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养殖场里,鸵鸟们悠闲自在地行走、吃食,供不应求的鸵鸟蛋备受消费者青睐;孵化室里,一个个小鸵鸟正在破壳而出;工作室里,回收来的鸵鸟蛋被雕刻成形式多样的艺术品……春日时节,走进蒲县黑龙关镇武家沟村,村民宋风明的鸵鸟养殖场里不时迎来参观的游客和前来购买产品的消费者。
近年来,在武家沟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鸵鸟特色养殖产业为这里带来了显著变化。宋风明不仅圆了自己的鸵鸟养殖梦,而且通过养殖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增收。
圆了特色养殖梦
“我一直有个鸵鸟养殖梦,曾经由于资金、场地等原因限制,一直难以实现。”宋风明谈起鸵鸟养殖时感慨道,“近年来,在武家沟村‘两委’的帮助下,成功建起了养殖场,让我特别欣慰。”
2012年,经过外地学习培训,宋风明信心满满地开始了自己的鸵鸟养殖。当时,他养殖的是非洲鸵鸟,由于资金有限,只养了10余只。因为数量少,没有形成规模,即便鸵鸟蛋不愁销,但是经济效益有限。坚持了两年多后,最终卖了鸵鸟,另谋出路。
近年来,武家沟村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鸵鸟养殖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效益。2024年4月,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村集体入股的形式,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了养殖场、办公用房、孵化室,购置了孵化设备等,开展鸵鸟养殖,圆了宋风明的养殖梦。
经过投资建设,养殖场现有鸵鸟100余只。今年2月份开始孵化的120余颗鸵鸟蛋正在变成一只只破壳而出的小鸵鸟,目前已有20余只小鸵鸟成功出壳。宋风明的鸵鸟养殖产业也迎来了新希望。
雕刻带来新收益
宋风明养殖的是鸸鹋,这是世界上第二大鸟类,也是澳洲的特产,又被称为澳洲鸵鸟。鸸鹋蛋营养价值高,蛋壳为浅绿色,不仅坚固耐用,而且非常漂亮,精心雕刻之后的鸸鹋蛋还是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工艺品。宋风明的妻子崔金凤就是一位有着10多年雕刻经验的手艺人。
走进崔金凤的鸵鸟蛋雕刻工作室,她正手拿雕刻刀,仔细对鸵鸟蛋壳进行雕刻,通过镂空、彩绘、浮雕等手法,将鸵鸟蛋壳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
“我是2012年在北京学的鸵鸟蛋壳雕刻技术,当时就想着把自家养殖的鸵鸟蛋壳进行雕刻后销售,增加一份收入。”崔金凤介绍,“能够进行熟练雕刻后,有不少人前来咨询和购买,但是由于那时养殖没有形成规模,我也放弃了自己喜爱上的雕刻艺术。”
鸵鸟养殖场重新建成后,崔金凤也特别高兴,她又重新拾起了自己喜爱的雕刻。每有消费者购买鸵鸟蛋时,宋风明夫妇都会告诉消费者如何破壳,如何食用鸵鸟蛋,并告诉他们回收蛋壳的相关事宜。
在工作室的蛋雕展销柜上,镂空雕刻的十二生肖惟妙惟肖,令人爱不释手;浮雕的福、禄、寿、喜等文字及图案构思精巧,相映成趣;彩绘的各类山水、花卉等图案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鸵鸟肉、蛋可以食用,鸵鸟蛋壳可以用来雕刻,鸵鸟毛可以做成羽绒、扇子、装饰品等,鸵鸟粪是上好的有机肥……在宋风明夫妇眼里,鸵鸟全身都是宝。
带动群众共致富
“随着鸵鸟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的玉米、苜蓿等食材数量也随之增多,在自己种植的同时,还需要从周边群众手中购买。”宋风明说,“随着鸵鸟养殖数量的增多,将会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共同增收。”
为了做好鸵鸟蛋孵化工作,宋风明购买了智能化孵化机,既提高了孵化效率,又降低了人工孵化成本。孵化出的小鸵鸟可用于扩大养殖规模,多余的小鸵鸟则销往北京、石家庄、山东、广州等地。
“一颗鸵鸟蛋可以卖到180元左右,鸵鸟蛋很受消费者欢迎,一直供不应求。”宋风明说,“鸵鸟一般三天产一颗蛋,产四五颗蛋后会休息几天。”
“鸵鸟养殖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了群众增收,而且还有很大观赏价值,进一步丰富了我们村的旅游产业内涵。”武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香香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鸵鸟养殖规模,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开发鸵鸟载人、鸵鸟赛跑等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并通过养殖、种植和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