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千年根脉 留住历史记忆
——山西平遥古城保护与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实践与启示
光明日报调研组
天空中,直升机轰鸣,360度低空全景下,山西平遥古城全貌如画卷般铺展,给游客留下独特的“云端记忆”。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空中游览古城成为游客的“新宠”。
夜幕中,焕真平遥数字艺术光影秀亮起,沉浸式数字影像交织,让游客在光影中穿越历史,邂逅科技与古韵交融的浪漫,全方位领略平遥魅力。
…………
这是一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古城。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平遥县牢记嘱托,全力推动“遗产保护首善地、国际旅游目的地、晋商文化窗口地、特色产品展示地”建设,探索出一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创新路径,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平遥古城的古街古巷,触摸平遥古城的脉络肌理,探访平遥古城在保护与活化利用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感悟这座古城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
鸟瞰平遥古城。平遥县委宣传部供图
保护先行:延续古城历史风貌
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古城街巷,斑驳的门墙诉说着千年沧桑,也记录着一代代平遥人对珍贵文化遗产的敬畏、珍视、守护与传承。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有着28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功能最完善、人居最活跃的“活态”古县城,完整保存了中国明清时期城市的空间布局与建筑风貌。
平遥古城的保护从来不是“博物馆式”的静态封存,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动态修复。古城内传统民居、“国保”众多,且建筑多为木结构,消防隐患较多。古城人口稠密,现代生活与老旧设施的矛盾日益突出。
改变源于28年前,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申遗初期,为解决古城空间拥挤问题,平遥县政府、人民医院等机构率先迁出,为古城发展腾出空间。随后十余年里,古城内近半居民陆续迁出,但仍保留了约3万名居民与外来经营者和谐共处。
平遥古城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创了我国以整座古城列入“世遗”的先例。平遥县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在提升古城活力的同时,更保障了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
近年来,平遥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制定出台保护修缮工程资金补助实施办法,投入补助资金1500余万元,根据传统民居破损程度给予每平方米400元至1400元资金补助。县政府投入500余万元,开展了古城“立面、街面、天面”风貌整治,拆除违建57处,整治彩钢瓦等不协调建筑物4000余处,实现了古城历史风貌的恢复与延续。同时,进行雨污分流、电网提升改造,让古城居民取暖、用电等更方便。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薛金生在制作平遥推光漆器。平遥县委宣传部供图
“古城街巷路面‘大变脸’,雨季巷子里没臭味儿了,旅游旺季用电高峰也不断电了,‘地下城’改造让我们的生活更舒心了。”说起现在古城内的生活,窑门巷12号院子的主人郭小强逢人便夸。郭小强提到的“地下城”改造,便是历时3年、投资13.9亿元的平遥古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
平遥古城用时间沉淀了历史文化,古城保护则以科技与时间赛跑。
“我们在5处有风险的文物本体安装了裂缝计、位移计、测量机器人等9个前端监测设备,共计54个监测点位加入监测预警平台,还成功开发人工巡查手机监测云系统,实现遗产本体的数据采集、信息记录、分析传输,实现数据共享。”原平遥县一城两寺研究院主任范丽萍表示,将继续增加文物监测的数量和范围,依托“人工巡查+监测+研判”的保护模式,让这座千年古城历久弥新。
天蒙蒙亮,平遥古城墙保护服务中心主任张志进便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巡查城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不去走一走、看一看,心总放不下”。从永定门沿着石砖砌成的台阶拾级而上,张志进一路上观察、拍照、上传、登记,走走停停,6143米长的城墙一次巡查就得小半天,20多年来他乐此不疲。
“古城墙外包砖内夯土,需要用古建和土遗址两种方式进行保护修缮。”平遥城墙抢险修缮技术负责人邵帅说,“目前,从土质配比到夯筑数据,我们已形成了一套古城修缮标准,让古城墙的抗风化性更强。”
此外,平遥古城与高校合作成立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采用传统桢杆筑墙工艺和“三七灰土”材料修复古城墙,结合三维扫描技术建立数字孪生模型,实现预防性保护与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
古城的保护是一件永无止境的工作,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传承与创新。邵帅介绍,当前古城墙修缮工匠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工匠技艺的传承甚至已出现断层。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文物,还要保护与它相关的技艺和修复它的这批人。”邵帅说,古城保护任重而道远,未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将祖辈的手艺和精神传承下去。
游客在平遥古城的城墙上拍照留念。平遥县委宣传部供图
匠心传承:展现非遗时代风采
“五一”假期,走进高速平遥服务区,随风轻摆的大红灯笼旁,平遥推光漆器、面塑、剪纸等非遗项目轮番上演“视觉大戏”。
大戏台前,一位南方游客驻足良久,难掩激动,正通过视频通话向家人展示这场意外邂逅:“你们看!服务区竟然能听到正宗的晋剧!”
