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古亦潮大阳镇

2025-05-21 10:59:21 来源:黄河新闻网  

  “小小钢针做得精,卖遍八府共九州,东京卖到汴梁地,西京卖到长安城,南京卖遍应天府,北京卖遍顺天城。能绣龙,能绣凤,能绣宋朝一营兵,绣个喜鹊叫喳喳,绣个蝈蝈蹦三蹦。”近80岁的李连伍是大阳镇唯一会唱《卖针歌》的人,成了一张活名片。

  大阳镇地处山西泽州,古名“阳阿”,中国古代冶铁业发源地之一,汉代便以“阳阿剑”闻名,明清时期制针业鼎盛,占据全国70%市场份额,并且还远销到中亚、东南亚等地,被誉为“九州针都”。村民制钢针、卖钢针,资一艺以终生者比比皆是。

图为大阳古镇。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李柯薪 摄

  古镇古街,时至今日,仍保留着古法制铁工坊,供访客一试身手;如有兴趣,可步入镇史馆深度探究;小庙巷新建成大型“非遗工坊”,设置铁艺、编扎、剪纸等不同园区,同时开设研学课程,吸引家庭游与文化深度体验游客。

  “东西两大阳,沿河十八村;上下两书院,南北四寨上;九十三个阁,七十二条巷;七市八圪当,老街五里长。”跟着民谣,在古街徜徉,还能找到木市、人市、花市、米市、席市、枣市、菜市这些古名称,用今天的话来表达,大约相当于木材(家具)市场、人力(人才)市场、花卉市场、粮食市场、家居生活用品市场、干果(水果)市场、蔬菜市场。单从“划行归市”的先进商业理念来看,足以佐证当年阳阿的繁华和鼎盛,无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其街巷布局以“一龙五龟三凤”为骨架,72条街巷纵横交错,延续“龟城”形制,贯利巷是大阳最为古老的商业市集,不愧“中国古城镇活化石”美誉。

图为大阳古镇一角。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李柯薪 摄

  在大阳古镇,至今还保存有“三晋第一镇”的古门楼,最有价值的除了冶铁文化、经商理念,还有其明清建筑。现仍保存有34万平方米明清古建筑群,天柱塔、汤帝庙、张家大院、东岳庙、棋盘院等基本完好。民居多为四合院式,砖木结构,门楼雕花精美,院落“四大八小”格局(正房、厢房加耳房),兼具防御性与生活功能。

  “有官不到大阳夸”是一句流传已久的民谚。明清两代,这里涌现进士、举人逾百人,古镇内的文庙、状元府等建筑,体现了大阳人自古崇尚文化的传统。

  今天的大阳人更加注重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实践。不断创新推出《古韵大阳》《阳阿飞燕》等实景演出,结合AR导览技术活化历史场景。2023年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古老的青石板街道两旁,既保留着历史的气息,又升腾着今天的烟火,时不时还冒出几家做农产品、文创品直播、抖音的新农人,亦古亦潮,毫不违和。

图为大阳古镇内建筑。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李柯薪 摄

  大阳古镇的民宿,是晋城市康养产业“百村百院”工程的示范项目,盘活百处老院落,村民变身“民宿管家”,“阳阿清居”“姥姥院”是最具特色的民宿代表。

  如今的大阳古镇,千年文脉仍在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间流淌,这座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古镇,仍在续写古韵新章。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