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录,山西临猗人,是1980年加入中国美协的著名画家、山西师大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高校美育研究会理事。综观他的画展,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履行“笔墨当随时代”的实践者。他总是把自己的艺术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紧地在一起。他功底扎实,涉猎油画、国画、壁画、、画、陶艺等多个领域,而且在反映社会生活上、对各个时期人们的思想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早在艺术中专求学时,处女作《打场》发表在《陕西日报》副刊,曾经轰动一时。参加工作以后,他在国家每一段历史发展进程中,总是以画家的独特眼光,以极大的生活热情,密切关注着人民命运的重大转折,注视着新生事物的闪光点,紧跟时代的步伐,相继创作了革命战争题材油画《红军东 渡》,周总理关怀植棉模范吴吉昌的《春雨》、《倔强的生命》,以及表现全国供销战线一面旗—— —寨疙塔供销社《货郎担》《深山春来早》《心不离庄户人》等,之后,《女拖拉机手》《打工妹》《农民工》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佳作相继问世,其中,油画《黄河恋》、国画《绿云》和《烽火台下》等入选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并获山西省美展特别奖。张德录先生在《红旗》《美术》《文艺研究》《黄河》《美术观察》等权威杂志发表作品,作品多次出展美、日、法等国,尤其是陶艺《古城堡》入选1987年《中国文化大展·陶艺展》之亚洲巡回展,由文化部代表国家收藏。
张德录是一位扎根于生活厚土的艺术家。他总是把自己的生活同艺术紧紧紧在一起,把生命、灵魂融汇在艺术之中。他坚信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生活又成就艺术的信条。他经常深入基层,一遍遍地接受农村生活的洗礼,即使在年近古稀、身患重病、、行困难的情况下,还坚持黄河沿岸采风三年余,画了数以千计的速写稿。
这时期的作品,出现了一个重大嬗变,即中西绘画思想和绘画方法的自然结合、学院体画风与民间木版画风的有机融合。如《华夏神话系列·土地神、五岳大帝、灶神、满门增福》等既具有明显的民间年画韵味,又不失中国画传统,其构思更加新颖,思 想更加深邃,笔墨更加老到,手法更加放得开,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
张德录是一个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尤其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不少人身心浮躁,急功近利如影随形,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不时坠入金钱狂舞的漩涡里而不能自拔。而张德录却坚持艺术家的良知与道德操守,牢牢把守着艺术生命的关隘,坚守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不为身外浮名所累,不被蝇头小利所困,何其难能可贵!张德录是根祖文化勤奋的探索者。晋南是尧舜禹的故乡,是人类根祖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民间艺术之源头所在。反映人类繁衍生息的吉县柿子滩上古先民的岩画《创世故事》《孳生化育》《抓髻娃娃》《人之初》《命根子》《石破天惊》、画师之祖敤首、乐师之祖师旷、明君帝尧、舜耕历山、禹王锁蛟、、祖山景……都在他的笔下有着生动迷人的展现。
张德录是农民的儿子,是喝黄河水长大的,是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画家。作为黄河画派的领军人之一,他始终没有忘记人民画家的历史责任。黄土高原那山峁沟壑、羊肠小道,那传统地窨院、石板路,那石磨、纺车,那农家小院的门楣窗棂、槽头井台、鸡窝马厩………不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黄河两岸的战争与和 平、生产与建设、民情风俗、晋商延续故事,都在他的笔下熠熠闪光。黄河题材画成了他久画画衰的内容,《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飞瀑》《黄河穿越》《黄河晨韵》《黄河牛阵》《黄河谷》《黄河子孙》………画常新。
张德录是一位卓越的美术教育家。1990年,他从地区展览馆调到山西师范大学,全身心地筹建艺术系(师大美术学院的前身)。“张德录教授更是亲身经历了现代山西美术历程的全过程”(董其中语)。而今年届七旬,可谓弟子三千,桃李满山。退休以后,他仍然以超常的挚爱、洞悉和灼见,把毕生的艺术生活经验、积累的宝贵资料整理出来,编辑出版了图文并茂的煌煌巨著《山西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版与范晓杰、张莹合作)。这部倾注了画家从艺50年心血的巨著,填补了山西美术史的一个空白。画家深有体会地把这称为“从人生时空隧道穿越艺术的历史隧道”的一部浩瀚工程。
彩笔飞虹大河上,周公撑伞看苗时。
佳作篇什织韵语,宏伟画卷留史诗!如今,人品、艺品俱佳的张德录先生从这个“隧道”里一路走来,虽是风尘仆仆,却依然风采照人。他的画和这部书,将引领人们在“艺术隧道”里共享这无比美好的艺术成果。
作者:宋希祥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卫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