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主研发的红外测温枪正式组装完成,经过反复测试,与目前正在使用的测温枪相比,不仅性能稳定、数据精准,而且能有效克服普通测温枪低温环境下无法正常使用的缺陷。”2月15日,太原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院长、微纳系统研究中心负责人桑胜波告诉记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太原理工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在安排好防控、教学工作的同时,特别针对疫情防控物资相对短缺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科研创新优势,自主研发疫情防护设备。桑胜波和他的科研团队是在2月2日接到自主研发红外测温枪任务的。他们原来在红外传感测温系统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那天,校长黄庆学把我叫到办公室,下达任务指令,并表示时间很紧,必须加班加点研制出来,争取两周内出样机,以便应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桑胜波回忆说。
当天下午桑胜波就投入到了紧张的研制中。适逢假期,团队成员都在外地,且由于疫情原因很难返校。怎么办?他想到了周传刚——微纳系统中心和山西沃成生态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两人立即对研制方案进行了论证,当晚即确定了仪器方案和元器件型号。第二天一早,两人又马不停蹄分头联系传感器、芯片等厂家,可回复却是要么没货、要么短时间内无法供货。最终,好不容易找到几家尚有库存的厂家,尽管所能提供的器件极少,但他们还是毫不犹豫付了款。
在焦急等待器件的几天里,两人夜以继日地设计和完善电路与控制程序。电路设计很顺利,很快便发往PCB板制备厂,并以最快速度拿到成品。桑胜波马上又联系了家在太原的博士生裴臻设计外壳,并利用实验室的3D打印机抓紧制备。经过整整3天时间,修改3D模型、调整电路板固定位置、缩小整机外形尺寸,终于制备出了3套外壳。
2月12日,研制工作到了攻坚时刻。桑胜波、周传刚两人合作进行电路焊接与调试,从电阻到芯片、从传感器到显示屏,他们一个器件一个器件地焊接、测试,但“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在研发最吃劲的时刻,他们遇到了“传感器返回数据有误”问题,一遍又一遍检测程序,一次又一次研究电路,不休不眠两天后,14日凌晨4时,他们终于解决了所有问题,完成了第一个测温枪的焊接、测试和调试。看着手中的成品,两人相视一笑,所有的疲惫与困意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2月15日,在博士生裴臻的共同参与下,三人迅速完成了外壳安装,由于时间紧,加之没有实物参照,一些设计上的小缺陷显现了出来,传感器位置开孔小、按键帽戴不到位……三人一次次拿起工具小心翼翼地修改,终于完成了组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桑胜波迫不及待地拨通了学校医院院长李育荣的电话,报告了这一喜讯。
记者 李林霞
通讯员 白旭光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