堂背后才是真正关注的课题。因此,定期收看中国教育报道、读中国教育报和一些专家的著作成为我业余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有的人对我说,你写的课改太专业了;还有的人说,你写那么大篇幅、费那么大劲图什么?我以为,既然有幸做教育新闻报道,就要做好、做细、做扎实、做出成效,要真正沉下去,写一些教育人关心的焦点课题,写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只有这样,我们的报纸在教育人中间才会有广泛的影响力,在读者中间才会有深度的公信力。在实际采访中,我给自己规定了三个“不写”:不了解的不写、没有认同的不写、未经深入思考的不写;同时,给自己规定了三个要“写”:值得一推的要写,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要写,让人有所启迪、引领方向的要重点写。
科教文化周刊 郭璞
【责任编辑: 刘静】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我做副刊编辑工作的一点体会
下一篇: 救助许香香相关报道的体会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