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窟传新声

2020-06-20 08:20:58 来源:山西日报   浏览次数: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去年8月,总书记到甘肃考察时曾去过敦煌莫高窟,从那时起,我们就盼着总书记能来云冈石窟视察,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真的把总书记盼来了。大家心情太激动了!”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殷殷嘱托鼓舞着“云冈人”,他们站在新高点上,果敢前行。

  久久为功再聚能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云冈石窟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黄金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云冈石窟视察工作,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继续以只争朝夕、久久为功的精神状态,作出‘云冈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云冈石窟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王雁翔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大会上代表“云冈人”表态,以此作为步入新征程的起点。

  云冈工匠雕刻石窟达半个多世纪,这是“久久之功”。1600年来,石窟雕像仍能清晰可见,有无数人在为之保护为之增砖添瓦。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到云冈石窟访问时指出:“云冈石窟要三年修好。”“云冈人”这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他们的许多成果成为中国石窟保护的翘楚之作。而参与保护工作的许多“云冈人”同样一生只做着一个项目,只求“久久之功”。即将退休的苑静虎曾参与上世纪80年代至2012年期间云冈石窟文物保护所有工程,他对记者说:“云冈是我一生的牵挂。”

  不贪一时之功,为中华民族留住文化遗产,是云冈石窟工作者们的心愿。他们在2008年景区大建设扩大范围之后,更是对景区内的一石一砖、一木一叶竭尽呵护之力。“大家周末都在清理杂草枯枝等,充满了自豪与骄傲。”说起云冈,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崔晓霞总是热情饱满。“这是我人生最难忘的一天,这是对我25年扎根讲解一线的最高褒奖……”5月12日,讲解了25年的崔晓霞在日记本上记下了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云冈石窟的激动心情。

  19岁就踏入云冈的张海雁今年5月27日退休,他用相机记录国宝达41年之久,他说他的人生自豪而荣耀。“云冈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传承着“久久为功”的精神。

  保护第一是“硬核”

  “我仔细回忆了总书记说过的每一句话,说到‘保护’共有7次。”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石窟保护的关怀时,崔晓霞满满的敬意与感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保护是“硬核”,云冈石窟多年来一直把保护放在首位。“目前,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水害得到有效控制,洞窟的保护环境和保护状态大为改善,保护对象已从载体和环境转向文物本体,保护方式也从抢救性转向预防性、研究性保护。”回顾云冈石窟的保护历史,云冈石窟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主任闫宏彬如是说。多年来,云冈石窟保护取得多方面的成就,其中“围岩裂隙灌浆加固技术”还在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嘉奖。2006年,从中国地质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硕士毕业的任建光专攻文物保护无损检测,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石窟监测保护方面深耕细挖,先后独立或合作发表《云冈石窟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云冈石窟建造特征与水患的关系》等多篇论文。5月26日,一场雨光顾云冈石窟景区,雨势稍缓,任建光就撑着伞,急步来到3窟与5窟之间的龙王沟,观察水量、水势,监测雨情对文物的影响。他说,身为国宝守护者,需吃得了苦、干得了活、耐得住寂寞,看到国宝在自己手中完好传承,再辛苦也值得。

  依托科技手段对石窟进行保护是近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保护工作的特色。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彩塑壁画保护研究室、数字化室、遗产监测中心、可移动文物修复室等先后成立,把数字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保护工作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云冈石窟研究院结合云冈石窟发展现状,确定了坚持保护第一、科学保护世界遗产的工作思路。依据目前得出的科学结论:石窟寺的窟檐使得佛像的风化速率降低了70%。他们将继续加快窟檐建设,以减缓洞窟风化速度。同时将云冈石窟窟顶重要历史遗迹进行展示,并彻底解决石窟山顶的雨雪排泄系统等问题。此外还将建设云冈石窟数据库,筹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基地,规划建设云冈文化长廊等。

  让文物“活”下来,让文物“活”着走出去,是保护者传承文化的责任。继2017年3D打印出的同比例第三窟大佛落户青岛文化传媒集团广场之后,又与北京建筑大学合作复制了第十八窟。与浙江大学合作,同比例复制出世界最大的可移动石窟——第12窟“音乐窟”,这是全球首次运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的大体重、高精度文物复制,长17.9米、宽13.6米、高10米的复制窟与原窟整体变形误差小于5毫米,采样点间距小于2毫米,标志着中国大型石质文物数字化全息高保真记录已达到可复原的水平。近日,第12窟已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完成组装。

  6月12日,由浙江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主办、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承办的“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特展在浙大艺博馆开幕。受疫情影响首先面向校内师生开放,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线上渠道“云观展”,同步的虚拟展览在6月18日正式上线。

  熏风助力“云冈学”

  “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熏风拂拂,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冈石窟的关心始终萦绕在大家的心中。

  张焯和他的团队历时7年,于去年完成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全景式展现了石窟群的所有雕刻内容并总结概述了历次考古发掘成果及研究成果。该书全面超越了日本出版的16卷本《云冈石窟》,代表了国内“云冈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标志着“云冈学”的正式确立。目前,云冈石窟研究院制定了未来“云冈学”的发展方向,集中于继续深入解析云冈石窟艺术的多元文化内涵,探索其渊源、归纳其表现、总结其规律。下一步,他们将积极创办《云冈研究》期刊,编辑出版《云冈石窟分类全集》,编辑出版《云冈石窟内容总录》,整理出版《云冈山顶考古报告》。拟建设云冈乐舞创作研究中心和北魏服饰研究中心,积极与演艺团体合作,打造北魏特色乐舞表演和北魏时装展;进一步加强云冈装饰图案和魏碑书法研究,努力打造大同城市特色形象和文化产品。

  在大同市政协组织的专家研讨会上,大家指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当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关连的,民族问题与国家问题紧密相连。研究“云冈学”中的民族融合或民族学及人类学问题,可以“述往事,知来者”,为解决现实中或还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借鉴。因此,“云冈学”不仅要有历史眼光,还要有现实的和未来的眼光,更要有世界的眼光。

  这个5月好事多多,刚刚出炉的由迈点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5月5A级景区品牌100强榜单”中,云冈石窟景区名列全国5A级景区品牌100强第3名。

  本报记者高剑艾

  记者手记

  “云冈石窟是一座全世界都知晓的巨大且充满了无穷魅力的世界顶级佛教石雕艺术博物馆,是举世公认的与印度以阿旃陀石窟为代表的犍陀罗佛教艺术和阿富汗以巴米扬石窟为代表的巴米扬佛教艺术齐名的东方艺术瑰宝……”介绍云冈石窟总是这样的开场,也是“东方三大石窟寺”的定位与解释。

  采访中,云冈石窟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王雁翔说:“每当我盯着历经1600年风雨、那些被风化的面容模糊了的造像,就觉得心疼,让人落泪,觉得责任重大。”这是许多“云冈人”的共同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第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并多次询问“云冈学”的发展现状,为云冈石窟的下一步保护、“云冈学”的崛起赋予强大的动力,“云冈人”、大同人,正以百倍的信心报以崭新的成果。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