在这场文旅及非遗文创产品营销系列推介活动中,平日里匆匆歇脚的服务区,摇身一变成为承载千年文脉的文化驿站。
作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平遥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1项,非遗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价值极高。其中,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平遥纱阁戏人、冠云牛肉传统加工技艺、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散发着浓郁肉香的山西省平遥牛肉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内一个个色泽诱人、香味四溢的产品新鲜出炉。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我们攻关推出的冠云散牛肉新包装采用低温灭菌技术,能使产品保质期延长至45天。”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淼吉告诉调研组。
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需找准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飘香千年的牛肉、光泽熠熠的平遥推光漆器,都印证着非遗活态传承必须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的规律。
精雕细琢、古朴雅致,平遥推光漆器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独特的“手掌推光”工艺更是凝聚了代代相传的精湛工艺与独有匠心。
“这是平遥推光漆器的光荣和使命,这是大国文化自信的传递和表达,这更是中国共筑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雷天勇提及自己的作品成为外交国礼,依然激动不已。
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平遥推光漆艺文化创意园区,设立漆器文化博物馆,形成集生产销售、展览收藏、旅游观光、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使平遥推光漆器大放异彩。
“用手顺着一个方向推磨,直到手掌发热,这样推出的漆面才会光亮如镜,有温润如玉的质感。”在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漆艺专业教师正向身边的学生讲述平遥推光漆器的精妙之处。
为更好地促进平遥推光漆器传承发展,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专门开设了推光漆专业,形成“校企联合、大师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的办学模式。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支持,学校将用实际行动践行嘱托,让平遥传统的推光漆漆艺在新时代大放异彩、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看着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技艺的浓厚兴趣,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校长孔庆生十分欣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活态”文化,让文化遗产焕发光彩,展现时代魅力,离不开对其进行阐释与展示,通过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平遥逐步构建非遗传播体系,建立非遗数据库,在平遥县非遗展览馆之外形成了推光漆器、木版年画、面塑、彩塑、剪纸等20余个传习所(工作室),开展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
每到周末,这些传习所里都热闹非凡:孩子们在面塑艺人指导下捏出形态各异的生肖,年轻人跟着剪纸大师学习“连年有余”的纹样,外国游客饶有兴致地尝试拓印木版年画。研学活动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而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平遥正用创新的方式讲述非遗故事。情境体验剧、长篇原创动画……这些新颖的媒介,让平遥的票号文化、镖局文化、饮食文化与非遗技艺深度融合,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拥有了年轻的“打开方式”。
文旅共融:培植旅游新兴业态
平遥历来商业氛围浓郁,晋商诚信为本、以义制利,创造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传奇。调研组探访古城西大街,现代银行“开山鼻祖”的日昇昌票号坐落于此。明清时期全国51家票号,平遥占22家,“一纸风行、汇通天下”。
夜幕降临,平遥古城的街巷亮起暖黄灯火,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之旅在《又见平遥》剧场悄然启幕。演出中,360度旋转舞台、全息投影等技术,将平遥城墙、市楼等标志性建筑融入场景。
票号伙计点着银子、小商贩热情吆喝……演员们在观剧人群中往来穿梭,与观众展开即兴对话,将人们瞬间拽入那个风云激荡的晋商时代。
“平遥人做的不是生意,是人的德行!”当这句掷地有声的台词在剧场响起,来自北京的游客陈先生赞叹:“太真实了!以前只在书上读到晋商的故事,现在身临其境,体验太棒了。”
