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血战沙场,
革命精神,红色故事。
来自太行山的文物之旅,
首次揭秘抗战经典战役决胜瞬间,
百余件红色文物集中亮相。
红色初心,烽火守望。
《红色守望》系列微剧,
为您深度揭秘八路军战斗档案。
【山西首部红色文博系列微剧】《七亘大捷》
第三集《逆向思维连战连捷》
主持人王萍:
红色初心,烽火守望,欢迎收听系列微剧《红色守望》,我是主编王萍,今天带您继续回望《七亘大捷》。
拥兵六万的国民党军队要放弃依险可守的娘子关,这意味着八路军如果不及时撤离,将要独自面对东西两路日军的主力。撤还是不撤?刘伯承在电话中这样回答汤恩伯:“你们撤,我们还要再打一仗。”此时此刻,形势凶险万分,刘伯承凭什么敢说这样的话呢?原来经过第一次七亘伏击战,刘伯承师长敏锐地觉察到,七亘村已然是日军辎重运输的必经之路。骄横的日军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放弃这条便捷的运输线,必然还会卷土重来。他们敢重来,我们就敢二次设伏。于是,七亘村二次伏击战的计划开始实施了。
然而,这兵法上最讲究用兵不复,吃过一次亏的日军还能再一次乖乖地进入八路军的伏击圈吗?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伏击战,真的能再次奏效吗?继续来听文化学者姜惠源的讲述。
文化学者姜惠源:
兵书上面把“用兵不复”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兵家大忌就是你要重复别人用过的或者自己用过的战术战法。当时,刘伯承准备反其道而用之,再次设伏七亘村。十月二十七日,当日军到七亘村一带为战亡的日军收尸的时候,刘伯承故意安排七七二团三营在日军的眼皮底下撤出战场,给日军造成七亘村无人把守这么一个假象。
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七七二团三营又再次秘密进入七亘村设伏。当然了,设伏的地点有所变化,两队的任务也有所变化。到了七月二十八日中午的十一点左右,日军又再一次进入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由于刚刚被八路军伏击,所以说这一次日军就比较谨慎。前面是一百多骑兵开路,后面还有三百步兵护卫,并且配了十多门小钢炮。每次经过一个可疑地点都要用小钢炮先轰一遍,然后再往前行进。王金山就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陈赓,陈赓立刻派一营和二营前往驰援三营。谁知道,外面下起了滴滴答答的小雨,然后雨越下越大。七七二团三营在日军进入伏击地点后,就对日军开始攻击,由于雨越下越大,一营和二营无法及时赶到,咱们伏击的部队比较单薄,日军也发现了这个情况。所以,咱们的部队也不敢出击,咱们又占领了有利的地形。于是,双方就进入了相互胶着状态。后来,雨越下越大,由于离得远,双方根本看不清楚,日本人就趁机逃出来咱们的包围圈。所以,这次战斗虽然设伏特别巧妙,但是只消灭了日本人一百多人,缴获了大量的辎重物资。
惊世骇俗的七亘村双设伏,不仅给日军辎重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而且有力地支援了娘子关的正面战场,让被包围在旧观的曾万钟的部队突围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主持人王萍:
一场意外的大雨帮助了日军逃跑,但八路军还是缴获了大量的辎重物资满载而归。七亘村的第二次伏击又取得了胜利。虽说用兵不复,但刘伯承更相信兵不厌诈。逆向思维的七亘村重叠设伏战术,彻底打出了八路军指挥员的指挥艺术和高昂士气。也作为现代战争中中国军人的正面形象,被世界军事教材列为必修教程。战场风云变化,战机稍纵即逝。七亘大捷除了对战场的精准分析,更需要的是我们的信念。
用声音还原昨天,用信仰指引未来。
《红色守望》系列微剧由山西省文物局、太原广播电视报社联合出品。
策 划:王萍、樊亚萍
撰 稿:姜惠源
录音剪辑:李思远、姜雨
演 播:王萍、高昂
制作合成:李思远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