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张春茂的评论文章:
宋希祥先生做指画,我见过几次,第一次是在2008年5月为汶川大地震举办的书画义卖活动中。
那手掌一挥,老梅苍枝;指尖挑时,兰草迎风;指头落处,寒梅凝香;指稍点时,鱼鸟成趣。那指、那手,那腕、那肘如有神助,或重抹、或轻提、或勾、或挑、或转、或旋……只做了几个动作,便顿觉新奇。虽不是浓墨重彩现于白宣之上,眼下却能遍呈现出万相气象。
宋希祥先生初作指画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红枣之乡永和县采风归来之后。时隔多年,一老熟人提及,言谈宛如昨天。
书画界人士在永和采风笔会,酒宴过后,笔墨上来,众书画家相互谦让,不肯首先亮相。这时宋希祥从众人堆里走了出来,众人看时大吃一惊。知道他有写妙文的本事,却未闻有做画技巧。众画家瞠目之际,宋希祥已是成竹在胸,挽起了衣袖,以手代笔,指掌落处浓墨变作铁枝,指尖勾勾枣叶密密好繁茂,指头点点红枣累累满枝头,再轻勾慢挑,黄土地、大山沟丰收的景象便跃然纸上,众人无不叫绝。
掌声起时,宋希祥微微一顿,拿起一根老笔,如农家打枣时哗哗落地一般地写起字来。众人都紧凑了身子,瞪大了眼睛,仔细读着画上的题词落款。词读完了,全场爆发出更热烈的掌声。这一次是为他的文采而惊叹,为他的书法而叫绝。
“永和遍地都是宝,铁枝摇落红玛瑙”。
这题词叠韵明快,比喻贴切,文中“遍地”为“宝”、“铁枝”映“红”,“摇落”“玛瑙”永和枣。细细读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虽称不上千古绝唱,但细品慢嚼若民谚而朗朗上口,感觉却是很爽。只可惜,我不曾亲见,但听曾经所见的熟人今日说来,仍满脸春光,其喜、其惊、其叹、其述,如当时一幕眼前重现。述者洋洋洒洒如美酒豪饮,闻者津津乐道若佳酿细品。
此后,宋希祥深研细究,摸索探求,披星戴月数十载,荣誉获得不少,头衔也时有增添,指画技艺与日猛进。宋希祥画鸟、画鱼、画墨竹、画兰草,画钟馗,画儒士,画僧道,画山水,天地万物无一不在他指下显现出鲜活的生命来。画得最多的却是梅花,日久天长,那梅花便挟有傲雪的精神和风骨,亦交织翰墨的梅香和冬韵。近年来,他又迷上画佛、画菩萨。宋希祥画佛亦深谙佛学,心怀慈悲,仁厚而德高,胸中常怀济世之情。汶川地震,宋希祥奔走于临汾书画界,行迹于广场街头,联系红十字会,组织邀请书画家义卖作品捐助灾区。报纸赞其义行,电视夸其善举,一时间平阳大地广为传诵。义卖作画时,宋先生挟诗思于笔墨之端,融激情于书画之中,其画有血有肉,有风有骨,有情有韵,观者无不赞叹。此时的画作,其佛垂泪感天动地,其梅苍劲催人奋进。他将一腔热血倾于汶川,把一股暖流送进灾区,也留下一种感动给尧乡儿女。
宋希祥多年作画,画风已自成一家,名扬平阳故土,声播三晋大地。荣誉不必细谈,证书不屑多说。而宋先生不喜人夸,不自卖弄,悄悄地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书画展览,不谋媒体登报播放于电视。倒是常有媒体记者慕名登门拜访,探访这一独特的绘画艺术,录制电视节目。推脱不过,电视里便播放了介绍宋希祥指画艺术的专题片,报纸上也有了介绍他指画的专题文章,街头巷尾有人热议,茶余饭后有人探讨,一时间宋希祥的名字更是广为人知。宋希祥早有名声,是在书画圈内而非圈外,其画作因多求精而非求量,亦常效法古人毁昔日旧作,也自省而精研细磨,画作便神韵独具。其指书有独到之功,其词句皆出肺腑细酿而成,渗透世间哲理,融有人生感悟,有独一而无二、别出心裁之美,因而索其字者亦甚众。索其字者以酣畅为之乐,求其画者则以宝而称快。其画作融书法艺术、诗词古韵、指画技法于一体,慢慢品味,其神其韵令人由衷赞叹。
宋希祥善为文,好书画。上中学时常一边走路一边背诗,书画天赋彼时已初露锋芒。后来虽因国家自然灾害(当年艺术院校突然暂停招生)无缘进入高等美术院校深造,但他对书画艺术一直孜孜以求,在山西大学求学期间,认识了一批像苏光、董其中、赵望进、杨吉魁、宁积贤、范金鳌、冯向杰这样已是名声大噪的美术界朋友,对其后来研习指画多有帮助。往后的多年中,宋希祥无论在机关作职员、在报社当总编、还是在艺校任校长,抑或是退休赋闲,一直未放弃他的指画艺术。常有索画者登门拜访,宋希祥就挥指泼墨,乐而为之。一友人曾在临汾日报社一纸篓中得宋希祥的一幅揉皱了的指画,展开看时,画的乃一墨荷,那荷高高低低只几叶,却错落有致,风韵别具。墨荷虽无题款署名亦无黔盖印章,拣起来仍爱不释手。那荷高者袅袅娜娜如靓女窈窕,低者羞羞答答若芙蓉出水。衔接高低者乃风也,清风徐动,高者或轻扬或微垂,低者依然如是,将那空缺之处弥补得恰到好处。友人观之常赞其灵动之美,我却夸其韵味之长。那墨荷不媚不妖,浓处醉人,淡处飘香,静观常入佳境,悠悠然便不由自主地咏出宋•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佳句,诵出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段落,心喜而身畅,神怡而胸阔。
看宋先生画作,我只美哉其中,乐哉其中,醉哉墨荷里。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关智勇简介
下一篇: 洪洞原平 “书画联展”翰墨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