《又见平遥》选取真实历史片段,重现晋商“重信守诺”“义利并举”的精神图谱,成为平遥古城乃至山西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又见平遥》共演出25场,观演人数2.48万人次,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而在平遥古城的其他角落,雷履泰故居动态展示“汇通天下”的金融运作逻辑,马家大院修缮后成为解读晋商商业伦理的立体教科书……近年来,平遥县不断探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不仅以古城墙、古民居、老传统、老手艺吸引世界目光,还不断丰富旅游新内涵,培植旅游新业态。
平遥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文琳向调研组介绍,2024年古城题材的原创动画片《古城小镖师》热播,由平遥籍歌唱家阎维文主演的电影《风雨日升昌》在央视电影频道上映。第二届平遥古城半程马拉松将于5月11日鸣枪开跑,协同庆票号博物馆打造的《票号情》夜间沉浸式文化演艺项目正在加紧排练。此外,平遥县还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秉持“游在古城、住在古村”的发展理念,努力深度盘活利用全县丰富的古城古镇古村古堡古院等优质文旅资源,近三年新增平遥牛肉文化产业园、晋中战役纪念馆、横坡古村、平遥源景区4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金井市楼’文创雪糕、流麻星空平遥古城、双林寺同款韦驮、会开窗的市楼……一系列以平遥古城为IP的文创产品销量都很高,许多省外游客都会慕名而来。”平遥古城某文创商店老板李杰对调研组说。
这些文创产品,连接古今,既适应了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又让消费者在使用中接受文化滋养,成为无数人奔赴一座城的浪漫理由。
站在21世纪的坐标上回望,平遥古城犹如一部镌刻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宝典。从西周的军事要塞到明清的金融中心,从驼铃古道的商贾云集到数字时代的文旅胜地,这座古城始终保持着文明演进的鲜活脉络,虽历经岁月沧桑,但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光彩,反而在时代的洪流中越发动人,焕发出勃勃生机。牢记嘱托,再谱新篇,这座“活着的古城”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之心,在保护与传承中写下了新时代的答卷。
经验与启示
多年来,山西不断加强平遥古城保护力度,创新古城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路径,深入挖掘古城文化内涵,在保护与传承中交出了崭新的答卷,实现了古城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同类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坚持保护优先,延续历史风貌,留住古城记忆。始终将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保护核心原则,通过制度保障、模式创新、系统提升与技术赋能等多维联动,健全古城全方位保护体系。在完整保留历史肌理和传统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延续古城的市井烟火气。通过这一系统性保护模式,既守护文化遗产的历史基因,又实现古城活态保护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营造古城商韵,延续古城商脉,传播晋商文化。平遥古城以晋商文化为核心的实践表明,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需构建“载体—产业—传播”三位一体的价值转化体系。通过打造标志性文化载体,为在地商业文化提供具象化展示空间;以产业化思维整合历史资源,将传统商业文化转化为特色文旅项目、文创产品等经济形态,实现文化价值的市场化表达;借助国际摄影大展、电影展等多元化传播矩阵,打破地域与时间限制,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破圈传播。
挖掘文化内涵,传承非遗技艺,讲好古城故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不断加强资源普查、名录体系建设、创意设计、传承人培养等工作,让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打造“非遗馆”、产业园等项目,鼓励大师创建工作室带徒传艺、校企合作,培育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思维的人才。利用沉浸式实景演艺、数字虚拟体验等新型传播载体,让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打破传统非遗展示的静态局限,让游客亲身感受非遗魅力,实现非遗在互动体验中的活态传承。
深化文旅融合,赋能产业升级,激发古城活力。创新“文旅+”模式,以非遗为内核、文创为载体、科技为赋能工具,推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转型,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通过打造节庆IP、建设文化研学基地、开发多样化文创产品等,构建非遗产业链,塑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品牌。运用前沿技术构建“数字古城”体验系统,实现智慧旅游全覆盖。通过“文化+旅游+科技”三核驱动,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为传统古城注入现代产业活力。
(调研组成员: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郭艳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主任张晓丽、讲师高翠翠;光明日报记者李建斌、杨珏)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9日 05版)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